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三基金均告亏损 华夏刘文动退下“火线”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华夏盛世精选基金,阳琨,刘文动,基金经理
  • 发布时间:2012-03-19 15:30
  “阳琨终于独立掌管华夏盛世精选基金了。”

  在一位华夏盛世精选的基民看来,前任基金经理刘文动的卸任是顺理成章的——从刘文动2011年9月升任副总经理,到阳琨2012年1月卸掉基金兴和基金经理的职务,这一系列调整都是后续变动的铺垫。

  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刘文动没有能力再做“兼任大户”了。除刚刚卸掉的三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他目前还担任华夏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并于去年9月升任公司副总经理。

  长期身兼多职,让刘文动放在具体基金投资上的精力有限。由他担纲首任基金经理、2009年底发行的华夏盛世精选,不仅业绩垫底,规模与份额也双双萎缩,在他离任的2月29日净值只剩0.745元。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这3只基金跌幅均超过25%,在华夏内部全部垫底。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其近年只是挂名操作。

  自2006年进入华夏基金公司,刘文动长期担任公司投资总监,在对公司投研平台的完善等方面,被认为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从刘文动本人的管理业绩看,出现明显下滑正是从“不堪负荷”的2009年底开始。而华夏基金公司自2011年初以来对偏股方向基金经理的大规模调整,或是为了扭转业绩不佳的局面。

  一年22次变更基金经理

  目前资产管理规模排名第一的华夏基金,拥有26只基金。但2月底一次性调整6只产品基金经理的情况,却并不多见。华夏在解释此次集中变更基金经理时回复本报称,“团队整体较为稳定,变动率较低,好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但2011年以来,华夏分多次对偏股方向基金经理进行了调整,也让华夏引以为傲的基金经理变动率不再低于行业平均。据证监会网站数据统计,自2011年2月以来,华夏基金公司近一年累计22次变更了基金经理。

  而根据晨星统计,截至2012年2月底,近一年公募基金行业共发生基金经理变动200次,华夏即占据了11%的调整。按基金行业目前有961只基金计算,华夏的26只仅占2.7%,基金经理变更程度却是行业平均值的4倍。

  华夏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调整大多数是内部调配。在基金经理交叉管理基金较普遍的华夏基金,不少实行了老带新的模式。

  在基金行业近一年发生的基金经理变动中,股票型基金97次,混合型55次,固定收益型41次。而从华夏的调整看,大部分集中在偏股方向基金。

  2011年以来,除王亚伟管理的两只基金及华夏收入、华夏复兴、华夏成长外,华夏其他10只偏股方向基金都发生了变更。外界传言,这是缘于华夏管理层对投研业绩的不满导致。

  而华夏一位内部人士对本报分析:“从现有基金经理风格的磨合程度来看,现在基金经理调整的空间还很大”。

  业绩不佳被迫调整

  华夏基金公司2月底进行的这次调整,共涉及7名基金经理,涉及基金总份额达583亿份,占华夏基金总份额1756亿份的1/3。华夏基金解释说:“这是基于基金规模变化情况、基金投资管理的效率、基金经理个人发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基金、为投资者创造合理的长期回报。”

  从具体的变动看,股票方向发生变动的基金经理,均与刘文动有关。刘文动的离任是否会给3只基金的业绩带来影响?

  晨星分析认为,这些基金一直由多个基金经理管理,而作为明星基金经理的刘文动在其中只是挂名,很少参与到具体的投资,所以这种变动将不会对基金造成大的影响。

  早在2007年刘文动管理曾经的封基基金兴安时,业内就有说法,虽然该基金一度由刘文动和罗泽萍两人共同管理,但刘文动参与较少,只在大的决策方面把关。此前,刘文动除了担任投资总监负责公司投研工作,管理的三只基金,与他搭档共同管理的基金经理就有5人。

  身兼数职、精力不足,让人不能窥见刘文动的真实管理能力。不过,2009年底华夏发行的华夏盛世精选,刘文动担任了首任基金经理。很多持有人也正是因为他的名气而踊跃申购。该基金成立规模高达187亿元,但却没有跑赢业绩比较基准。

  目前,华夏采取了独立研究投资小组模式,建立了一个大约由150名专业人员构成的小组,也是中国当前最有影响力的买方研究小组。如此庞大的研究团队,近年却没有给管理业绩增色。

  自从2007年成为基金行业老大,华夏连续拥有骄人业绩,但2011年似乎是华夏的一个坎:华夏蓝筹、华夏优势增长、华夏复兴和华夏盛世精选等基金亏损幅度都超过25%,在同类基金中排名靠后。值得注意的是,刘文动曾担任基金经理的3只基金全部包含在列。

  上述华夏内部人士坦言:“自从去年新股东进来后,公司的变动增加了,除基金经理调整增多外,多项业务指标都加码。”这也从侧面解释了华夏基金经理变动增加的原因。

  但对于“刘文动的卸任会不会影响原有三只基金的风格”、“公司如何看待他担任基金经理期间的表现”等问题,华夏基金公司并没有给出合理解释。

  掌管三基金全部负回报

  据本报了解,多位华夏盛世精选的持有人,都对7毛多的基金业绩翻身不抱太高期望。“将军不一定都要配冲锋枪。”面对刘文动一下子卸任3只产品基金经理的质疑,华夏副总经理张后奇在微博上如此回应。

  华夏基金公司也回复本报称:“副总经理刘文动虽然不再兼任基金经理,但依然负责公司投资研究的管理工作,此次变更基金经理属于正常工作职责调整。”

  不过,刘文动留给后任基金经理的,是棘手的投资业绩。数据显示,刘文动自2009年7月任华夏优势增长股票基金经理至2012年2月底,该基金收益为-9.25%;管理时间最长的华夏蓝筹,自2007年6月至2012年2月底期间回报为-4.14%。这意味着,刘文动管理这3只基金时间在2~4年不等,但期间均没有取得正回报。

  伴随而来的,是基金持有人用脚投票——华夏盛世精选与华夏蓝筹的规模大幅瘦身。华夏盛世精选总规模从成立时的187亿元,下降至2011年底的75亿元,总份额从成立之初的187亿份减少至109亿份。

  2007年5月华夏蓝筹曾进行拆分,每份基金拆分为2.33份。2007年三季报显示,华夏蓝筹期末基金资产净值高达375亿元。在2010年三季度分红前,总规模已经减少了2/3,只有129亿元。而分红后,从2010年三季度末至2011年底,规模从121亿元减少至不足83亿元,总份额也由300多亿份,仅剩下118亿份,持有人户数则从183万人减少至不足70万人。

  只有华夏优势增长在刘文动担任基金经理期间进行过两次大比例分红,虽然份额从72亿份上升至133亿份,但净申购比例较高的月份,出现在分红的2010年三季度和2011年四季度,大部分是分红再投资所致。粗略统计,在刘文动担任基金经理期间,这三只基金的总规模下降了近300亿元。

  谜样投资风格的刘文动

  “刘文动没什么投资风格吧。”令人不解的是,上述华夏内部人士坦言,自己在公司5年多,但对刘文动是什么风格并没有明确概念。

  根据公开资料,刘文动仅在2009年底华夏盛世精选发行时曾总结过自己的投资风格。“在投资上,我努力做到成为一个不偏科的学生,”不排斥任何投资风格,会根据市场来判断采用适合的风格。

  虽然外界能看到的是,作为投资总监,华夏在投研构建与完善方面的成就超过其他公司。不过上述人士说:“刘管理的业绩在公司排名挺靠后的,不太理解为什么那么快升任,公司注重从结果看,可能前几年在大势判断上准确些。”

  上述人士表示,刘文动相对而言也是对外界封闭的状态,从未看到过其谈论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一点,刘文动比王亚伟都要“神秘”。

  资料显示,刘文动1997年从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研究生毕业,1997年7月至1999年5月任平安证券研究员,1999年5月至2000年8月任平安保险集团投资管理中心组合经理助理。

  2000年,刘文动进入鹏华基金,曾任社保债券理财经理、机构理财部总监、研究部总监、投资总部副总经理等职。一直到2006年初,华夏基金发布调整基金经理的公告,聘任刘文动先生担任基金兴安的基金经理。

  和目前也是华夏基金公司投委会成员的巩怀志一样,刘文动也是从鹏华跳槽进入华夏的,不过比巩怀志晚一年。彼时,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尚有石波、张益驰等后跳槽私募的明星基金经理,但刘文动进入公司不久便成为投资总监。

  在2010年初孙建冬离开华夏基金公司时,业内也分析可能对公司待遇有所不满。孙建冬凭借实力成为明星基金经理,但没有得到提拔,而刘文动掌管华夏盛世精选虽然业绩平平,公司仍有意将其打造为“明星”。

  2009年业绩开始走下坡路

  就在刘文动进入华夏的2006年,A股市场迎来了5年来的牛市,在前三季度华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刘文动总结说,这源于对市场整体运行方向的正确把握。“投委会在年初和年中的几次关键性的决策现在看起来都是正确的。”

  直到2009年底,刘文动的业绩都可圈可点。在华夏盛世精选发行时,联合证券研究所冶小梅发布报告称,刘文动在2007年6月至2009年11月任华夏蓝筹核心基金经理期间回报为21.94%,比同期同类基金平均收益高出15.8%;任基金兴华基金经理期间基金比同期同类基金平均收益高出15.42%。“单从业绩结果看,该基金经理的盈利能力远在平均水平之上。”

  光大证券研究所张美云等人也发布报告总结,“华夏基金在2006年的牛市加仓,以及在2007年的高点果断减仓,2008年的熊市保持低仓位,2009年牛市基调确立后高仓位运行,都体现了华夏基金整体策略的前瞻和准确。”

  刘文动在2008年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说:“2006年到2008年这三年的大牛市和大熊市里,市场单边的大涨或大跌都不能完全反映基金管理人真正的价值。”

  不过2009年后的几年市场不再是大的单边市,而华夏旗下整体基金的业绩表现与前两年相比也不再突出。如2009年多半产品处于同类基金业绩排名的中游。2010年一季度,刘文动错误重配了金融、周期品等行业,半年多就拖累业绩20%。

  而2010年至2011年,业绩表现更加失色。近两年,华夏盛世精选基金下跌19.4%,在197只同类股票型基金中排159名。在管理华夏盛世精选期间,刘文动的业绩仅与大盘持平,跑输比较基准。在2010年与2011年间,该基金连续两年都位居同类倒数1/4。

  截至3月15日,华夏蓝筹核心近两年也下跌了12.57%,在124只同类混合基金中排名第90位。华夏蓝筹的业绩排名也在逐步落后。2007年6月刘文动成为基金经理,2008年、2009年业绩都进入前1/2,2010年倒退到后1/2,2011年更是以26%的跌幅位列后1/4。

  同期只有华夏优势增长上涨2.82%,在197只同类基金排名第12。但在华夏优势增长成立的前两年其基金经理为张益驰,2007年、2008年该基金都进入了同类前1/4。2009年7月刘文动接任张益驰成为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后,该年在同类基金中排后1/4,2010年该基金进入前1/4,不过2011年又以29%的跌幅位列后1/4。

  原有管理模式显露局限性

  近年来,在主动规避风险、重视持有人利益上,华夏基金公司为业内树立了典范。如2010年华夏曾拒绝了机构投资者15亿美元的资产;在2007年11月,华夏投资决策委员会做出了历史上第一次“强制性集体减仓”的决定,要求公司所有基金将股票仓位降低,积极抵御市场系统性下跌的风险。

  华夏的股票方向新基金发行也采取了限购的措施,公司部分基金更是长期处于关闭申购状态。华夏基金公司总经理范勇宏说:“如果你看一下我们的历史,你就会发现我们很多次都关闭了某些共同基金拒绝了更多的资金。这是为了我们客户的利益。”

  但2009年底一日售罄的华夏盛世精选,首募规模高达187亿,运作两年多来并没有为持有人守住利益。

  范勇宏曾委婉地批判基金公司过于重视销售,“如果一个基金管理公司仅仅通过销售和营销而不是投资管理来增加资产规模,它就会变成一家基金销售公司,而不再是一家基金管理公司。”

  这些年中,华夏收获了明星基金经理带来的光芒。但目前随着公司业绩及规模的下滑,旧的投资管理模式似乎也有了局限性。范勇宏谈到华夏基金今后的路怎么走时说,当一种模式大获成功时,也是其快要结束时。

  在早期的华夏,采用的是“基金经理负责制”,该模式下基金经理权限很大。自2004年以来,华夏基金开始了基金经理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出“培育高绩效的投资管理团队”,决心将投资管理制度改为投资决策团队制,2006年其投资业绩再次来到了行业的前列。

  从公开业绩看,华夏基金公司的调整已经收到初步成果。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华夏蓝筹与华夏盛世精选的业绩都进入同类前1/4。■

  《投资者报》分析员 尚志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