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多元化 贪多嚼不烂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社交,多元化,QQ圈子,腾讯
  • 发布时间:2012-04-16 17:09

  倡导“泛社交”的QQ圈子上线6天内,60万个测验码一抢而空;标榜密友社交的Path应用也开始悄悄走进用户手机,注册量已超过百万。

  在传统社交网站如人人网、开心网、QQ空间、微博等依然在摸索前行时,新的社交产品层出不穷,试图给网民的“社交”带来全新的体验。但火热的社交模式也引来此起彼伏的争议:是越来越开放,还是越来越私密;是建立涵盖范围更广的圈子,还是强化已有的熟人关系?在每一个社交理念下都会产生新的社交产品,然而如何避免“贪多嚼不烂”,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并产生商业价值才是互联网企业和社交网站更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泛社交”与“反社交”兴起

  热闹的社交产品正走向两个极端,“泛社交”试图将社交扩展到最大化,而“反社交”则意欲将社交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QQ圈子是“泛社交”道路上的典型代表。基于庞大的用户群,腾讯希望通过QQ圈子把所有可能与用户有关系的人挖掘出来,并将这些关系呈现给用户,让他们去选择。“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这种理念是将人们的社会化关系进行最大化的扩展。

  与之相反,Path则走向了“反社交”的道路。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顿巴尔的研究指出,“一个人在特定时间最多能与150人保持稳定的好友关系”,基于这一理念,Path用户可添加的好友上限为150人,并通过高质量UI设计,让用户与好友进行随时随地的互动。“拒绝陌生人”,维护已有的朋友关系,强化“交往”内涵,成为Path的最显著特征。

  目前,国内完全照搬Path应用模式的点滴网已在3月底上线,虽然“抄袭”骂声不绝于耳,但也折射出私密社交应用所拥有的广泛市场。“吃腻”了传统的社交,用户有了新的需求,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不想被信息的洪流席卷,也不想让自己的心声被围观,我只想把日记分享给最亲密的人”。而更为“极端”的社交产品Pair、Cupple等则是满足夫妻、情侣之间交往需求的应用,好友只有一人。

  如果说QQ圈子是为了让用户增加人脉,显露出社交的商务性、利益性,成为更为大众的“普通青年”的选择;那么,Path则是以原创内容来增强用户粘性,渗透出的是“文艺青年”的气息,而社交产品种类层出不穷则共同反应了网络社交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多元化下 弊端显现

  无论是Facebook还是Path,紧紧跟随其发展脚步的国内互联网企业都没能成为社交网络世界的巨无霸。

  国内社交网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分别拥有不同的用户群:人人网以大学生为主,开心网以白领上班族为主,豆瓣以文艺青年为主,QQ空间以“90”后为主,微博则以中高端知识分子为主。从不同的用户群出发就会造成不同的功能定位、内容定位以及用户行为定位,所以相对于facebook所打造的包罗万象的真实社交群,国内社交网站发展多元化社交产品,尽可能的在多元化的每个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便成为突破口。

  然而,多元社交也有其自身的不足。

  Path、点滴等私密社交应用虽为用户构建了“微圈子”,“但受制于智能移动终端、高质量原创内容的要求以及天然的控制用户数量等原因,重构关系链的难度不小,这也注定Path模式终将是一个小众化的社交应用。“另辟蹊径的理念只会让其占领多元化社交网络的一极。”艾瑞分析师由天宇认为。

  而对于QQ圈子来说,大多数网友仍抱有恐惧和拒绝心理。因为,随着QQ圈子测试版的上线,“侵犯隐私”、“社交恐惧”、“被动开放”等问题也接踵而来,这让互联网用户猝不及防,使他们时刻警醒自已在互联网上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数据”而有可能被利用、被公开。

  因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强调用户体验的腾讯需要做的也许并不仅仅是优化QQ圈子的性能,而是大众隐私观的重构。但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胡延平强调,“QQ圈子只是个模块,Q+是资源变现流量的增益型亚平台”,腾讯也许只是将QQ圈子作为一个整合其所有社交应用的连结点,未来腾讯将会整合其社交产品链,构建基数庞大的社交圈。

  目前看来,中国的社交网络正处于向多元化转型的变革中,但中国的Facebook还尚未出现,然而成熟的国内社交网站在进一步拓展用户群上疲态已显。已有的社交网站还是普遍以广告收入和游戏开发为主要赢利点,并没真正实现“人脉”到“钱脉”的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互联网还是社交产品,开放与流动是主要趋势,社交产品需要在用户接受和产品优化上寻找到平衡点才能逐步将互联网交流模式定型,从而挖掘更大的利润空间。

  网友评论

  网友邹剑波Kant:我相信QQ圈子这款产品会在用户价值和用户隐私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让需要圈子的人能够获取价值,让不需要圈子的人不会受到损害。

  网友张亮:我曾经认为 Path 是移动社交的未来,但现在却不这么认为:如果Path想当然的认为它们做一个比Facebook的Timeline更好的移动版的Timeline就可以成为未来的Facebook,那他们也太天真了!

  网友申音:“移动时代”,你想定位别人,就得让别人定位你。有一个暗室游戏,一群人在暗室里互相摸索,不准发出声音。试图彼此找到对方,手拉手形成一个圈子。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常常挫败。但在一个光明敞亮的房间里,你看得见别人的行动,别人也能看得见你的行动,这就是定位。你想加入圈子,就必须让圈子了解你。你在变化,圈子也在变化,这是一个互相吸引,互相寻找的过程。

  网友杨鹏:越来越不喜欢和行业内的人讨论产品。只想默默的去观察用户是怎么用的, 他们对功能有怎样的感受,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是做产品的就更懂产品。要更懂用户想要的是什么, 更懂产品里面有价值的是什么,没有价值的是什么。远离用户是产品大忌。

  本报记者 王博 实习记者 赵琳 甘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