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沛县:一场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
2018年,当安保来总经理张晓东带着团队考察沛县时,这片拥有130万人口的土地正经历着产业转型的关键期。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沛县近年来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创业园内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而更让考察心动的是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土地和政策,更重要的是产业工人的稳定性和归属感。”回忆起选址过程,安保来办公室负责人坦言,沛县百万人口基数形成的人才蓄水池,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障。
走进生产车间,100多名工人正在智能生产线前有序作业。生产厂长正值不惑之年,作为沛县本地人,为了生计,曾在苏州鞋企打拼多年,得知家乡建厂的消息后,他毅然放弃了高薪,成为返乡技术骨干。“现在每月工资不比外面低,还能每天回家陪父母。”语言中洋溢着落叶归根的踏实感。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蝶变
在公司展厅,一面“防护产品矩阵墙”令人眼前一亮:电力绝缘防护鞋、森林防火阻燃服、石油化工防刺手套等20余种特种防护用品整齐陈列,每件产品旁都配有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材料参数和应用场景。技术总监赵工拿起一双看似普通的雨靴解释道:“鞋面采用纳米级防水涂层,鞋底嵌入石墨烯导热材料,能在-40℃环境中保持橡胶弹性,这是我们联合研究所研发的专利技术。”
更引人注目的是3D打印定制区,几台工业级3D打印机正在制作个性化鞋模。“传统防护鞋尺码固定,特殊脚型工人穿着不适,我们利用3D扫描技术获取脚部数据,2小时就能打印出专属鞋楦。”展示的智能生产系统流程图显示,从订单录入到成品出库,整个流程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客户甚至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产品生产进度。这种将3D打印技术与传统冷粘工艺结合的创新模式,让安保来的定制化产品在电力、消防等高端市场迅速打开局面。
办公室墙上的“管理层履历墙”揭示了安保来的管理密码:总经理张晓东的职业轨迹清晰勾勒出从基层到高管的成长路径。2009年从宁夏大学毕业后,他从黄河电缆桥架厂的业务员起步,在防护用品采购岗位上深耕十年,历任宁夏、苏州、山东等地集团分公司高管,积累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供应链管理的全流程经验。2018年调任江苏安保来总经理时,他带来的不仅是成熟的管理体系,更将集团二十多年的贸易经验与智能制造理念深度融合。
“张总特别注重细节,连包装箱的承重测试都要亲自参与。”文员小柳指着墙上的“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牌匾介绍,公司成立次年就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建立了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12道质检工序。在研发投入上,公司每年将15%的营收用于技术创新,仅2023年就获得8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一种防砸防穿刺复合鞋底”专利技术,使产品防护性大大提高。
产业生态:编织现代化应急防护网络
在应急医疗产业研究院的大数据指挥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国18个智慧仓储中心的库存动态。“我们自主开发的无车承运平台,实现了从生产基地到终端用户的物流闭环。”运营总监演示着智能调度系统,当新疆某电力公司发出紧急订单,系统会自动匹配最近的西安仓储中心,通过干线物流与末端配送的无缝对接,确保48小时内送达。这种“互联网+应急医疗”的模式,在2022年河南暴雨灾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公司72小时内完成了5万双防护鞋的紧急调配。
展厅角落的荣誉柜里,“中国劳保用品行业最具创新力企业”“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等奖牌熠熠生辉,
厂区食堂里,本地员工们用沛县方言交流着家长里短。统计显示,公司85%的员工来自沛县及周边乡镇,这种“家门口就业”的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更带动了当地城镇化进程。据县招商局数据,安保来的落地已吸引3家配套企业入驻创业园,形成了制作包装印刷的完整产业链。防护产业成为沛县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站在厂区顶楼远眺,沛北经济开发区的塔吊林立,高铁新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张晓东在出差途中通过视频连线接受采访时说:“选择沛县,是因为这里既有传统产业的扎实根基,又有新兴科技的成长土壤。”这位年轻的管理者指着办公室墙上的规划图,那里标注着正在筹建的二期工程——占地50亩的智能工厂,预计2025年投产,届时年产能将突破200万双,同时配套建设检测中心和院士工作站。
暮色中的创业园渐渐安静,车间里的质检灯依然明亮。从沛县走向全国,从中国标准对接国际规范,这家年轻的企业正用科技与匠心,在安全防护领域编织起一张细密而坚韧的守护网。或许,这就是它选择沛县的终极密码: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企业的成长与县域的发展,从来都是同一份蓝图上的不同注脚。
当次日的阳光再次照亮厂区,载满希望的货车又将启程。车身上的银色盾牌标志,不仅是安保来的品牌符号,更象征着千万劳动者的安全期待。在沛县这片创业热土上,一个关于防护、关于创新、关于返乡创业的故事,正在持续书写新的篇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