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做过的几道模拟题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白居易,模拟题,名次
  • 发布时间:2025-06-28 14:18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白居易当年在进士科考试中名列第四, 接着又信口开河, 说“ 差一点就是探花”, 这就说错了。所谓状元、榜眼、探花是宋代实行殿试制度以后才有的, 唐代没有探花一说。因此, 即使白居易的名次再进一位, 他也只是第三名,而不是探花。

  白居易进士及第以后, 又参加了由吏部组织的释褐试。释褐就是脱去平民穿的粗麻衣衫。也就是说, 只有通过了这轮考试, 你才能脱去麻衣而穿上官服。而且考试的名次越好, 所授的官职也越好, 可见兹事体大。虽不能说一考定终身,但能决定你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如果说进士科考量的主要是文才,那么释褐试侧重的则是吏才,一般是拿两个案例让你分析, 要你写出判词, 除了要求文理通达、有辞采, 更重要的是看你处理政务的实际能力。为了应对考试, 考生们往往要做大量这方面的练习, 即使像白居易这样天资聪颖的人, 也不敢偷懒。他和好友元稹躲在长安郊外的华阳观, 几个月足不出户, 作了许多模拟考试的策文。后来他回忆,在那段时间,他几乎“不遑寝息”, 以致“ 口舌生疮, 手肘成胝”。可见拼得很苦。今天我们看惯了高考指挥棒下的莘莘学子沉沦题海的疲惫身影, 对当年“ 白居易们”备考的情状应该不难想见。正所谓人生能有几回搏, 前贤未必让后生, 据说白居易做过的模拟题竟有上百道之多。好在《白居易集》中收录有部分题目,我们不妨挑几道出来看看:

  其一,甲的妻子在甲母前骂狗,甲非常生气,要把妻子休掉。甲妻来控诉,自称没有违反“七出”条例。甲说,妻子犯了不敬的罪过。

  其二, 甲准备把女儿嫁给乙, 乙送了彩礼,而后甲又反悔。乙控诉甲不守婚约, 甲说没有立结婚的契约,不算数。

  其三,甲的牛把乙的马抵死了,乙要求赔偿。甲说牛马是在放牧的时候互相抵的,请求赔半价,乙不同意。

  有意思吧! 全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 但要判得合情合理, 还真不容易。都说科举制度害死人, 其实那是到了明清以后。在唐朝, 这一套文官选拔制度还是很有道理的。仅就上面的几道模拟题而言,我倒觉得对来自底层的草根考生相对有利。也不是说这类题目就能考出真才实学,但你至少对社会生活要有所了解,而且还要通达人情世故,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接地气。什么人不接地气呢?一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一种是来自豪门世族的纨绔子弟。面对这种充满人间烟火气的题目,他们大抵只能瞎掰。

  更可笑的是,有些人甚至连瞎掰也不会。

  唐代张的《朝野佥载》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沈文荣的人,考前足足背下了2 0 0 篇判词,可到了考试时,却连一个字也写不出,交了白卷。别人问他怎么回事,他苦着脸说,试题中的案情与他背的都不同,有一个挺相似,可人的名字又不一样;还有一个关于水磨案的,他背的案子发生在蓝田,可试题中的案子却发生在富田。你看,就这种人,日后怎么能当官理政呢?名落孙山,活该!

  这位沈某人是一个死记硬背的典型。另有一个“ 官二代”——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加考试, 主考官见他老子很得皇帝的宠幸,想借机巴结,就让人替张奭作了判词,并取为优等。这事后来被人揭发出来,告到范阳节度使那里——该节度使就是那个后来把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的安禄山。安禄山立即向唐玄宗报告,玄宗很生气,下令重考。这下张奭就活该了,他和那个沈某人一样,一个字也写不出,交了白卷。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涉事者大概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白居易是从底层走出来的,从小就跟随母亲远走江南,寄居在亲戚家,后来又辗转河北、山西,在漫长的颠沛流离中,他对社会生活应该有更多的关注。再加上那段时间在华阳观的精心准备,他考得不错,顺利通过了释褐试,不久就被派到长安附近的周至县当县尉去了。

  我一直觉得白居易做过的那几道模拟题挺有意思,曾试图用文言文写一份判词,终因国学根底太浅,只得作罢。

  (kangdy 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唐朝的驿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