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的伦理管窥
- 来源:学术视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道德实践,人性善恶,德性修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14 15:41
吴兆梅1 江文思2
(1.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2. 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 610041)
摘 要:先秦儒家关于“成人之道”的伦理思想,核心在于通过道德修养实现理想人格。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强调“仁”的内在修养与社会实践,将“君子”作为成人的价值目标。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思想,提出“性善论”,主张“大丈夫”的道德理想,着重道德自觉与坚守。荀子则基于“性恶论”,主张通过后天教育与修养转化人性,以达“圣人”境界。三位思想家虽对人性善恶见解各异,但均认同道德实践在成人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他们从“德性”“德行”与“仁”的价值追求中,展现了成人与成仁的紧密联系,为现代人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关键词:先秦儒家;成人之道;道德实践;人性善恶;德性修养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832-0317(2024)04-0003-6
DOI:10.12424/HA.2024.073 本文链接:https://www.oc-press.com/HA-202404-003.html
先秦儒家思想中,“成人之道”的探讨是对理想人格追求的核心议题。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家代表人物,基于对人性本质的不同理解,提出了关于成人的伦理理念。孔子以“性相近,习相远”为出发点,强调“仁”的内在修养与社会实践,将“君子”作为成人的价值目标。孟子秉承孔子思想,从“性善论”立场出发,提出“大丈夫”的道德理想,侧重于道德的自觉与坚守。荀子则以“性恶论”为基,主张通过后天的教育与修养转化人性,以达到“圣人”的道德境界。三者虽在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上有所差异,但皆认同道德实践是成人之道的核心。他们的思想不仅丰富了儒家伦理的内涵,也为当代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本文旨在探讨先秦儒家关于成人之道的伦理思想,分析其内在逻辑与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人与人性
“成人之道”的伦理认知,应当从先秦儒家关于人与人性的解读展开。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者,率先对人性问题的思考,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 阳货》)的观点,“性”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纯真本性,“习”是为后天习得养成的习性。在孔子看来,人生来(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有其内在的相似之处,但人的先天本性会随着后天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人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对人性的认知也就滋生出了种种不同,人性也会不断地发生改变。从孔子理解人性的立场来看,无论是人先天的本性,还是后天习得的习性,皆为人性,人性具有共同之处,但人性也会不断发展变化。孔子在肯定人性具有共同之处和变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对人性的进一步问题——善恶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问题分别从“人性善”和“人性恶”两个不同的方面予以了阐发。樊和平认为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善恶的伦理思想都来源于孔子所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也”的观点,“孟子学派强调并发挥了‘性相近’思想,提出了性善论;荀子学派则坚持和发挥了‘习相远’思想,提出了性恶论。”(樊浩,1992)
孟子的思想学说源于孔子,但对于人性的问题,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之上做出了很大的跨越,提出了“性善论”的主张。“性善论”是孟子伦理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是孟子“仁政”说、义利观和道德修养论的根据。告子主张“生之谓性”,说:“食、色、性也。”(《孟子• 告子上》),他认为人性是生而具有的,饮食、男女的自然本能。孟子对告子的观点提出了反驳,孟子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 告子上》)孟子认为告子的说法没有具体分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孟子看来,孟子认为动物之性非人之性,人之性与动物之性有本质的区别,人之性具有道德性,这个道德性就是人之本性,那么,人生来就应当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 告子上》)在孟子看来,人的“四端之心”是人之性本身所具有的,而且先天就具有道德的内涵,这就构成了人生来所具有的道德本体性,对于人的本性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公孙丑上》)孟子在这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之心”肯定了关于人的道德本性,“不忍之心”是人性善端的伊始。孟子从“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将人性固有的“四端之心”作为人的道德支柱,认为人性之善是人之性本身所具有的,人性之善的表征形式即人的“四端”,人具有生来的道德本性,人性之善对于人来说,就具有了善的共同性,即人人也皆可为尧舜,成为圣贤之人,这与孔子所说的“性相近”有了共通之处。
荀子在孟子“性善论”的设想之下,对孟子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荀子认为人性恶,而且人性具有“性伪之分”。“性伪之分”的观点是荀子主张人性恶的基本出发点,荀子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 性恶》)荀子的人性论具有自然人性论的特点,在这所说的“性”为自然之性,是“生之所以然”的“性”,并不是人们后天所学得的后天之性。“伪”为人们后天所学的事或者能力,包括了人的礼仪道德,价值目标及行为方式等。“性伪之分”把人性的自然属性与人的后天所习得的“性”(礼仪道德等)进行了明确的区分,荀子所认为的“人性”与孟子所提倡的“人性”有其根本不同,荀子把人性的先天性和后天性进行了鲜明的区分,而孟子更提倡或主张人道德的先验性。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的道德直觉(四端之心)是人心生来所具有的,荀子认为性恶,认为人的生来之性情都“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荀子• 性恶》)荀子所提倡的“性恶”,强调了人的自利性(自私)的一面,人性好利,是人性自身的欲望所导致的,这是人的自然属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天论》)荀子所说的关于“天”的概念,与道家的“道”相似,但对于孔孟所说的“天”又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天”应当是自然而然的天,而不是赋有道德意义的天或神化的天。由此,从荀子的关于“天”之性的理解,进而可以看出其对人之性的看法,荀子认为人性恶,其表现出来的善是一种“伪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恶》)人性的根本,有其内在的自私性,那就是“生而好利”,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难免都会从趋利避害的角度出发,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和结果,人也会为了争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从而使得仁义不存,礼仪不在,所以人之性恶,而人性的善是“伪”,在人性的善是在掩盖其本质的恶的基础之上所展现出来的。孟子和荀子对于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的思想,从人性之变善恶问题的不同角度分别提出人性善和人性恶的观点。孟子认为“不忍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而仁义礼智的“四端之心”又是人的“不忍之心”的具体体现,所以人是性善的,孟子把人性之善的道德基础建立在了人的道德本性之上。荀子从人之生而好利的本性出发,提出“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性之恶是自然存在的,人性之善是人通过后天所习得的礼仪道德的约束之“伪”所表现出来的。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孔子以“性相近,习相远”指出了人性本身所具有的先天属性和后天属性。孟子认为人性善,人性之善的道德基础来源于人之为人的道德本性,即肯定了人的道德具有先验性,而人的“不忍之心”和“四端之心”是人性内在所具有的,又是一种道德行为方式的表现形式。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观点进行了反驳,荀子认为人性是生而好利,人之性恶需要通过礼法和道德的约束,才能够对人性加以约束和控制,以达到“善”的地步,荀子所指出的“善”,就不是人性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而然的善,而是一种“伪善”,这样的“伪善”是把人性之恶掩盖了的善。孟子和荀子通过性善论和性恶论两个不同角度来回答了关于人性的问题,这都是对追求人性道德发展和道德的完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只是其路径不同而已。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对儒家“成人之道”中的核心问题——人性问题,进行了重要的探索。由先秦儒家以降,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在后代的各个时期皆没有明确的定论,我们在关注人性论观点的基础之上,从现实和理想意义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先秦儒家的“成人之道”中“仁”与“仁爱”的思想。
二、仁与仁爱
“仁”作为儒家核心的思想之一,《论语》当中“仁”字出现了109 次,关于何以为仁,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等问题,《论语》中也有不同角度的论述。但在孔子看来,“仁”的解释,最为重要而且最为确切的就是“爱人”。樊迟在向自己的老师孔子请教“何以为仁”的这个问题时,孔子对他的回答是“爱人”(《论语• 颜渊》),即孔子认为“仁”的基本内涵应当是“爱人”“爱人”是孔子“仁”的精神实质,实际上就是以人为中心,孔子以“仁”构筑了一个具有普遍道德意义的观念即“仁——爱人”。除此之外,孔子还以“仁”为核心,展开了对“成人”之义的道德思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八佾》)孔子肯定了“仁”即为成人之道,人只有拥有了“仁”才可以更好行礼乐之事。就孔子的观点,“仁”作为人成人之道的根本,回归于人的本性来说,“仁”可以被当作人的内在的道德追求和道德价值尺度,人要寻求“为仁”之道,那这样的道德行动是不假外求的,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对人的德行做出了具有“仁”的价值的道德规范,指出人要推行“仁”,由此,作为道德主体的“我”,即进行道德实践的人,才是以“仁”为核心内涵的价值活动主体。人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在实施道德实践的时候,孔子以“忠恕”之道,贯穿于道德实践活动的始终,孔子从“自者”和“他者”的两个不同方面,在人与“我”之间蕴含着富有同情之心和同理之心的“仁”,这就指向了人的德性,于是“仁”成为人的德行的先决条件。
孟子继孔子之后,对“仁”进一步进行了思考,把孔子所说的“仁”的内涵,深化于人性之中。孟子说:“仁者无不爱也。”(《孟子• 尽心上》)孟子的观点认为“仁”的核心内涵也是“爱人”,进而言之,“仁”的核心价值体系就在于推行仁爱之心,这是孟子对于孔子“仁”与“爱人”思想内涵的继承。但是,孟子从“性善论”和“良知论”的立场出发,认为仁都有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四端”,有不学而知的“良心”和不虑而能的良能,对人性有道德前提性的规范,他把“四端之心”当作人之性善和道德追求必然性的根本,另外把“四端之心”作为人进行道德实践的真实性前提。除此之外,孟子不仅在道德修养上实行“反求诸己”的原则和方法,而且还对个人实现理想的道德人格十分关注,他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告子上》)孟子在人性本善和良知良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明确的道德价值目标,那就是要“仁义并举”,并且孟子还对人在仁与不仁、义与不义的道德判断方向,以及个人如何实现道德价值追求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价值指向。所以,在基于“仁义”基础之上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这是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的理性发展。孔子和孟子所主张的“仁”和“爱”“仁爱”为一体的思想,这自是一种由己而人,由里而外,兼容并包的道德德行。
荀子是继孔孟之学之后,又一儒家伦理思想的代表性人物。荀子反对天赋道德的观念,他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认为人性是“好利而恶害”,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但是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不能够完全满足于自我私利的需要,这就需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节制人的欲望,就需要将仁、义、礼三者贯通为一,重塑人对仁和仁义之道的追求。荀子说:“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荀子• 性恶》)这里直接指出人追求仁义和实现仁义的过程是重要的道德实践,“仁”立乎于天地之间的,为人之所遵守。荀子十分重视“仁”的修养方法,提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不苟》)“仁”的修养方法要重视人心之诚,人能够诚心,则可以保持意念一致,方可坚持仁义和推行仁义。由此看来,虽然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荀子并没有忽视人性向善的可能,只是他所强调的仁义或者仁智,都必须在“有守为之”的道德实践中才予以实现,这就说明人的天性显然不能有什么地位,人性所以可贵,是透过后天的修德而来。
由上可知,由孔子而提出的“仁”的思想是关乎于人的道德崇高追求,“爱人”与“仁爱”之心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人性认知的基础之上,对人性赋予道德性的发扬,孟子和荀子都是从道德实践意义出发阐述“仁”的思想。孟子以“性善论”和“良知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仁义并举”的观点,荀子虽然主张人性恶,但是也没有抛却人性具有向善的可能。孟子和荀子只是从不同的道德进路来进行人的本性即道德实践的探索,一方面孟子通过内在的道德自觉阐发自己的仁义学说,另一方面荀子通过外在的道德约束来说明人的德行应当如何养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都是对“成人之道”的有效路径探索,都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三、成人与成仁
孔子、孟子、荀子对成人之道的探讨,基于对人性的理解、仁的道德追求及其实践。成人之道的路径,首先涉及对人性的认识,进而延伸至道德要求的内省与外在社会规范。成人之道的最终实现,关乎成人与成仁的价值目标。“成人”一语源于《论语• 宪问》,其意义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传统礼仪中的成年仪式;二是指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及其道德修养的成长过程。在儒家思想中,成人的价值目标由孔子、孟子、荀子分别从君子、大丈夫、圣人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在道德实践层面,成人与成仁紧密相连,成人是成仁的实践过程。孔子强调君子之德,追求道德的内在完善和社会责任。孟子提倡大丈夫之志,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德性在个人生命中的实践。荀子则突出圣人境界,认为成人应追求至善的道德境界。三者虽各有侧重,但均强调道德实践在成人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成人的本质在于实现仁的道德价值,即通过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达到道德的至高境界。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对于“成人”的价值目标定义为“君子”。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词的含义并不确定,与其德行好坏并无必然联系。李谟润指出,孔子首次全面地以具体道德规范界定“君子”,使其从仅指地位尊贵转向德行高尚。(李谟润,2001)余英时则认为,直至孔子,“君子”才正式成为一种道德理想。(余英时,1998)孔子将“君子”定义为首先具备“德”的个体,并指出君子应怀德而不怀土。在孔子看来,君子应具备好的德行,才能实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既规范道德,又是“入仕”之人的必备道德素养。孔子对于“君子”的界定,强调了道德修养在成人过程中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德为先,只有具备高尚的德行,才能在治国安民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思想对于理解儒家成人之道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继续发展,孟子、荀子等后世学者进一步阐述了成人的内涵,将其与仁、义、礼、智、信等德性相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成人之道。然而,无论儒家思想如何演变,道德修养始终是其核心内容,君子作为儒家理想的成人形象,体现了儒家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追求。
孟子在孔子提倡“君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孟子》中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表明,“大丈夫”应当居住于天下最宽广的居所,立于天下最正当的位置,行天下最伟大的道路。在实现理想时,他应与民众同行;在理想未实现时,他应坚持自己的道路。孟子强调,“大丈夫”应不被富贵所迷惑,不被贫贱所动摇,不被威武所屈服,这样的品质才配得上“大丈夫”的称号。孟子对“大丈夫”的要求既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包括对道德的内在自觉。他主张“大丈夫”应追求仁爱,自觉为善,自觉向善。孟子认为,“大丈夫”不仅要具备坚定的道德目标,还要在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坚守道德操守,捍卫正义和仁义的价值原则。
荀子在其哲学体系中,将“圣人”视为“成人”的理想人格。他明确提出,圣人应当致力于“立德”“立功”和“立言”。荀子强调:“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 劝学》)这表明,学习的过程应从诵读经典开始,最终达到研读礼仪的境界;道德实践的过程则应从为士开始,直至成为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生来就有的自然本性。因此,为了克服人性的恶,需要通过接受圣贤的教育来摒弃恶习,实现人性的善化。在礼法的约束下,人能够在经典中汲取圣贤之道,逐步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荀子为成为“圣人”设定了明确的道德路径,即先由“士”开始,进而成为“君子”,最终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此外,荀子对“圣人”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道德追求的不断提升,而且在处理具体事务中也需要不断地提升智慧和认知。
孔子、孟子、荀子对成人之道的阐释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仁的道德追求。他们分别从君子、大丈夫、圣人三个层面对成人的价值目标进行了阐述。孔子将“君子”定义为德行高尚的个体,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强调道德的内在自觉和在各种境遇中的坚守。荀子则以“圣人”为成人的最高境界,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实践路径。三者虽有所侧重,但一致认为道德实践是成人的核心。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达到仁的道德境界,是儒家成人之道的最终目标。这一思想对于理解儒家成人之道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结语
先秦儒家对“成人之道”的探讨,集中体现在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中。孔子以“性相近,习相远”揭示了人性的先天与后天双重属性,强调“仁”作为成人的根本德性,倡导通过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社会责任实践来实现“君”的道德理想。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不忍之心”与“四端之心”是道德行为的基础,进一步阐述了“大丈夫”的人格追求,突出了道德的内在自觉与坚守。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认为人性需要后天的教育与修养来向善转化,提出“圣人”为成人的最高境界,强调道德实践与智慧认知的不断提升。三位思想家虽对人性善恶见解各异,但均认同道德实践在成人之道中的核心地位。他们分别从“德性”“德行”与“仁”的价值追求中,展现了成人与成仁的紧密联系。孔子的君子之道重在德行的内在完善,孟子的大丈夫之志强调道德的自觉坚守,荀子的圣人境界则突出道德修养与智慧实践的统一。这些思想不仅丰富了对人性认知的伦理思考,也为现代人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樊浩. 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2] 李谟润. 论孔子的君子观[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82-86.
[3] 余英时.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