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2日,一年一度的日本房车展拉开大幕,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房车展览,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参观。尽管目前尚未得到准确的统计数字,不过从网友在论坛发起的多轮组团热潮和上传的大量DIY房车照片就能看出,人们正在利用自己的智慧,将老外们享受生活的方式转移到自己的人生体验当中,这些普通的露营爱好者就像神秘的绿色部落,隐藏在城市和大自然的优美之间。
制约因素
据统计,2011年欧洲新增房车注册总量为155651辆,比年增长了3.4%,反观中国市场,2011年全部登记在册的只有辆左右。
很多持有乐观观点的人认为,作为目前在中国新出现的车市新宠,SUV和MPV将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的房车雏形。表面上看一辆发动机排量稍大一点的SUV就可以轻松牵引一辆拖挂式房车,但是在中国,目前法律法规还比较模糊,大部分消费者手中的C1驾驶执照并不能驾驶这样的车辆。
有业内人士表示,牵引式房车既不是半挂车,也不是全挂车,而是中置轴挂车。但“中置轴挂车”的概念一时还难以普及,不太容易被人们接受。有些人将牵引式房车视为全挂车,因此在某些路段、某些人员执法时,牵引式房车出行可能会被认定违反了交通法规。
对于自行式房车,类似的问题也未能避免。长城房车区域经理胡艳成说,现在很多国内房车生产商在做自行式房车时,都会把车长限制在6米以内。根据有关规定,6米以内、7座以下的房车,消费者可持C1驾照驾驶。而超过6米,房车要上中型载客汽车牌照,且要有C1以上级别的驾照才能驾驶。
据统计,目前国内拥有房车的群体总共分为四种:一是房车租赁公司,二是房车营地,三是企业用于商务接待和旅游服务的自用房车,四是个人。另外,从地域分布来看也是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到了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路况原因,房车也显得极为少见。
有人认为,动辄20万元以上的价格成为了房车在普通用户当中推广的关键。然而2006年长城曾经推出的一款售价仅为7.86万元的C10迷你型房车,由于市场销量一直不见明显的起色和微薄的利润,上市后不久停产。
慢速前进
在论坛上网友们不断呼吁厂家复产和团购低端房车产品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出行线路也已经向全国各地逐渐铺开。2011年月,一个占地面积达到1000亩的房车营地在丽江破土动工,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有很多房车服务网络正处于建设当中。此外,北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实现周边10个远郊区县至少各有一个营地。
“与房车本身相比,营地的建设才是关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王小龙对于房车有着多年的深入研究。他告诉《汽车观察》记者,在整个产业链当中,要想推广房车,制造的部分必须依托于整个运营的大系统当中,基于原有的自驾游,很多景点的停车场就可以升级为最终的营地。
从现有的城市规划情况来看,他对国内房车的普及充满希望。因为大多数国内用户的出行半径都在两个小时的车程之内,目前国内的城郊设计是能够符合这种需求的。不过他认为从基本的出发点上看,西方国家都是现有房车文化之后出现房车产品,目前国内以商业利益出发的驱动模式仍然有些操之过急。
寻找绿色部落
不久前中国的清华大学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共同进行了一项关于中国房车的调查研究,用更为理性和敏锐的视角寻找到“绿色部落”在中国的踪影。
这份报告认为,不仅是房车产品本身和消费者,由房车文化撑起的环境背景也是非常关键的。从全世界房车发展范围看,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起步阶段,从欧洲吉普赛人的大篷车开始,一种同时满足游牧者对移动和居住需求的交通工具就已经出现了。一个世纪之后,在北美地区出现的旅行出行工具已经更接近现在的房车概念,和以前的马拉大篷车相比,更像是一座小房子。而在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除了袋鼠和考拉,各式各样的房车也成为了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回到中国市场,虽然生产房车的企业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不过直到今天,中天行、北方旅居车、成都宾仕盾等品牌还并不为国内用户所广泛熟悉,除了通过为国外品牌进行代工生产并出口到海外市场外,很多企业对中国房车市场短期内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
在这份报告中,特别将中国市场与澳大利亚进行了对比分析。后者不但拥有将近50年的房车历史,而且已经形成了浓厚的房车文化。尽管这些旅行者对房车DIY的程度比不上国内发烧友,但他们的绿色环保意识更为深入人心,而当地有关房车的政策法规也更为完善和周到。
在这份报告的结论部分提出了中国房车未来推广的两个机遇,认为十年来的代工生产不但为企业积累了房车制造经验,而且中国消费水平的提高也终将成为推动房车发展的有力引擎。
文=本刊记者 栾寅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