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辛亥 不爱革命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民国,辛亥革命
  • 发布时间:2011-12-19 14:02
  这几天理想国办了个“民国是历史还是现实”的文化沙龙,陈丹青、梁文道、张鸣、小宝甚至白岩松都去了。民国热从几年前就有升温之势,今年刚好赶上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当口,很多事,尤其是历史的细节,以及某些人物的特写面孔,会重新翻到我们面前。关于纪念这百年往事的影视剧、电影和纪录片,也就格外多,这里说几部比较有代表的片子和演员。

  首先不能不提张黎和孙淳,这对老搭档十年前合作的《走向共和》堪称国内主旋律影视剧中的翘楚,比电影拍得还精良,剧本对史实的刻画也经得起推敲。尤其是在对李鸿章、袁世凯和孙中山的塑造上,表现得近乎完美,其中孙淳的演出更令人赞不绝口。那个眼神、吃饭的神态和摸胡须的细腻动作,导演张黎一点没糟蹋,全都捕捉到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对袁世凯的是非功过,他做到了一个创作者所能达到的客观与克制,后来笔者特意去翻吴长翼编的《八十三天皇帝梦》,其中在袁世凯四女袁静雪的回忆录,以及唐德刚那本著名的《袁氏当国》里,所叙述的这位清末枭雄,与《走向共和》里展现的并无二致,而孙淳也将自己的演技发挥到了极致,看罢令人过目难忘。而孙中山的扮演者,被评为“海内外唯此一人最像孙中山”的马少骅(他把胡子挂掉你就不觉得像了),虽有些匠气,但至少中规中矩。

  今年这些“辛亥功勋”更得忙了,先是电影版《辛亥革命》炫丽登场,导演张黎把关品质,孙淳二次披挂袁项城,主要演员有成龙、李冰冰、赵文瑄、胡歌、姜武、陈冲、余少群……明星是真多,可戏是真难看,四平八稳,人物呆板,除了明星在那儿玩快闪,基本是白瞎了这么好的班底,这么多钱了。

  同一时间,电视版《辛亥革命》也如期登上千家万户的荧屏,有趣的是,该戏的孙中山扮演者还是马少骅(他和赵文瑄,一个六次,一个五次,俩人轮替着演),据他自己说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演了。而戏中的袁世凯,则由老牌演员张秋歌担纲,喜欢看电视的朋友不会对这位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感到陌生,这位内蒙汉子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末活跃于不少影视作品中,表演经验一流,可惜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都对他造成了极大限制,加上他本人并不适合袁世凯这个角色,出来的效果差强人意(《第一大总统》也选择了他来演绎袁世凯)。

  更加可悲的是,今时今日呈现出的《辛亥革命》,更像是一本乏味的理论集子,太多的说教和脸谱化表情在电视上走来走去。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辛亥前后的中国历史,每一段冲突,每一处细节,几乎比任何小说还精彩好看,现在所流行的美人救英雄、无间道、反水、暗杀、变节、虎落平阳等情节元素,应有尽有,可因为种种原因,稳妥起见,主创们只能将最难看最无聊的各种革命理念和空头支票,翻来覆去地演,掰开揉碎地说。救民于水火、替中国人争气、爱护自己的同志、坚持革命信念,这些本应通过生动事例和强烈戏剧冲突讲述的理想,却还像样板戏一样考验着观众的承受力。

  在好莱坞那边,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影片《胡佛》最近刚好上映,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娜奥米.沃茨等演员,联袂演绎军政界枭雄J.埃德加.胡佛传奇的一生,这个FBI改制后的第一任局长,美国情报界教父级人物的电影,被许多影迷奉为今年必看的奥斯卡大热。按理说,这应该是最典型的美国主旋律影片,单线结构,激励人心,但它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大脑,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可是写过《米尔克》、《佩德罗》等多部经典传记片的高手,伊斯特伍德更是人物类电影教皇级的导演,你无法不为这样的作品动心。而两部《辛亥革命》编剧的来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查,就会知道什么叫先天不足。

  其实我们不缺好故事、好演员,不管是人物传记还是主旋律题材,成功的因素很简单,情节动人、血肉丰满,就这八个字。我们都很喜爱“辛亥”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极富戏剧性的人和事,但我们也由衷反感这种说教、空洞的“革命”方式。看着里面的孙中山、黄兴和袁世凯,最拿手的竟是怨妇般如诉如泣、呆板发愣、废话连篇,这样的作品,聊胜于无。

  常小琥,北京闲人,寄居杂志圈内,念旧嘴大脸皮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