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生

  他小学曾留过级,中学排名倒数,9岁时,父母离异。就是这样一个被很多人认为犯了孩子成才大忌的他,不仅顺利成为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收到全球5家跨国公司的聘书,还成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

  他就是于智博,现在的他,为联想集团总裁高级助理。

  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爱好体育成绩倒数的他要去留学

  不满6岁时,于智博就被父母送到上海月浦二小读书。由于年龄小,于智博认为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和父母。好在,于智博的父母都非常开明,当别的家长都在抓孩子如何努力学习时,于智博的父亲却对他说:“考80分左右就行了。”母亲更是对他的成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智博的父母认为,为几分成绩去点灯熬油不值得,只希望他能拥有一个丰富、快乐的童年。

  那时,小学的校长试验性地开设了体育班。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过多参加体育会影响学习,甚至有的家长想将孩子转学。于智博的父亲却在家长会上表示了支持:“体育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因为没有人愿意在体育比赛中败下阵来。”在父亲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于智博不久就成为了校队的主力,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奖。

  读小学四年级时,于智博的父母离婚了,父亲去了香港,母亲在成都工作。他只得跟着爷爷奶奶转学去了成都。在参加转学考试时,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于智博被迫降低一个年级重新开始。

  对于活泼好动的于智博来说,最让他困惑的不是降级,而是语言的不通,那种带着“川音”的普通话,让于智博几乎听不懂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同学们也戏称于智博为“上海老俵”,甚至有的同学嘲笑于智博来自离异家庭。不过,这都对他没产生什么影响,因为,那时于智博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能在操场上多玩一会儿。

  时光飞逝,转眼间于智博就读初中了。此时,学习的压力一下子大了许多,最让于智博头疼的是考试排名。一次,于智博的妈妈去参加家长会,那次于智博考得非常差,综合排名全班倒数第三,数理化排名倒数第一。儿子的成绩简直是太差了,这让她也非常没面子,参加完家长会回来后,她将儿子狠狠地揍了一顿。于智博反驳说:“我的历史、地理都非常好,只要是不排名次的科目,我的成绩都不错。”

  学习上的无奈和颓丧,让于智博更加迷恋体育。开明的母亲理解儿子的想法,希望儿子在身体和心灵上都能健康成长,而不是被考试成绩和排名所束缚。

  1996年夏天,于智博的妈妈为他报名参加了一个旅美英语夏令营活动。于智博将在美国俄勒冈州一个普通的工人家里生活3周。就是这个普通的夏令营,改变了于智博的一生。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夏令营即将结束时,老师要求大家给每天为教学楼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写封感谢信,这让于智博非常吃惊,因为在国内,很多家长教育小孩时大多都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你就去扫大街。”

  从这次夏令营回来后,于智博的眼界一下子被放大,他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去国外多看、多学。

  谁知,就在于智博在国内读高中快“熬”不下去的时候,机会降临了。一家留学机构来成都招生,于智博得知后异常兴奋,因为,他在美国待过3周,对那里的印象很好,而且他喜欢追求新事物,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去美国留学就可以不要参加高考,因为此时的于智博已经被数理化折磨得疲惫不堪。

  决定去留学了,于智博的父母没有像其他的父母一样,让孩子去恶补英语,而是带着他去拜访亲友、长辈,让他从亲友那里得到更多的祝愿和勉励的话。

  于智博从父亲那里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他希望儿子能在丰厚的人文财富中汲取力量,感悟亲情,让于智博体会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可以独立承担责任的男人了。父亲还告诉他:“好男儿一定要走四方,男人的人生是勇敢地走出来的。”

  1998年8月底,于智博带着亲人们的祝福,登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

  在美国找回自信逐步突围

  为了支持儿子出国留学,于智博的父亲住在香港荃湾一间只有8平米的仓库里,由于屋顶漏水,父亲只好将床放在不漏的地方。即便如此,开朗的父亲依然鼓励于智博说:“孩子,我一定不会一辈子就这样的,你也是,我们一起努力,看谁跑得更快一些。”

  在亲人的关爱之下,于智博来到了美国俄勒冈州密歇尔读高中,这是州里级别最小的学校,整个高中的学生才有50名左右,这让于智博十分惊讶。由于自己是小镇上惟一的中国人,于智博悄悄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勇往直前,不能丢脸。

  很快,于智博就感受到了美国教育的独特性:这里的考试基本都是平常作业中见过的习题,没有遇到像国内“拉距离”一类的题型;学校并不强调学生间的相互竞争和攀比,相反更提倡团体合作意识;老师的教学气氛非常轻松愉快,学生上课也非常随便,可以坐着回答问题,可以随时上厕所,甚至可以开老师的玩笑。老师在学校里担当的是成为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挖掘自身潜能、主动成长的顾问。

  最让于智博意外的是,美国高三学的数理化难度只相当于国内的初三水平,在国内倒数的于智博,在学校里一下子成为了数理化的天才。第一次,于智博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极大地增加了他的自信心。

  学习之余,于智博不仅喜欢打篮球,还打过橄榄球,正是球场上的向前冲精神,指引着于智博要做一个具有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坚韧品质的人。

  俗话说,入乡随俗。孤身一人远在美国的于智博,主动走出去跟当地人交流,跟他们做朋友,这也在无形中解决了他的语言问题。

  1999年年初,于智博经过综合比较后,选择了东俄勒冈大学。作为一名留学生,于智博很清楚自己来美国的目的,他把学习放在了首位,在花钱方面格外节省,只要有空,就去勤工俭学。面对很多挥金如土的同学,于智博这种实实在在的做人风格,反而引起了同学们的尊重。

  于智博是个有心的人,读书时,他经常浏览美国的新闻,关注经济的变化,2001年6月,于智博申请转学去名牌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供应链专业深造。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供应链的核心是降低成本,包括采购、生产和物流三部分,是一个近15年才兴起的热门学科,密歇根州立大学不仅学费比其他同类大学便宜,而且它的供应链专业在美国排名非常不错,这对以后毕业的求职十分有利。

  在密歇根大学两年的学习中,于智博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在专业的深度和广度上更上了一层楼。他还在父亲的提议下,克服种种困难,成功举办了“布莱德中国物流论坛”,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也为他后面的求职打下了基础。

  大三结束时的实习,对于美国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美国衡量人才的标准,并不是单纯地建立在考试成绩上,学生的其他经验也非常重要。于智博凭借着多年勤工俭学的经验以及成功举办的物流论坛,在很多美国学生都找不到实习公司的情况下,一举突围,进入世界500强的惠尔浦公司实习。

  那个夏天,于智博努力工作,获得了公司的肯定和丰厚的薪金待遇,同时,他还提早规划自己的未来。读大四时,由于正值美国的经济低迷,失业率一度很高,于智博决定推迟半年毕业,如此一来,他还有半年的实习机会。

  投出简历后,意外的是,他竟然得到了5家公司的聘书。于智博在冷静权衡之下,决定选择联合利华。选择这家公司的原因,一是因为他是老牌公司,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联合利华位于芝加哥的中心地带,于智博想利用工作之余,去拜访一下心目中的学府殿堂——哈佛大学。

  在联合利华实习的时候,于智博不仅交了很多朋友,买了新车,还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比如9·11献血等活动。学校在综合比较之下,于智博从5000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最佳学生”称号。

  2003年底,于智博从密歇根州立大学毕业了,此时,是美国9·11事件后经济最萧条的一年,许多美国学生毕业了都找不到工作,可于智博却在毕业前夕收到了3份聘书。这3家公司分别是一家化学气体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和美国Dell 公司。Dell 是全球第一大计算机商,于智博毫无犹豫地选择了它。

  2004年1月12日,22岁的于智博告别大学校园,进入Dell 公司,他的人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哈佛高材生王者归来

  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这是俞敏洪曾说过的话,也是于智博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回想自己在国内时被排名和数理化折磨得疲惫不堪,到如今在国际计算机巨头总部工作,于智博凭借自己的用心和努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最佳匹配,如今,他必须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披荆斩棘再创辉煌。

  进入Dell之初,于智博还沉浸在过去的成绩中,他认为自己在多个大公司实习过,又获得过“最佳学生”的称号,在工作上肯定游刃有余。谁知上班第一个月,就将一个部件号码弄错了,差点捅了大娄子。这次的错误,让于智博开始冷静下来,他必须在这个岗位上扎扎实实从头再来。

  2005年5月,成绩显著的于智博被邀请加入公司物流部。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于智博在连续7个月的质量考核中,他的周末服务质量得分一直保持在99%。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5%的最高加薪。

  挑战一个接着一个,精彩还在继续。2006年8月,于智博到Dell全球采购部报到,成为Dell最年轻的全球供应经理。此时,隐藏在于智博心底多年的哈佛梦又被激活了,他公开宣布向哈佛进军。哈佛挑选学生主要看三点:学习能力、领袖气质和个人品性,这其中,GMAT则是必须要进行的考试,而且分数是越高越好。

  在美国考试向来一帆风顺的于智博买了本《傻瓜GMAT》。带着放松的心情,每天下班后开车去书店看3个小时的书,偶尔还会看看新闻,喝点咖啡。结果在考试时只得了550分,这天壤的差距让他不寒而栗。在父母的鼓励下,第二年,他投入到了紧张的复习备考中,他不仅上了补习班,还将业余活动全部取消,一头扎进了做题之中。由于紧张,于智博这次只考了610分,这让他十分沮丧。

  短暂的失落过后,于智博认真总结了考试经验。父亲也打来电话,让于智博放松情绪。于智博渐渐从过去非上哈佛不可的误区中走了出来,他开始明白,一把再好的弓,长期张着,便会收不回来,也就射不出去。思想的障碍清除后,于智博每天除了做题,又恢复了业余活动,而且做题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果然,这次考试,于智博提前半个小时交卷,竟然考了720分的好成绩。

  2007年1月17日,于智博终于敲开了向往已久的哈佛大学的大门。在哈佛商学院读书期间,于智博又抓住机遇,去一些大的公司实习。

  两年的时间转瞬即过,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这一年年底,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们四处求职的时间。毕业前,于智博参加了24次面试,最终收到了5份聘书,他们分别是花旗集团、三星公司、LG电子、苹果计算机和NBA总部。

  该去哪家公司呢?于智博反复对比各个公司的发展潜能,再根据自身的优势,最终选择了到花旗银行工作。虽然此时的花旗正处于艰难时期,而且待遇也不如其他公司,但于智博加盟的“全球领袖项目”,可以锻炼的能力和学到的实践经验是其他公司的4倍。所有的新人,进入花旗后,都会先培训。半年后,于智博被派往巴西,经过一年的努力,他成功组建了南美银行界第一个专门服务中资企业的金融团队,并被评为花旗最佳新员工。

  事业蒸蒸日上时,于智博却决定接受邀请——回国做世界500强的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的助理。对此,于智博的父亲说:“从金融巨头花旗蒸蒸日上的岗位上转到前途充满变数的联想舞台,是人生的巨大转变。在前者,你可以荷包满满周游世界,在后者,收入减少了还要艰辛付出。在别人看来,你吃亏了,但为了你的抱负,你应该感谢上天的垂青……”

  从当初的排名倒数,到如今的总裁助理,于智博的故事鼓舞了无数的人。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说道:“我懂得了:没有考上重点中学,也一样可以去创造节节上升的人生道路,我不再自暴自弃,因为,我也是有希望的……”

  (责编/朱茂星)

  E-mail:amfzmx@sina.com

  文/佚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