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环保产业新“股王”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碧水源,环保,股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2-07 15:23
碧水源是一家从事污水处理和废水资源化业务,以膜生物反应器MBR为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发行价69元,发行后摊薄市盈率95倍,在2010年4月21日上市首日之时即坐上A股头把交椅,报收151.8元,上涨120%,成功超越贵州茅台和洋河股份,跃居两市第一股。碧水源因何受到资金如此追捧?
探究企业
自主生产膜材料,获取垄断利润
到2010年底,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再生水平均利用率为8.5%,在将要出台的“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大框架下,到2015年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要求达到20%以上,较2010年底提高超过10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再生水利用比例达到70%以上,因此我国再生水投资空间广阔,目前只是刚刚开始。
中国特殊国情造就膜技术市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低,水体污染严重,同时面临水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两大问题。而MBR技术在处理污水中有出水水质高且稳定、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可将污水实现资源化再生利用,因此,在我国土地成本高、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的特殊背景下,膜技术对于解决缺水困境有重要帮助,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也具有关键作用。
碧水源凭借MBR(膜生物反应器)深度处理技术,可将污水处理为高品质可再生利用水源。过去我国MBR技术用膜基本依赖进口,但经过几年的发展,碧水源在该领域已取得较大的进展,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全套膜材料制造技术、膜组器设备制造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水处理工艺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公司之一。MBR市场规模近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但仍只占污水处理市场不足1%,公司未来的成长性更是值得期待。
公司膜基地于2010年投产,目前已达到300万平米产能。碧水源在无锡、益阳还将分别建造100万平米膜基地,届时膜产能将达到500万平米。
联姻地方政府和企业
异地扩张步伐低于预期。公司目前战略清晰,采用和各地政府参股成立水务联营、合营企业的商业模式进入地方市场,并以此为平台,发展当地水务市场。
碧水源公司通过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合资公司,锁定当地市场,与地方政府实现双赢。目前,该模式已在云南、江苏成功应用,获取了可观订单。公司近期又与内蒙古、武汉建立合资公司,拓展西北及华中地区市场,使得市场布局进一步完善。而已经完成布局的北京、江苏、云南、内蒙古、武汉等地市场在“十二五”期间将为公司注入持续增长的动力。
公司还与武钢成立合资公司,进军冶金及华中市场。冶金市场广阔,“十二五”期间,我国吨钢产出耗水要大幅下降,冶金行业废水资源化拥有较大市场。而且,为配合公司工业水处理相关业务,公司还将配套建设100万平米反渗透膜生产线。
布局环保全产业链
碧水源除了进军生活污水领域外(目前业务包括膜材料生产、膜组器生产、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市政工程建设),通过兼并及合作,目前正在积极进军工业废水处理、固废领域、自来水净化等领域,公司目前已经充分布局了环保产业链,未来将受益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
2011年公司在技术能力建设方面也获得了重大突破,公司的低压反渗透膜已经研发成功,可以应用于高盐水净化(应用于工业污水淡化)、生活污水净化、海水淡化,实现进口替代。公司计划建设100万平方米的低压反渗透膜,获取工业高浓度盐水净化市场以及海水淡化市场。
券商评价
中金公司认为,预计2011-2013年公司收入为9.29亿、14.7亿、23.01亿元,净利润3.13亿、5.19亿、8.09亿元,对应每股收益0.97元、1.61元、2.5元。利润增长主要来自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和膜制造业务。当前股价对应2011-2013年市盈率分别为46x、28x、18x。看好公司凭借其膜产业链一体化及独特的扩张模式,在水务行业的发展前景。首次给予“推荐”评级。
主要预测如下:
2011-2013年营业收入增幅分别为:86%、58%、57%,主要来自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和膜制造业务。看好公司独特的扩张模式,通过和地方政府参股成立合资公司来打破地方水务的区域壁垒,实现市场的快速进入;同时以此自然实现自产膜的下游需求市场。保守预计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未来两年年均收入增速可达60%;膜生产业务刚刚起步,年均收入增速80%。
2011-2013年毛利率分别为:47%、50%、50%。公司目前积极开展膜制造、水务工程建设,业务初期毛利水平尚不稳定,预计膜产能充分释放后,自产膜的低成本将逐步提升公司膜组器、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等业务的毛利水平,长期毛利水平处于攀升趋势。
行业地位
国内拥有膜技术的厂商不少,但即使都是膜技术,其本质也有不同。现在普遍适用的有两种膜,一种是做给自来水净化的,这种膜比较简单,国内至少有50家能做的。而最好的用于污水处理的膜全世界只有两三家能做。
具体地说,用于污水处理的膜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产品是强度200牛顿,通量(每小时每平米处理的水)在25L以上,寿命5年以上,只有三菱、碧水源、GE和德国一家规模比较小的公司能做。
第二层次的产品是强度12牛顿,通量(每小时每平米处理的水)在18L以下,寿命2-3年,只有西门子、日本和新加坡各有一家公司能做;
第三层次的产品强度不超过4牛顿,通量(每小时每平米处理的水)不超过12L,寿命不超过2年,能生产这种膜的企业有很多。
因此在市场上能用于大规模工程的膜全世界只有三菱、碧水源和GE能生产。
高管访谈
记者采访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文剑平。
记者:据了解,公司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技术比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成本高了不少,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怎么样?
文剑平: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这个技术确实比较贵,就像以前的手机,和大砖头一样还要几万块钱,现在只要几百块钱。因为研发投入很高,而产量规模不大,所以起步时的高成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膜不是用黄金做的,一吨多少钱,成本都能算出来的,规模化以后成本下降是必然趋势。
实际上现在膜技术的成本已经在不断地下降。以前我们都是从日本进口,所以成本比较高。目前来看,膜技术的价格比传统污水处理技术还要贵10%。
另外,传统技术成本的70%是土建,主要成本在钢材、土地和水泥上,这三方面的成本是扶摇直上的;而我们的技术正好相反,20%是土建,80%是设备,成本是在不断降低的。一个上升一个下降,交叉点迟早会到来,只是看我们的发展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花费的成本差不多,而膜技术处理的效果更好,市场当然会选择膜技术。
记者:对污水处理行业未来的发展怎么看?公司每年能有多大的成长?
文剑平:这个行业前景很好,潜力很大。现在全国每天有2亿吨的处理量,其中有7000多万吨的技术是需要用膜技术进行改造的,这还没有算上每年的新增量。
今年北京市的标准已经变了。明年国家新的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开始实施,几个重点流域包括滇池、环太湖、松花江流域、海河流域、三峡库区等都要实行,占国内一半的水体。在这个新的标准下,原来的老技术就完全不行了,市场非它(膜技术)莫属。
至于公司的前景,这个市场发展支撑公司十年的高增长没有问题,对这一点我们把握很大。
目前用膜技术处理污水的市场价格大约2000元/吨,传统技术的价格在1800元/吨左右,比我们略低,但其占地是我们的两倍,而且处理完的水质跟我们是没法比的。可以说,就算给再多的钱也不可能达到我们的质量。
记者:公司创业板上市,有了一定的资金,您在科研投入上是怎么分配的?
文剑平:我们在研发的投入占到收入的6%,每年都会提一笔研发资金。现在公司有三大研发部门,包括材料、设备、工艺三个领域。
工艺是跟清华合作的研发中心,利用清华的平台,我们出资金、出题目,让他们来进行技术开发,成果属于碧水源。另外一个是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主要研究如何延长膜的寿命。
技术虽然要保护,但不能一味地去保护,主动发展、提高技术才是最好的保护,才能增强竞争力。
记者手记
污水处理行业新进入企业需要当地政府的允许和支持,而当地政府更偏向于支持本地的污水处理企业(通常为当地政府旗下的水务投资平台),形成一定的区域性壁垒。目前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分散经营,主要满足当地的污水处理需求,企业规模普遍很小,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
碧水源能够以退为进,公司让出地方污水处理项目控股权,通过“退一步”和地方政府以参股的模式,成立合营或联营企业,做地方政府的水处理技术支持伙伴、设备提供商,以此“进一步”获得MBR膜处理整体解决方案的工程市场、碧水源自产膜的后续稳定更换市场以及污水处理运营市场。这个运营模式很受地方欢迎,在与地方的合作中应该能迅速打开市场。
文/《小康·财智》记者 吴洁
……
探究企业
自主生产膜材料,获取垄断利润
到2010年底,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再生水平均利用率为8.5%,在将要出台的“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大框架下,到2015年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要求达到20%以上,较2010年底提高超过10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再生水利用比例达到70%以上,因此我国再生水投资空间广阔,目前只是刚刚开始。
中国特殊国情造就膜技术市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低,水体污染严重,同时面临水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两大问题。而MBR技术在处理污水中有出水水质高且稳定、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可将污水实现资源化再生利用,因此,在我国土地成本高、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的特殊背景下,膜技术对于解决缺水困境有重要帮助,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也具有关键作用。
碧水源凭借MBR(膜生物反应器)深度处理技术,可将污水处理为高品质可再生利用水源。过去我国MBR技术用膜基本依赖进口,但经过几年的发展,碧水源在该领域已取得较大的进展,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全套膜材料制造技术、膜组器设备制造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水处理工艺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公司之一。MBR市场规模近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但仍只占污水处理市场不足1%,公司未来的成长性更是值得期待。
公司膜基地于2010年投产,目前已达到300万平米产能。碧水源在无锡、益阳还将分别建造100万平米膜基地,届时膜产能将达到500万平米。
联姻地方政府和企业
异地扩张步伐低于预期。公司目前战略清晰,采用和各地政府参股成立水务联营、合营企业的商业模式进入地方市场,并以此为平台,发展当地水务市场。
碧水源公司通过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合资公司,锁定当地市场,与地方政府实现双赢。目前,该模式已在云南、江苏成功应用,获取了可观订单。公司近期又与内蒙古、武汉建立合资公司,拓展西北及华中地区市场,使得市场布局进一步完善。而已经完成布局的北京、江苏、云南、内蒙古、武汉等地市场在“十二五”期间将为公司注入持续增长的动力。
公司还与武钢成立合资公司,进军冶金及华中市场。冶金市场广阔,“十二五”期间,我国吨钢产出耗水要大幅下降,冶金行业废水资源化拥有较大市场。而且,为配合公司工业水处理相关业务,公司还将配套建设100万平米反渗透膜生产线。
布局环保全产业链
碧水源除了进军生活污水领域外(目前业务包括膜材料生产、膜组器生产、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市政工程建设),通过兼并及合作,目前正在积极进军工业废水处理、固废领域、自来水净化等领域,公司目前已经充分布局了环保产业链,未来将受益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
2011年公司在技术能力建设方面也获得了重大突破,公司的低压反渗透膜已经研发成功,可以应用于高盐水净化(应用于工业污水淡化)、生活污水净化、海水淡化,实现进口替代。公司计划建设100万平方米的低压反渗透膜,获取工业高浓度盐水净化市场以及海水淡化市场。
券商评价
中金公司认为,预计2011-2013年公司收入为9.29亿、14.7亿、23.01亿元,净利润3.13亿、5.19亿、8.09亿元,对应每股收益0.97元、1.61元、2.5元。利润增长主要来自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和膜制造业务。当前股价对应2011-2013年市盈率分别为46x、28x、18x。看好公司凭借其膜产业链一体化及独特的扩张模式,在水务行业的发展前景。首次给予“推荐”评级。
主要预测如下:
2011-2013年营业收入增幅分别为:86%、58%、57%,主要来自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和膜制造业务。看好公司独特的扩张模式,通过和地方政府参股成立合资公司来打破地方水务的区域壁垒,实现市场的快速进入;同时以此自然实现自产膜的下游需求市场。保守预计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未来两年年均收入增速可达60%;膜生产业务刚刚起步,年均收入增速80%。
2011-2013年毛利率分别为:47%、50%、50%。公司目前积极开展膜制造、水务工程建设,业务初期毛利水平尚不稳定,预计膜产能充分释放后,自产膜的低成本将逐步提升公司膜组器、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等业务的毛利水平,长期毛利水平处于攀升趋势。
行业地位
国内拥有膜技术的厂商不少,但即使都是膜技术,其本质也有不同。现在普遍适用的有两种膜,一种是做给自来水净化的,这种膜比较简单,国内至少有50家能做的。而最好的用于污水处理的膜全世界只有两三家能做。
具体地说,用于污水处理的膜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产品是强度200牛顿,通量(每小时每平米处理的水)在25L以上,寿命5年以上,只有三菱、碧水源、GE和德国一家规模比较小的公司能做。
第二层次的产品是强度12牛顿,通量(每小时每平米处理的水)在18L以下,寿命2-3年,只有西门子、日本和新加坡各有一家公司能做;
第三层次的产品强度不超过4牛顿,通量(每小时每平米处理的水)不超过12L,寿命不超过2年,能生产这种膜的企业有很多。
因此在市场上能用于大规模工程的膜全世界只有三菱、碧水源和GE能生产。
高管访谈
记者采访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文剑平。
记者:据了解,公司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技术比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成本高了不少,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怎么样?
文剑平: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这个技术确实比较贵,就像以前的手机,和大砖头一样还要几万块钱,现在只要几百块钱。因为研发投入很高,而产量规模不大,所以起步时的高成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膜不是用黄金做的,一吨多少钱,成本都能算出来的,规模化以后成本下降是必然趋势。
实际上现在膜技术的成本已经在不断地下降。以前我们都是从日本进口,所以成本比较高。目前来看,膜技术的价格比传统污水处理技术还要贵10%。
另外,传统技术成本的70%是土建,主要成本在钢材、土地和水泥上,这三方面的成本是扶摇直上的;而我们的技术正好相反,20%是土建,80%是设备,成本是在不断降低的。一个上升一个下降,交叉点迟早会到来,只是看我们的发展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花费的成本差不多,而膜技术处理的效果更好,市场当然会选择膜技术。
记者:对污水处理行业未来的发展怎么看?公司每年能有多大的成长?
文剑平:这个行业前景很好,潜力很大。现在全国每天有2亿吨的处理量,其中有7000多万吨的技术是需要用膜技术进行改造的,这还没有算上每年的新增量。
今年北京市的标准已经变了。明年国家新的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开始实施,几个重点流域包括滇池、环太湖、松花江流域、海河流域、三峡库区等都要实行,占国内一半的水体。在这个新的标准下,原来的老技术就完全不行了,市场非它(膜技术)莫属。
至于公司的前景,这个市场发展支撑公司十年的高增长没有问题,对这一点我们把握很大。
目前用膜技术处理污水的市场价格大约2000元/吨,传统技术的价格在1800元/吨左右,比我们略低,但其占地是我们的两倍,而且处理完的水质跟我们是没法比的。可以说,就算给再多的钱也不可能达到我们的质量。
记者:公司创业板上市,有了一定的资金,您在科研投入上是怎么分配的?
文剑平:我们在研发的投入占到收入的6%,每年都会提一笔研发资金。现在公司有三大研发部门,包括材料、设备、工艺三个领域。
工艺是跟清华合作的研发中心,利用清华的平台,我们出资金、出题目,让他们来进行技术开发,成果属于碧水源。另外一个是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主要研究如何延长膜的寿命。
技术虽然要保护,但不能一味地去保护,主动发展、提高技术才是最好的保护,才能增强竞争力。
记者手记
污水处理行业新进入企业需要当地政府的允许和支持,而当地政府更偏向于支持本地的污水处理企业(通常为当地政府旗下的水务投资平台),形成一定的区域性壁垒。目前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分散经营,主要满足当地的污水处理需求,企业规模普遍很小,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
碧水源能够以退为进,公司让出地方污水处理项目控股权,通过“退一步”和地方政府以参股的模式,成立合营或联营企业,做地方政府的水处理技术支持伙伴、设备提供商,以此“进一步”获得MBR膜处理整体解决方案的工程市场、碧水源自产膜的后续稳定更换市场以及污水处理运营市场。这个运营模式很受地方欢迎,在与地方的合作中应该能迅速打开市场。
文/《小康·财智》记者 吴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