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抛弃坏基金,但不要否定基金业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抛弃,坏基金,否定,基金业
  • 发布时间:2011-04-11 08:53
  基金作为最重要的理财工具,如果不能为投资者带来利润,就会遭到抛弃。上一期的《投资者报》对2010年基金年报进行了分析,梳理出那些被机构投资者减持的基金,从分析结果来看,遭到抛弃的基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业绩明显下滑。

  2010年基金业绩整体上不尽人意,据统计,65家基金公司所管理的656只基金利润总和仅50亿元,与2009年9012亿的业绩相比,下降了99%;而在利润缩水的同时,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却增长了6%,达到302亿元。

  50亿元利润对比300亿元管理费,这组反差强烈的数字引起了公众的质疑,再联想到去年基金业频发的“老鼠仓”事件,这种对业绩的质疑,很容易被激化成一种对整个基金行业的愤慨。

  面对公众的批评,基金业似乎在保持缄默,没有人站出来对基金去年的业绩进行解释,这反倒让人觉得基金界是在默认这种指责——既然无能,当然无力自辩。

  我们可以理解基金公司的心态,赚钱的基金无需辩解,业绩说明一切,亏损的基金这会儿更是理亏,哪里还敢说什么?更何况,基金行业形象的好坏,也不是哪一家基金公司能左右的,管理基金公司的官方机构都不表态,谁愿意这时候当“出头鸟”呢?

  去年基金行业的表现确实值得商榷,这个行业的65家基金公司,管理了2.7万亿元的资产,可是只为投资者赚取了50亿元的利润,行业利润率只有0.3%,这和普通行业的盈利水平相比相去甚远——据本报在两周前统计,已经出具年报的748家上市公司,利润总额比前一年增长了38%。

  盈利能力低下并不是金融行业的特点。同样是金融行业,已出年报的12家上市银行去年盈利总额6600亿元,利润同比增长32.8%,总资产收益率也有1.07%,好过基金业3倍。

  一个以“精英汇聚”著称的行业,一个人均薪酬水平遥遥领先的行业,却没办法保证一个高于社会的投资回报率,真是没法解释。而且,这种局面并不仅仅发生在“行情不好”的去年。

  早在2009年8月,《投资者报》在“基金经理赚钱榜”系列文章中,对当时61家基金公司中的454位基金经理5年的盈利总额进行了统计,我们发现,在一个长达5年的周期中,上证综指同比上涨了110%,基金经理们的赚钱总数仅782亿元,而同期他们所管理的基金收取的管理费高达880亿元。

  尽管《投资者报》对基金行业的盈利能力一直是贬多褒少,但我们同样也反对把50亿元利润与300亿元管理费简单对比,并以此来全盘否定整个基金行业的价值。

  如果与指数相比,2010年基金经理的赚钱能力比“基金经理赚钱榜”的统计区间有所进步。在榜单所指的5年统计周期中,上证指数上涨一倍,基金经理赚钱才782亿元;在2010年,上证指数下跌14.3%,基金经理们为投资者赚了50亿元,好歹算是“战胜市场”;而在2009年,上证指数上涨79.98%,基金公司为投资者赚取利润9012亿元,更是表现不俗。

  基金公司作为财富的受托者,既然收取了高额的管理费用,就应该为投资者赚取合理的利润回报,至少不能让投资者觉得买基金不如把钱存银行吧。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是3.25%,这和通货膨胀相比,已经是负利率水平,而如果买基金的回报还不如它的十分之一,那就不要责怪公众对基金经理们苛刻了。

  公众对基金公司的苛求,不仅仅是出于对业绩的不满。“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每个基民在购买基金之前,都会被告知有不赚钱甚至亏损的可能,投资者不是不能接受“利润与风险共存”这个基本的商业道理,只不过是对基金从业者的诚信和尽职一直抱有怀疑。

  每个基金公司都希望建立良好的市场形象,整个基金行业也是如此,但这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基金公司必须拿出漂亮的成绩单,让投资者感到满意;另一方面,基金公司必须通过公正透明的操作,建立诚信的市场形象,让投资者觉得放心。

  从本报上周“被抛弃的基金”这组文章中,我们看到光大保德信核心、嘉实研究精选、华夏行业精选等被机构投资者大幅度减持的基金;我们也看到博时超大盘ETF、大成沪深300等被机构清仓的基金;甚至,广发中证500、华安动态灵活配置、富国天利增长债券等基金,遭到了其管理人的减持。

  但即使这样,机构持有的基金份额却呈增加趋势。我们统计的60家基金公司,有18家公司机构持仓总量在减少,但这些机构却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了其他42家基金公司。

  其实,只有这种市场的优胜劣汰,才能真正推动基金业的进步——只有那些既保持诚信的行为准则,又具备良好赚钱能力的好基金,才有资格领取丰厚的管理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