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皆非的古装戏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古装戏,历史
  • 发布时间:2011-12-19 09:26
  为什么荧屏上全是格格妃子之类的古装戏?我总结原因有5条:1.拍古装戏较少受意识形态的约束,主题思想容易把握;2.披上“黄马甲”就如同一把尚方宝剑,既可以针砭时弊,又能戏鬼弄神,还玩穿越;3.一些古装戏已经接近室内剧,对于一些长期租用影视基地的剧组来说,拍古装戏可以有效节约成本;4.武侠的刺激和宫庭的神秘迎合了大众口味,收视率较高;5.当代不少编剧不愿深入生活,接触实际,而是热衷于戏说野史,钟情于宫廷争斗。随便找几本史书,住进宾馆,闭门造车,张冠李戴,将风马牛不相及的前朝旧事往里面一攒,几个月下来就能拿出个几十集的大本子来。既不用绞尽脑汁,又有大把的润笔费,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说到底,古装戏扎堆,还是利润惹的祸。但是抢钱也得用点心吧?都是靠手艺吃饭——一个警察面对作案手段高明的小偷都会肃然起敬,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连起码的敬业和认真都没有,充其量只算一个车匪路霸。《大宅门2》的250ml的康师傅绿茶,《三国》里的1.5L的可口可乐,《三国》里用来包裹牛肉的《法制晚报》,还有《还珠格格》里由韩寒主编的《独唱团》……不知道这是否就是传说的中植入广告?

  此外,还有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穿帮镜头则让观众啼笑皆非:《神探狄仁杰3》里的掉了漆的集装箱,《闯关东》里的贴砖的现代楼房,“梁山招待所”用的电灯泡,《倚天屠龙记》杨逍腕上的手表,《汉武大帝》中隐匿在匈奴大本营中的白色面包车,《秦始皇》里李斯被处斩时头顶大摇大摆划过天际的飞机,央视版《射雕英雄传》刘亦菲饰演的小龙女在核电站旁的荒山上荡秋千,《水浒传》中“神行太保”戴宗的脚法真是了得呀,镜头里身边的杨树一棵棵呼啸而过,就好像在高速行驶的汽车里看到的窗外的风景,但是,伴随着杨树呼啸而过的,还有一根根电线杆……

  有较真的历史学家说,“《铁齿铜牙纪晓岚》主角三人虽同为清朝人,却绝对不是同龄人,然而他们却作为同龄人出现在剧中”。对于影视剧来说,这个问题有些吹毛求疵。著名的电视剧导演郑晓龙说,古装戏不需要为历史负责。没错,但观众要的不是历史的真相,仅仅是对常识负责,而不是对常识的穿越。《康熙王朝》中,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就大声地说:“我孝庄……”这个错误很明显,哪有活人知道自己死去的谥号?还有的错误非常普遍,’清穿戏”里只要是有点权势的人,家都特大,而且都叫什么什么府,其实在清代只有贝子(有的说是奉恩公以上)的大臣家才能称为府,其余的您再大也只能称为邸或宅。府字如果乱用搞不好会掉脑袋的。还有,好像所有戏里只要一提选秀女就都没好事儿,都得哭哭啼啼的。而在清朝,旗人家里都盼着选秀女,因为这是一条有望改变家族命运的道路。

  也许导演又要辩解了,认为我指出的常识都是掉书袋,普通老板姓根本不会介意。那么我想问为什么《怀玉公主》里皇上的嘴里不时冒出“司法公正”这样的词汇?《飞刀又见飞刀》采月娘哄被薛青碧吓坏的小采月,竟然给她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大汉天子》中汉武帝端出来的油泼辣子面——居然,居然是带卷儿的方便面……这些错误比秃头上的虱子还明显,编导又怎么会允许它们出现在自己“呕心沥血”,“不容错过”的“力作”里?

  如果说穿帮在所难免,掉书袋又太过苛细,那么明显的常识错误就像一个装睡的人——你永远无法将之唤醒。

  文/苏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