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制造
- 来源:汽车观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汽车设计,80后,日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3-30 13:25
再过几个月,许凌峰将迎来自己的30岁生日,他和比自己小两岁的张春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不仅曾就读于同一所大学,现在又在同一间工作室里做着同样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汽车设计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中国汽车设计的中坚力量。
拆装进化论
2003年,清华美院开设了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专业,许凌峰成为了这个专业的第一批本科生。据他回忆,当时很多同学选择进入这个专业都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男孩对于机械类的东西都比较感兴趣,我从小就喜欢拆东西,像是手表,不管拆完了能不能装不回去,就是兴趣使然。”不过,当时在很多长辈眼里,这样的举动往往被定义为“搞破坏”。
进入到大学以后,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居然可以公开在课堂上“搞破坏”,“老师带着大家到试验室里拆汽车,让我们去认识每一个零部件,只不过最后还要再装回去”。
刚毕业的时候,由于当时国内整体汽车行业对于造型设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给正在找工作的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很多人以为我们是只会画图的美工,那个时候国内整个行业都不太了解汽车设计师具体是做什么的。”
2011年10月,已经拥有6年工作经验的许凌峰加盟到刚成立不久的日产中国设计中心,职务是高级设计师。作为日产在全球的第五个设计中心,许凌峰在这里更为透彻地领略到了国际化的汽车设计工作。他说:“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我们可以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上做一些创意性的工作。”两个月之后,日产在一次活动中展示了一件由荷兰艺术家保罗·范罗德创作的日产天籁解构艺术作品--“天马行空”。在这里,拆汽车变成了一种艺术。
因为梦想
张春磊和许凌峰都是典型的“80后”,一架眼镜和镜片背后充满激情的眼神,无不渗透着一种独特的成长经历。尽管已接近三十而立的年龄,但他们用自己的故事证明了“梦想成真”并非没有可能。
和其他的“80后”一样,许凌峰和张春磊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兴起的年代,“独生子女”、“义务教育”这些时代烙印的背后也让他们曾经在长辈们的眼中充满争议和担忧。他们被称为是“蜜罐子里长大的一代”,所接受的系统化教育与日新月异的生活环境在他们身上碰撞出了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
执着,是“80后”身上一个典型的符号。张春磊在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时,一切都是在追寻一个最初的梦想。
“小时候的大街上没有现在这么多种类的车,样式比较单一。但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看到过一本关于汽车驾驶员的杂志,上面有很多国外的概念车,给了我很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让他在心里看到了一个逐渐清晰的未来,“上初中的时候,开学第一天老师问大家将来有什么梦想,我说我将来想设计汽车,所有同学都笑了,因为当时大家对这个都没有概念,认为汽车设计离我们太远了,这是一件完全不靠谱的事。今天我能在这里设计汽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觉得我挺幸运的。”
看似幸运眷顾的背后,少不了付出大量的辛苦和汗水。在翻看汽车杂志的时候无意看到的一篇报道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那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我了解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有一个交通工具设计的专业,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去这里。”
之后的几年,他为自己的这个决定付出了异于常人的努力。“我当时上的是一所中专,中专相对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兴趣的自由发展,也考验一个十几岁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上进心。与高中相比学习内容的差别也提高了我高考的难度。在高考冲刺的阶段我瘦了将近10斤,完成了一个别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这个经历也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潜能。”
创意不等于设计
张春磊认为设计师有时是演员,设计师需要投入到角色中来体会不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设计师在日产中国设计中心主要进行的都是更为纯粹的设计工作,所以他们可以将自己完全投入到灵感的寻找和展现当中。张春磊在头脑中对好车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好的车一定是要超出消费者预期的。中国社会现在越来越多元化,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也愈发明显,设计需要了解不同阶层人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能拓展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迎合他们的价值观,还能给消费者意外的惊喜,才能被称为是一辆好车。”
不过,设计有时不光需要好的创意,还需要思考的纵深一些,所以张春磊在实际的汽车设计中也并不轻松。他说:“如果一个公司的产品没有设计策略和规划,仅仅追逐于一个好看的造型那么他永远不会有话语权,因为我们看到的主流产品的时尚的外观和独特的形式都是几年之前规划出来的。如果我们只是根据看到的现象去追赶,那么结果肯定是落后的。”
这样的思考带给了他不小的压力,据他介绍,做创意性的工作,有的时候甚至是需要逼着自己做出来的。
好在他总会在生活中找到一些能够让自己获取灵感的源泉,“我喜欢滑雪、游泳等体育运动,有时候还会约上几位好友找个小店坐坐,我喜欢在不同的人群中体验,感受他们彼此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这也正是目前很多国际汽车巨头设计总监频繁光顾中国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汽车市场逐步成为各家汽车品牌在全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标准和用车需求也成为了设计师们研究的对象,并且将所谓的“中国元素”放到最新的产品上。
对此张春磊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那些把中国文化艺术硬贴在车上的做法更像是一种噱头,他认为要把中国人的价值观抽象出来,然后再去做车,这才能算是融入了中国元素。“比如说中国人买车都讲究大气,中国消费者对于车的要求实际上是抽象出来的概念,这个是比较有难度的。和国外设计师相比,我们本土设计师在这方面更具优势。”
作为一名中国的年轻汽车设计师,张春磊对中国人对汽车的需求有着具体的观察,“外国人来到中国的北京、上海,他们所看到的和中国真正的汽车市场可能还不太一样。大城市可能和其他国家的区别不是很明显,但是中国还有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和我们在大城市里见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我有时候就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城市里汽车的发展已经遇到限制了,我认为未来汽车的发展在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前景非常广阔,那些人的需求只有在你亲身经历过他们的生活方式之后才能了解。”
用激情解决问题
和张春磊一样,寻找灵感同样是偶尔会困扰许凌峰的问题之一。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灵感丰富起来,他也会置身于不同的人群中,寻找未来的材料、电子化产品和服装等,从中总结出未来人们将会形成哪些新的习惯。
这样的尝试在日产的设计中曾经成就了一款经典的概念车。2005年,日产和运动品牌阿迪达斯携手,推出了一款长度为13.3英尺的“鞋”,NOTE阿迪达斯版。从外观上看,这款车的前脸、车身都模仿了网球鞋的样式,内饰部分也无不贯穿着阿迪达斯经典的三道杠线条。
从某种角度讲,一名普通的设计师能够具备国际化的工作习惯并不容易,特别是对于成长在中国的年轻人来说,和其他同龄人相比,作为一名汽车设计师也使他们在自己的同伴中显得十分与众不同。
“隔行如隔山,我们考虑的是未来5年~10年的东西,而且思维也更加发散,这是最根本的特点。”不过,和大多“80后”一样,许凌峰最早的目标也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这更是家里人对自己最大的期望。
对许凌峰来说,能够从事一份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份工作是自己的梦想,工作中尽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对于一个拥有无限热情和激情的人来说,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这是一个PK的过程
由于日产对全球设计中心布局的逐步完善,已在日产担任设计师工作多年的刘恩泓也随着中国设计中心的成立来到了北京。五年前,他就曾经和一个年轻的团队一起让全世界领略了日产与华人文化的完美融合,今天当他再一次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设计团队,身上依然保留着当初那种精益求精的设计追求。
在他看来,每当设计师们提交设计方案的时候,就是一个的过程,适合的方案就会被留下来,但并不代表这个就是最好的设计,还要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不断完善。
虽然日产中国设计中心才刚刚成立,两位年轻的设计师加入其中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能够明显感觉到,无论是设计师个人还是整个团队,双方正在融合中对中式造型进行全新尝试。不久前推出的首个设计灵感,其设计创意就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作为由中国设计中心独立开发的试验项目,让团队里的所有成员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再过不久,新的一批“90后”也将走出校园,在张春磊和许凌峰看来,他们十分期待能够和这些更为年轻的设计师们一起寻找创意和灵感。不可否认,当中国汽车设计进入国际化的时代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设计师们也将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文=本刊记者 栾寅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