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物价的“政府之手”该歇歇了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调控,物价,政府之手
  • 发布时间:2011-05-09 09:27
  在CPI连创新高的背景下,“政府之手”对物价的直接调控越来越多。从规定商品房“一房一价”到对商品房反暴利和限价;从发改委约谈相关企业到各地出台蔬菜限价令,房价、菜价、油价,无一不被发改委官员挂在心上。

  自去年11月国务院出台稳定物价16项措施不到半年时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的风向一下子就被白(菜)给你取代了。

  最近有不少报道称,近来白菜价格一落千丈,4分钱一斤都没人要,大量菜农、菜商们亏得血本无归,甚至有极端者,如济南菜农因亏本而自杀。

  稍微有一点经济学常识的都知道,物价涨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是供需关系。行政调控短期内立竿见影,但实质上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价格幻觉。或许正如水皮先生所言:那只有形的手再勤奋,挥残了也没有用。

  农产品限价

  我们很不愿看到的事实是,在用市场手段干预物价上涨的同时,中国正在用日渐严厉的行政手段对物价上涨进行控制。尤其是在通胀预期强烈的当下,价格干预的“有形之手”正伸向越来越多的领域。

  也许是被去年一度爆发的天价蒜、豆、姜搞怕了,去年1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此令一出,各地可谓是闻风而动。

  福州市规定,对市民购买量相对较多的大白菜等蔬菜实施为期两个月的“销售指导价”,每种蔬菜分别规定最高上限,比市场价便宜将近一半。

  青海省政府则决定,4月19日至7月19日在全省范围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殊不知,食品价格之所以上涨,并非全因个别人炒作推高,其背后也有成本增加等因素。比如,燃油、原油不断上涨,食品运输成本相应增加;比如,天灾(如西南旱灾等)导致部分作物减产,市场供给不足;再比如,附着于食品上的种种税收推高价格。简单地限价,或将伤害更多底层群众的利益,譬如菜农、小贩等等。

  其实,农产品消费具有“刚性最大、弹性最小”特点,而且对储藏条件和保质期的要求很高,既不方便投资,也很难长时间进行投机。因此,从中长期看,依靠行政干预手段是难以压低农产品价格的。

  一个简单的道理,限价必然打击农民的增收和种植积极性。需求是刚性的,供给的萎缩只会更加推高价格上涨。

  消费品“约谈”

  当然,全面限价是不可能的。只不过,价格主管部门还有高招,就是约谈。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约谈部分日化、方便面、酒类企业,召开部分行业协会会议,就价格问题“敲警钟”。

  这算不算行政干预?发改委的答复是,约谈是一种沟通方式,不是行政干预,更谈不上干涉企业定价自主权。

  但据相关消息显示,约谈的核心是承诺稳定价格,特别是近期不涨价。在充分竞争领域,“政府之手”是不应直接伸向企业的,否则只能扭曲市场关系。

  比如,尽管有一万个理由调控房价,但有些地方政府为完成调控任务而直接干预开发商具体项目定价的做法却不值得提倡。市场价值100万元的房子,即使开发商被迫卖50万元,那么这套房子转手在二手房市场还会以100万元出售,只不过利润转移到炒房者而已,房价最终还是不会降。

  依靠约谈、限价强制约束农产品价格,后果就更为严重。在各种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商贩不能保持一个合理利润,就得关门走人。试想一下,如果菜贩减少了一半,那我们还能吃到便宜的蔬菜吗?

  当然,我们并非完全否定发改委的约谈工作。像今年初发改委对家乐福等超市约谈,并对“价签门”开出罚单,这种 “政府之手”,理应及时出手、经常出手。因为这些企业并不是错在自主定价,也不是错在卖高价,而是错在“欺骗”。他们或是高价低标,或是虚构原价,总之都是利用虚假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交易。

  越调控越尴尬

  政府价格管控,我们得到了什么?

  控制楼价。在一系列严政的调控下,房价依然坚挺,甚至出现反弹。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百城价格指数”显示,4月全国100个城市的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上涨了0.4%,北京、上海、深圳等十大城市住宅平均价格则环比上涨0.13%,8个城市的同比涨幅超过4%。

  限制煤价。即去年6月发改委出台电煤限价令后,今年4月初又下发《关于切实保障电煤供应稳定电煤价格的紧急通知》稳定电煤价格。煤作为基本的能源品,限价的后果是能源消费无节制,当节能减排的国际承诺需要履行时,拉闸限电就变得司空见惯。

  现在,价格管控的矛头指向诸如蔬菜之类的生活必需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白菜0.02元/斤,卷心菜0.2元/斤,芹菜0.1元/斤,而大葱直接论亩卖,一亩地300元。忙乎了多半年的菜农傻眼了。

  在通胀预期之下,政府有形之手干预价格不是最佳的办法。相反,放开价格管制,让价格成为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信号,增加涨价商品的供给,力求实现其供求平衡,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通胀压力。

  作为政府需要做的,是应当彻底厘清炒作这些商品的理由及引发其价格趋势性上涨的原因,据此来不断改进和完善价格调控政策,并通过价格引导、利益驱动,运用市场化手段来调控价格,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一味限价。

  政府有形之手,或许真该歇歇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