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期,都城臨安陷落,南宋二帝(趙、趙昺)一路南逃至廣東新會。後來崖門海戰戰敗,大臣陸秀夫揹着8歲的宋帝昺跳海殉國,南宋自此滅亡。嶺南地區留下了二帝南逃的諸多事蹟,例如香港九龍城的宋皇臺和侯王廟,而端午游夜龍的習俗竟然也與宋帝昺有關。
據說宋帝昺逃難至廣東惠東,在海上遇險,獲當地李、鍾、石、徐、郭、鄭、黃七姓漁民救起。為了答謝漁民,宋帝昺便賜予他們「宋朝國王,天子同家」的稱號。從此,為紀念宋帝昺,七姓後人便有了端午游夜龍的習俗。1940年後,部分七姓族人的後代移居到了大埔,同時將此傳統帶到了香港,其中的鍾姓、石姓族人一直堅守着這一傳統習俗至今,而李姓族人也在2024年復辦了端午游夜龍。
鍾姓族人的鍾氏穎川堂位於大埔大榮里歡樂樓,供奉有宋帝昺的塑像予族人拜祭,神龕兩邊刻有「宋朝國王,天子同家」的字句。在端午節前的晚上,穎川堂內人頭湧湧,族中的男丁紛紛聚集到堂內,為參加游夜龍儀式做準備。
游夜龍儀式並無固定的採青地點與出發時間(通常介於00:15至06:00),需由鍾氏族人的代表在宋帝昺神龕前擲杯決定,例如2024年就是在00:30出發,前往洋洲採青。
擲杯儀式完結後,眾人便在穎川堂內閒話家常或吃宵夜保持體力,等候游夜船的時刻到來。吉時到,眾人便抬出宋帝昺神龕,出發到漁安街碼頭,把神龕安放在龍舟上,正式開始游夜船。20多名族人划着龍舟,時慢時快;等船行至洋洲,3名族人便上岸採青,即採下綠葉放入龍頭的口中。結束後,族人將龍舟划回出發地點,再將神龕搬回原址,儀式便宣告結束,大約需要3小時。
鍾姓、石姓、李姓族人的游夜龍儀式大致相同,龍舟都從大埔三門仔出發。由於石氏宗親沒有一個固定的祭拜場所,所以每年都會租借三門仔的魚排舉行儀式,由石氏族中的300多位男丁出資負擔整個儀式的經費。在2024年的端午游夜龍儀式上,石氏龍舟於00:45分出發,適逢鍾氏、李氏的龍舟同場進行儀式,3條夜龍在海中響鑼鳴鼓,十分熱鬧。此外,族人還會在端午節晚上舉辦聯歡宴會,共慶佳節。
2024年,香港政府將大埔端午游夜龍正式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舉措既是對這項傳統習俗的肯定,也有助於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延續與發展。舉辦游夜龍活動,不僅是對歷史的緬懷,也是族群凝聚力和文化身份的重要表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