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内存有点儿冤

  在以往的“聊聊吧”中,大家经常看到小编们针对某一问题滔滔不绝。日子长了,对台上这几张老脸不免有些审美疲劳。这次咱们弄点新鲜的——脸!

  苏椰:男,非典型中国学生,计算机科学工作者。常用QQ签名:计算机科学不是研究计算机的,它也不是一门科学。

  [内存与硬盘弄混了]

  经常有人跟我炫耀“我的电脑500GB内存”,也常有人跟我抱怨“电脑内存太小连××游戏都拷不进去”……

  如果要评出一堆电脑硬件中最冤枉的一个,内存应该首当其冲。因为大量的电脑初学者,都无法区分内存和硬盘的区别,造成了无数的冤假错案,把原本针对硬盘的抱怨,发泄到了内存的身上。

  那么,到底如何区别内存和硬盘这两个概念呢?我们来追溯一下它们的身世。这个故事,要从1945年的一个人说起,他的名字叫冯·诺伊曼。

  [遥想当年]

  1945年的一天,诺伊曼“童鞋”(“同学”的谐音,网络上常见的谐趣用法,编注)在火车站等车,华丽地邂逅了美国弹道实验室的戈尔斯坦同学。后者当时正在从事ENIAC的研发。诺伊曼同学来了兴趣,由戈尔斯坦引见加入了ENIAC的研发小组。

  这就是我们故事的开端。到目前为止,内存和硬盘都还没有登场——对于ENIAC来说,存储器有吗?这个真没有。

  ENIAC只有20个暂存器,通过布线接板进行控制,干活之前,你得先想好所有的指令,然后手工接线,把相应的电路连通。要想进行几分钟的运算,这种前期准备工作要花好几天,运算速度带来的优势几乎被这种工作方式的劣势给抵消掉了。

  [内存的由来]

  针对这个问题,诺伊曼“童鞋”想了个办法:设计一个存储器,把程序指令存在里面,这样程序员就可以在存储器中寻找需要的指令,操作机器自动计算,不必每个问题都重新接线,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思想标志着自动运算的真正实现,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成熟,也标志着我们的第一个主人公登上了历史舞台——内存。早期的内存还是芯片的形式,直到286时代才有了现代样式的“内存条儿”。

  内存是现代计算机的核心组件之一,基本上属于组件中的贵族阶级。CPU能够直接与它交换数据和指令,速度很快。但是内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它不能在断电后保存数据,所以你正在打字的时候万一断电,如果你没存盘,你就白忙活了。那么“存盘”是存到哪里呢?这就是为了弥补内存的这个缺点而提出的二号主角:硬盘。

  [硬盘的亮相]

  硬盘第一次亮相是在1956年。

  这一年,IBM推出了350 RAMAC,它有两个冰箱那么大,容量是5MB,不要笑。1973年,IBM推出了3340,它有两个30MB的储存单元,这个数字恰好与当时著名的“温彻斯特来复枪”的技术参数暗合,因为这款硬盘就有了个“温彻斯特”的绰号。至此,硬盘的基本架构被确立,现代硬盘也因此得名“温式硬盘”。

  硬盘是平民阶级,不能跟CPU之间对话,而且其结构决定它自身的处理速度跟内存相比也很慢,它只能跟内存交换信息,再由内存负责供应CPU的调用。但是,硬盘有它的特长,它成本低,容易做出很大的容量,而且在断电的时候也能储存信息。所谓“存盘”的过程,就是把数据从内存中写入硬盘,这样就不怕因为绊到电线而前功尽弃。硬盘的核心结构是磁性的盘片和磁头,并不是像内存一样的芯片,所以其外形也跟内存条儿有很大的区别。

  [内存不是用来存电影的]

  硬盘容量大、断电能保存,但是速度慢;内存速度快,但是容量小、断电不能保存。倘若只有内存,你就不能存盘,如果只有硬盘,你的电脑就会慢得像牛一样。这对冤家互相配合,缺了谁都不行,更不能把它们俩当成同一个东西。开头说到了两个例子,就发生了这样的混淆,读过本文我们就知道了,在电脑中“保存”的数据,是存在硬盘里面的,而不能存在断电后就失忆的内存里面。

  “这个文件太占内存”、“看看还有多大内存,够不够拷个电影”这都是不科学的说法。准确的说法是“这个文件太占硬盘空间”和“看看还有多大的硬盘空间”。内存只是一个在机器运行时提供缓冲的存储区,它是无辜的,我们还它一个清白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