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有,什么都卖,什么都不奇怪

  有这么一个国家,孔子是它们的,西施是它们的,李时珍是它们的,端午节是它们的,甲骨文是它们的,活字印刷术是它们的,中医是它们的,汉字是它们的,针灸是它们的,风水是它们的,亚洲是它们的,地球是它们的,火星是它们的,全宇宙都是它们的……这个国家,叫做韩国。而在韩国,又有这么一个企业,它们每年卖掉5000多万台平板电视和上亿部手机,它们发布了世界上最大和最薄的LCD/LED液晶屏,它们的半导体存储器行业占有率高居榜首,在它们家的产品目录上你既能看到硬盘、本本、打印机、DC、DV、MP3之类的数码产品,又能看到冰箱、洗衣机、空调、吸尘器、烤箱等家用电器;而且除了这些,它们还搞电机、工业陶瓷、医疗仪器、机械、船舶、海上平台、建筑设备、汽车、石化产品、钟表、建筑工程、发电设备、桥梁、高速公路、智能高层大厦、天然气、垃圾处理、飞机引擎、运载火箭、服装、电视电影、金融投资、石油勘探、保险、人寿、信用卡、证券交易、报纸、酒店、广告策划、警备安全、美术、教育、棒球队、足球队……相信绝大多数童鞋看到这里眼睛已经累了并在内心表示不屑,但是没办法,世界上就偏偏有这种令人发指的公司。你可以不喜欢它,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很牛。反正只要是和人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这家公司都有插上一脚,而且搞得还都不错,是的,它就是三星。

  虽然韩国人认为全宇宙都是他们的,但是像三星这样的巨无霸光靠YY可是YY不出来的。话说上世纪30年代,韩国还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老百姓们的生活自然可想而知。本着曲线救国(当然也可能还为了发财)的想法,大邱市的28岁无业青年李秉喆(居然木有被抓壮丁?)创办了一个叫“三星商会”的公司。按照李同学的说法,“三星”中的“三”是“大、多、强”的意思,而“星”则是“亮、高、永恒”的意思,所以合起来的“三星”就象征着大、强和永恒。虽然名号听上去灰常响亮,不过事实上这个小公司从上到下就那么40号人,注册资本也只有区区8万韩元(相当于2千美元,摊在人头上,一人50块),是个不折不扣的山寨公司,他们从事着名为贸易实则投机倒把的营生,艰难度日。1941年,三星商会改了个名字,变成“株式会社三星商会”,虽然不伦不类,但在日寇的铁蹄下也只有认了。

  1945年二战结束,韩国处处焦土,百废待兴。为此,当时的韩国政府专门制定了“出口导向”的战略,开始大力发展经济,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咱们后来的“改革开放”一个意思)。于是,在这股时代的春风下,“株式会社三星商会”于1948年再次摇身一变,改名为“三星物产公司”。它也由当年的那个山寨小公司进化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企业,其中李秉喆出资75%,其他人出资25%。很显然,钱多就是老大,所以三星物产的首任社长自然由李同学担任。不过,俗话说狗改不了吃那个啥,虽然李秉喆的三星看上去体制已经与时俱进了,但是实际上他们干的事还是原来那些路数,甚至变本加厉,直接将原来的投机倒把升级为了国际投机倒把。三星物产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收购白糖、棉丝、缝纫机、医药、铁板、肥料等100多种生活必需品,然后运回韩国高价出售;同时又从韩国国内低价收购诸如干鱼之类的海产品向这些地区出口。于是,靠着这一进一出,三星物产在成立仅一年的时间内就盈利1.2亿韩元,华丽丽地挖到了第一桶金。

  按理说,一个人有了亿万身家,他的人生差不多就已经圆满了,需要考虑的无非就是今天该调戏哪家姑娘的问题了。然而,对于李秉喆来说,这还不是终点。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半岛北方由于有水力、铁矿和无烟煤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重工业都设在那边;南部则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

  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朝鲜半岛被三八线一分为二,而留给韩国人的只是一片没有任何工业可言的焦土。

  所以50年代初的时候,韩国国内物资严重不足,日用杂货更是奇缺,只能完全依赖进口。而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经济都依赖国外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甚至生存都必然是个笑话。因此,为了扭转这种杯具的局面,李秉喆决定进军制造业,他选择的是制糖。

  1953年8月,三星建立了“第一制糖株式会社”,其注册资本为2千万韩元,还发行了2万股的股票,这确实比李秉喆当年的那个山寨商社要霸气多了。

  从此,三星从商业资本转变为产业资本。而且,第一制糖的建立在韩国现代经济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韩国进口替代产业正式出现。当时,韩国进口的白糖每斤要300韩元,而三星生产的白糖每斤只卖48韩元,所以一开始人们对这种国产白糖的质量深表怀疑。但只过了几个月,三星白糖以良好的质量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开工仅仅一年,三星白糖就占到了国内白糖消费总量的33.3%。第一制糖成立前韩国的白糖进口量是2.38万吨,进口依存度为100%;而第一制糖建成后,1954年的进口依存度迅速降到67%,1955年又降到34%,而到1956年就只有7%的进口了,进口品替代效果非常显著。

  有了第一制糖的经验,三星决定再接再厉,这次它们的目标是纺织品行业。和吃一样,穿向来也是民生的重要问题。由于没有纺织工业,所以50年代的韩国每年必须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丝毛制品。经过一番筹划,三星第一毛织工业株式会社于1954年9月宣告成立了,注册资本1亿韩元。它们的主要设备从德国引进,而附属机械则从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国进口。1956年5月,第一毛织开始进入试生产阶段,生产了梳毛丝40.7万磅(1磅=0.4536公斤),纺毛丝3.6万磅,面料8.8万米。当时如果韩国人用英国产的西服面料做一套西服,需要6万韩元,差不多是一个普通人三个月的工资;而用第一毛织生产的面料的话,只需要1.2万,性价比不言而喻。所以自从三星第一毛织建成以后,韩国政府就开始逐步取消了纺织品的进口。1955年韩国进口量为400.6万磅,而到1957年时就锐减到143.7万磅。1959年,第一毛织成功地完成了纺织品进口替代,韩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纤维制造工业。

  第一制糖和第一毛织的建立,标志着三星集团产业资本的形成。三星就在这种轻工业的培育过程中,积累了技术力量、经营经验和资金,实力迅速扩大。60年代末,韩国政府发表了电子工业振兴五年计划,这表明国家决定把电子产业当作出口战略产业加以重点扶持。有了这么清晰的旗帜,三星岂甘人后?所以它们立刻决定向电子业进军,而且动作相当快,先后建立了三星电子、三星-三洋电机和三星-NEC这三个电子公司。而这几个公司里大家最最熟悉的肯定是三星电子,甚至有很多童鞋原本以为三星和三星电子是一个意思吧?三星电子在此后的80年代和90年代可谓是业内一朵奇葩,它们在研究和开发尖端电子产品和半导体技术方面的实力震惊了全世界。尤其是半导体技术,三星在1983年开发出64KBDRAM时,它们与发达国家还有至少4年半的差距;但是到了1989年,三星开发的4MBDRAM已经与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同时实现了商品化;而1990年,三星成功发布全球首块16MBDRAM,一举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够犀利吧!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这几年里,三星可谓是意气风发:它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3%,其中1974年销售额达到2170亿韩元,出口额更是突破1亿美元,这足足占到了韩国当年出口总额的1/30。有了这么雄厚的资本,这么庞大的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三星又开始有新想法了。1973年,韩国政府提出发展“重化学工业”的新政策,三星立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于1974年7月建立了三星石油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同年8月又成立了三星重工业株式会社;1977年4月建立三星造船,同年5月建立大成重工业,8月建立三星精密。光听名字,相信童鞋们也能掂量出这些公司的份量。其实,对这一系列的重工业企业群来说,赚钱已经不再是其首要目标了,而是韩国国家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三星集团多年来的厚积薄发,而它们也的的确确为80年代韩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到了80年代,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二战以后一直主导世界经济的山姆大叔经济实力相对变弱,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诸如国际利率、汇率、石油价格等重要经济指数开始发生剧烈波动,这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增强,使发展中国家的外债负担加重,最终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发达国家开始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强了尖端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迫使研究成果的产业化速度加快。而面对这种逐渐拉大的技术水平差距和发达国家的技术保护政策,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市场机制萎缩、产业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韩国政府决定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打出了“技术立国”的战略旗帜。国家开始减少政府对市场的投入,加强民间主导的市场机制。于是,在这种政策导向下,韩国企业逐步由70年代追求的大型化、国际化、重化学化,逐渐开始转变为重视务实、开拓海外生产基地和开发尖端技术产业。电子、汽车被确定为这一时期的战略产业,所以许多大企业不惜重金积极向半导体、新材料、遗传工程等尖端产业投资,三星也不例外。从1982年到1986年,三星共投资4600亿韩元用于研发,尤其是1986年的研究开发投资额高达2200亿韩元,这相当于当年三星制造业总销售额的4%,而此时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仅为1.9%,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80年代,三星设立了14个研究所,其中最彪悍的莫过于投资1250亿韩元的三星综合技术研究院。这个研究院于1987年10月22日完工,有电子器材、情报系统、材料零部件三个研究所,主要负责研究基础技术、培养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情报等,其设备与研究环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为日后三星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入90年代以来,三星开始调整它过去的经营多样化战略。因为在技术竞争时代,你要在所有领域同时与对手PK已经力不从心,毕竟人家身为500强,也不是吃素的。三星为此提出了“重点领域,集中开发”的战略,也就是说选几个强项,对其进行重点投资,使其成为世界超一流水平的产业。根据这个战略方针,三星开始重点投资电子、机械、化学、金融、情报部门,其中电子、重化学部门又是重中之重。该战略一直沿用至今。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三星这几十年的发家史,充分证明了“跟着党走有肉吃”这句话。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在积极响应政府的经济政策,然后发展适合现阶段时代所急需的产业,而且又可以成功预测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所以三星的发展史,就是它不断追求新的领域,不断拓宽事业范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历史。

  当然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三星在成长的路上,也不是没栽过跟头。

  比如70年代中后期,中东国家靠着石油美元成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地方,所以三星决定用自己价廉物美的家用电器产品来攻占这个巨大的市场。然而,由于不熟悉当地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三星和当地经销商签订的合同存在巨大漏洞。简单说,就是如果经销商销售额上不去,三星拿人家没辙;而如果要解约,就会触犯当地有关法律,不仅要赔偿巨额的经济损失,而且还要负刑事责任。所以,到最后好不容易合同期满了,市场早就已经被竞争对手占领了。还有80年代初期,三星向日本出口袜子,结果由于涉嫌侵害商标权而被扣押;三星不服,向日本法院提出诉讼,被判败诉,然后三星继续上述,继续败诉,最后这场官司打了10年,三星还是败诉。再比如1991年,三星在原油期货交易上判断失误,吃进大量原油,结果国际原油价格一落千丈,造成几百万美元的亏损;本来如果就此收手的话,损失也就这样了,但是他们为了翻本,不但不悬崖勒马,反而孤注一掷的继续大量吃进,结果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不减产,最后三星在前面的亏损上又加了一个零。还有当年在国际时装之都巴黎,三星物产成立了当地法人企业,主要经营纺织品。然而,由于三星方面对高档服装缺乏认识,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以为把以前的加工技术稍加一些调整就可以生产高档服装了,而没有认识到“设计”其实是一种高附加价值的技术,对于高档服装而言,“设计技术”绝对是其生命,所以三星时装最后的结果我们自然也可想而知了。

  某位哲人曾经说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同样,办企业也是这个道理。最近几年,面对发达国家越来越森严的技术保护堡垒,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市场开放的压力,韩国政府对大企业从政治、社会两方面的种种限制,以及具有新价值观念的年轻一代的出现,三星也不得不开始实行一系列变革。

  比如三星过去的经营原则是“事业报国、人才第一、合理追求”,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这个概念多少有些变得保守和狭隘。像三星在世界50多个国家设有200多个海外基地,如果让这些外国雇员都为韩国的利益而作牛作马,这显然不和谐也不现实。因此,为了与时俱进,三星提出了新的经营原则:“世界第一、重视技术、尊重人才”。这儿的“世界第一”原则,并不说在所有领域都达到世界第一,而是在特定的几个领域与世界著名企业一比高低;而“重视技术”和“尊重人才”则是实现“世界第一”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是“尊重人才”的原则,这是三星当年“人才第一”原则更高一层的升华,从概念上说,它更加广义,也比过去“事业报国”原则范围更广泛。

  三星作为世界性大企业,不仅要报效自己的国家,而且要为整个人类做出贡献。可见,这是三星经营原则上的一次大飞跃。

  随着三星的变革,三星的人才观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总说三星人责任心强,办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但三星人同时也被认为过于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与开拓精神。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官僚主义。俗话说鸟大了什么样的林子都有,随着三星集团的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官僚主义在各部门就逐渐盛行起来,这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上下难以及时沟通,再加上三星特有的重视结果的办事原则,使很多人不愿去冒险。因为之前三星对员工的评价是只看结果而定的:成绩优秀,得到奖赏;没完成目标,受到惩罚。所以很多人只好埋头干自己份内的事,反正多一件事还不如少一件事,到最后就没人去搞那些富于创意但带有风险的新事业了。针对这个问题,三星提出了新的人才观念:“积极培养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重视技术人才,培养国际型人才”。比如他们改进了人才录用的方式,提高面试分数的比例,以发现真正的优秀人才。还成立了各种兴趣研究会,题目、时间和人数都不限,经费全部由公司负担,还对优秀研究成果进行奖赏,这就激发了每个职工的研究欲望,使很多建议、发明、研究成果与公司的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同时,三星对人才的评价也由过去的工作质量与数量评价之比约为40∶60,改成了现在的70∶30,逐渐由重视结果转变成为了重视过程。

  而且,为了培养国际型人才,三星不但派出很多人员留学,还大量录用当地人才,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三星人。

  几年前,一提起三星,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三星电子,但现在三星主力产业除了三星电子和三星物产以外,还有三星重工业、三星综合化学、三星生命等。很明显,三星的经营内容已经从消费材料开始向精密材料、重化学和金融领域转变,今后的经营方向也已经调整为开发“21世纪尖端高附加价值产业”。为此,三星一方面把集团内一些缺乏竞争力、利润小、没有市场的品种缩小、合并或取消,直接大刀阔斧的把旗下系列公司由48个减少到24个,转而向几个部门集中投资,以提高投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又在积极开拓汽车、环境、新材料、遗传工程、航空航天、银行、运输机械、流通、情报业、健康、医疗等崭新领域。哎,所以咱不得不说,这个公司确实很可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