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异数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川派,异数,庞茂琨
  • 发布时间:2011-07-25 09:30
  珠江边,广州大剧院一如置于山丘上的两块灵石,烁然而立。

  庞茂琨将他的作品带到了这里:《俄罗斯姑娘》、《黑人女孩》、《窗外晨光》……一度将凝视的境地发挥到极致。

  这位十足的“学院派”,从附中到本科再到研究生,他跟四川美院整整卯了十年之后留校任教。这期间,也是中国当代美术最富有活力的一段时期,“伤痕美术”带给他的刺激和冲动足以同一辆踩死油门的汽车相媲美。

  在古典主义并不流行的四川美院,庞似乎在孤独地寻找着一条自己的路子。而作为四川画派中的一员,那些沉寂,或者悲伤,或者懊恼……只需挥一挥笔,画中的人物便能贴上这些表情的标签。

  不变中求变

  庞茂琨说:“凝视,在我的艺术作品以及现实的道德理想中显现出来,它促使对象与自身构成了一种可以相互观照的镜像关系。”

  这是对《苹果熟了》、《漫长的夏日》、《彝女》等作品的诠释。其中最早的一张比较完整地传达出庞氏格调的作品就是《苹果熟了》。

  画面很简单:一位彝族老妇人,坐在背景是苹果林的土地上,太阳烤红了枝头上的苹果,使守卫果林的老妇人的眼睛眯缝起来。画这幅画的时候,庞茂琨只是一个油画系的学生,却因这幅画的契机开启了他的格调,既是之前乡土画风的延续,又有着自己迥然于以往的形质。

  在之后的写生里,庞尽量用最简练的方式呈现凉山彝族地区的生命体验。这段时间的《彝女》系列作品中,人物形象突出,而背景却模糊,甚至是庞有意将其抹去。

  此种风格之后,庞又在寻求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期,庞开始了有主题性的肖像创作,如《彩虹悄然当空》、《永恒的乐章》、《偶然的弦音》等等。这期间,彝族系列风格得到了延续的同时,多了些叙事性和场景化的生活瞬间。

  1997年之后,庞去欧洲看了很多作品,开始尝试打破古典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放弃对具象的描绘,进入到强调主观情感的《触摸》系列、《梦魇》系列。而在2000年之后的创作中,《触摸》系列之前的艺术风格和微观情感叙事两条路并行不悖。

  这么多年以来,庞在不变中求变,在变中求不变。

  看到庞茂琨的路子,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文化氛围中,中国每一个艺术家,都会寻求一种变化。庞茂琨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保留了自己最根本的地方不变,这种不变也就是一种对人性,对社会的关怀的不变。

  另类创作上榜

  庞是一个典型的人物画家,但在拍场上创造个人纪录的却不是他的“拿手菜”。

  2007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庞茂琨1997年所作《南京条约》以547.2万元成交,创下了个人拍卖的最高纪录。而庞的大部分作品的拍卖价格均在百万元之下。

  庞说,创作香港回归题材的作品是当时派下来的任务,也是对历史题材的一种尝试。在他的作品里,涉及到历史题材的作品仅有三幅。

  在庞的印象里,《南京条约》画得很快,之后就被一家公司以1.5万元的底价拿走,还在仓库里存放了十年,由于保养不周,等到2007年上拍前,很多地方已经发霉或者氧化。当时,庞还曾亲自对该画进行修复。

  之后在拍场,该画由澳门赌王何鸿燊通过电话与最少两位现场投标者及一位电话投标者竞逐,最后以547.2万港元标得,比拍卖前180万元的估价高出两倍。

  而后,何将该画连同《世纪大典》、《毛泽东会见希思》和青铜雕塑《毛泽东》、《邓小平》一并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香港回归的礼物。

  历史意义赋予了该画更多的价值,这是价格应时上涨的原因。

  尽管是历史题材,但是以人物画起家的庞所用的表现形式仍旧是人物,且是一种较为自由而不是呆板的写实风格,灵动性和随意性流露其间。

  台湾回流大陆

  庞茂琨同何多苓、罗中立、高小华等人一样,出身于四川美院,是四川画派中的一股力量。

  罗和高比庞要长几个年级。庞说,罗、高等人对他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他们的成功激励了一帮人。

  当然,四川画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转变,庞也在顺时而动。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画彝族的时候,给大家一种很自然的感觉,于是大批大批的彝族画出现了。之后,“伤痕美术”横行,美术评论家陈履生说:“伤痕美术的出现,表现了那一段时间中国知识分子对当代人文的一种反省,而中国知识分子也再一次意识到,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庞则在慢慢的摸索中,找到一条古典主义的路子,这条路子是中央美院的宽路,却是四川美院的窄路。他没有觉得孤单,而是极力从传统领域中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元素进行提炼。

  “用传统手法表达现代内容是大方向,而面貌和题材的变化只是小事。”庞这么解释道。

  他的路子使其早期作品收获了不少台湾藏家的眼球。

  最早将其作品收入囊中的是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从80年代末开始,他们收藏了不少四川画派的作品,包括何多苓、罗中立。其收藏的集中性,使得当时很难在大陆看到庞的画作。

  直到90年代后期,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才逐渐将庞的作品拿到大陆送拍,彼时,庞的藏家群开始转向大陆。

  具标志性转变出现在2003年。北京环碧堂画廊开始代理庞的作品,同时还与刘小东等人签约。

  转战大陆市场后,“藏家群体最多的还是北京和上海,广州也有一些”,根据庞的观察,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也有他的少量作品。

  藏家在变,庞茂琨骨子里所渗透出来的古典主义却没有变。

  《投资者报》记者 肖妤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