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又一场大台风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8-20 09:02
  温州每年都要刮几次台风,危机经常有,只不过这次大了一点而已。--温州人有足够的乐观和智慧解决困局

  处于转型阵痛中的温州,正在经历怎样的波动和迷茫?

  “目前温州企业停工的现象并不严重。温州近期工业用电量没有什么变化,这是可以说明问题的。”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温州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忠强在接受《小康》采访时澄清。

  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洪振宁告诉《小康》记者:“温州市经贸委调研的结果是,温州现在有90%的企业都在那里生产。”他认为,每年一批企业生出来,一些企业死掉是很正常的。

  潘忠强和洪振宁对城市之间GDP维度的比较很不屑。潘忠强说,“我们国家用GDP来评价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这是有问题的。现在很多国家都用幸福指数。除了本土的价值创造以外,温州人在外面的价值实现也是财富创造的环节。温州人在本土的价值创造不是很大,但是在价值实现这一部分,温州人绝对是中国最强的。”

  洪振宁认为,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理念,而不是现实。“如果说GDP,那么温州很糟,2008年温州的人均GDP只有4544美元,浙江省是6078美元。但是温州人做的是销售经营,而且是在全国、全世界做销售经营。如果你总是做制造,那么你永远拿1美元,人家拿9美元。”

  转型之难

  金帝鞋业正在为没有足够的土地实现扩张,没有足够的工人生产而发愁。虽然只是给欧洲最大的鞋业经营商做OEM,但是由于其在设计、质量、规模以及信誉上形成了自己突出的优势,订单根本做不过来。从今年5月1日开始,欧盟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皮鞋的任何一个构件都不能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金帝的检测人员就达到120人,因为不但要进行耐力等物理检测,还要进行以前没有过的化学检测。越南因为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订单已经都被转移到中国大陆。不过,金帝并不能满足于代工的微利,提高档次,打品牌,转内销才是他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然而,大多数饥渴的小型鞋厂却没有这样幸运。他们无力承接这样的任务,因为无论时间和质量都无法保证。倒闭的小鞋厂还在增加。洪振宁说,这是必然的规律。“假如总是分散在几千个企业手里,说明那个地方一直是落后的,竞争的程度、发达的程度都还远远不够。如果温州的鞋企只剩下100多家,那说明温州真的先进了。”

  “这场危机给温州转型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它对国内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纯加工型或初级生产企业冲击较大,这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会迫使企业转型升级。”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说,我们不怕在竞争中淘汰落后的企业,关键是留下来的企业通过转型,发展质量更高、成长势头更好,这才是我们的方向。

  在官方语境背后,温州市政府也确实在为此努力。

  “这几年来,温州都在不断地推行一个政策,即引进跟我们产业相关联的一些著名的院校、大的科研机构,我们不惜代价地把它引到温州,给它提供一切便利,甚至免费提供办公场所,给它一定的经费支持。引进来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解决产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困难,人才困难,帮助温州进行转型。”周德文说,在这方面,温州的政府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种想法上,而是已经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利用政府掌握的资源、政策和信息,来帮助企业,也帮助整个温州产业的转型。

  然而,转型升级几乎是当下中国经济发达城市共同的难题,温州显然不能例外。甚至,因其自身资源禀赋和软环境的制约,使得未来的转型方向选择更加艰难。

  “一产不适合,二产没优势,三产欠成熟。”有人甚至以四面楚歌来形容温州的转型之难。

  一产的特征是高能耗、高污染、低利润,这样的产业已经被证明不适合地少人多的温州。这里的大多土地都是填河填海得来的,因此地价奇贵,水、电短缺严重,用工成本也较高,一产微薄的利润不足以支付温州的高成本。

  二产被认为比较适合温州,但是温州在吸引二产企业上没有任何优势,成本高不说,软环境也不尽如人意,还没有人才:温州企业给50万元年薪,而上海的企业只给20万元年薪,研发人员也愿意留在上海而不愿意留在温州。经常有企业抱怨说,高薪引进的人才,不到半年都走掉了。温州连个科技大学都没有,没有高科技的氛围,怎么去发展高科技产业呢?

  高利润、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三产,温州是相当欢迎的,但是温州的软环境远远达不到三产的要求。

  “温州政府希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这很不现实。这里一没土地,二没人才,三没市场,人家来做什么?”周德文反问。

  他认为,温州这样的城市就一定要走专业化的道路。“企业升级就是要打造小而专、小而优、小而精、小而强的企业。”

  周德文对日本的企业模式颇为推崇。“在日本,索尼这样的大企业占比很小,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规模并不大,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力,只做一个产品,却能做到世界最强,因此很有竞争力。”他从日本考察回来以后非常羡慕,“日本跟温州一样土地资源紧缺,走这样小而精强优的道路是比较好的选择。”

  “我们也在规划温州的产业,考虑最适合温州发展的产业是什么。”周德文说。

  有一次他和河北某市市长谈到温州的问题时说,温州已经没有土地了,如果把制造业拱手让给别人,那么政府什么也得不到,对于温州和温州人经济都不利。倒不如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双方政府共管的工业园,税收分成。由温州派出管委会管理,合作方获得一定的税收,实际上就是在合作方的土地上建立温州的“经济飞地”,温州解决了要素资源问题,地方也能获得收益。

  那位市长当即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希望进行合作。河北省另一个城市的市长得知后甚至说,“我可以划两个乡给你,我只管政治,经济运行等都交给你们管。”

  “‘飞地计划’的目的是把温州有限的资源节约出来,以便发展高新产业,与此同时,促使企业在转移的同时进行产业升级。”早在三年前周德文就提出了“飞地计划”,政府的态度是“既不拒绝,也不推进”。

  周德文很遗憾这个提议没有得到政府的积极响应。

  制造业在温州经济中所占比重虽然看上去最大,但很多企业实际上是二三产结合发展的,如果把温州中小企业中属于三产的部分剥离出来,那么温州第二产业的比重就会大大下降,三产大大提升。

  洪振宁认为“以商带工”的温州经济实际仰赖的是商贸业。“温州的制造加工产品真不怎么样,但是温州企业会经营。也就是说温州最厉害的是销售,而不是生产。”

  2008年11月底,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旨在“拓市场、保增长”的十余项举措。显然,这个官方说法强调的是以“商”促“增长”。

  潘忠强特别介绍了“温州名品购物中心”计划。他们准备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建立100家名品购物中心,在这些“名购中心”专门销售温州的名牌产品。此举的目的是打造一个代表温州区域的品牌形象,并且建立一个高层次的营销网络。

  温州市政府为建设“名购中心”花了不少的心思。

  在今年3月24日召开的中国百货业第七届高峰论坛上,他们专门为“名购中心”搞了个分论坛,并且和国内5家商贸业巨头签订了框架协议。“当时除了我们还有一个分论坛,参会的人听说了我们这个计划就都跑到我们这边来了。我们在会场的后面加了7排椅子,最后还是坐不下。”此事令潘忠强颇感得意,“这说明温州的商贸品牌很有吸引力。”

  温州目前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潘忠强看来,温州有两个独特的优势:第一是营销网络。营销网络毕竟是实现从生产到消费惊险跳跃的桥梁,一旦搭建好,产品就能卖出去。第二是产业集群优势,温州已经形成了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并不是只有中小企业,集群条件下的中小企业发展和非集群完全不一样。

  “我感觉温州最早遭到经济危机的打击,但是也是最早走出困境的。”潘忠强显然较为乐观。

  “温州每年都要刮几次台风,危机经常有,只不过这次大了一点而已。”温州人时常这样安慰自己。周德文说,温州人从不消极,他们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他们相信,经历了30年市场经济洗礼和30年财富积累的温州,转型升级之路虽然艰难而曲折,但终将完成这次蜕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