加税是美国科技“七巨头”巨跌直接触因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美国,科技,加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09 21:48
文/姜奇平
北京时间2025年4月3日,美股科技“七巨头”开盘后总市值蒸发8400亿美元。仅4月3日、4日两个交易日,苹果、英伟达、Meta、谷歌、微软、亚马逊、特斯拉等7只股票总市值蒸发14900亿美元。苹果公司损失最大,市值减少4159亿美元。时值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4月2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永久加税之际。二者存在怎样的联系?美国财长贝森特污称科技股暴跌主因是DeepSeek等中国人工智能(AI)企业冲击“七巨头”市场地位,而非关税政策。但事实与逻辑并非如此。投资者的“用脚投票”表明,他们将关税视为科技股核心风险。
从事实看,市场数据显示,关税宣布当日,纳斯达克指数期货跌超4%,苹果、特斯拉盘后股价分别暴跌7%和8%,这表明从市场来看,关税政策是直接触发因素。科技企业高度依赖跨国分工,而贸易摩擦升级产生的溢出效应,将导致科技企业面临“双重夹击”,既要承受上涨的生产成本,又要担忧目标市场需求萎缩。
从逻辑上讲,贝森特的说法也不成立,原因有两个。
第一,从经济全局看,量化宽松与加税政策存在矛盾,加税政策将破坏原有“逆差输出美元-资本回流支撑资产价格”的循环机制。
现阶段,美国提高关税的直接理由是为了降低美国贸易逆差。然而,了解美国贸易逆差的来历就可以知道,长期以来,美国利用美元霸权推进量化宽松,贸易逆差是与收割他国财富相关联的。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美元,再通过让其他国家持有美元资产(如美债)形成资本回流,支撑美股牛市和低融资成本环境,这一机制是造成美国长期贸易逆差的原因。
美元政策与关税政策短期内在缩小逆差目标上一致,但长期机制使其相互抵消,显示“美元霸权+产业空心化”组合的结构性弱点。加征关税通过提高进口价格抑制需求,短期内可能缩小美国贸易逆差,但美国依赖进口中间品和消费品(如芯片、汽车零部件),关税则推高了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这甚至会引发进口商囤货潮,反而扩大逆差。
总之,量化宽松依赖逆差维持美元霸权,而加税试图缩小逆差,两者形成根本性冲突,这不是外部冲击可以左右的。
第二,从科技产业自身看,科技产业全球化属性与单边保护主义政策的根本冲突,导致政策效力与市场反应出现严重背离。
提高关税会对美科技企业造成非常不利的深层影响。首先,供应链成本激增。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直接冲击依赖全球化生产的科技企业。其次,市场对通胀预期与货币政策担忧也在打击科技企业。市场担忧通胀压力可能迫使美联储提前加息,进一步打压科技股高估值逻辑。再次,贸易摩擦升级将产生溢出效应。中国仍是苹果、英伟达等企业的重要市场,这些企业面临“双重夹击”。最后,政策风险挤压资产转移。量化宽松支撑的低利率环境与关税引发的成本上升形成矛盾,将加剧资本从科技股向防御性资产转移。
在如此损害高科技企业利益后,能够达到特朗普期望的资本回流传统产业的目的吗?这要由经济规律决定。中美之间七八倍的成本差距是凭主观难以改变的。以2023年为例,美国制造业蓝领工人的平均时薪为32美元,而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仅为4.5美元。汽车工业中,美国工人的年收入是10万美元,而中国是10万元人民币。由此造成的成本与竞争力差距,不是靠区区关税就能填平的。加税只能损人不利己。可以理解马斯克对增税的含蓄表态,特斯拉在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致信中警告,高额关税政策将损害美国企业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