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编剧的三次罢工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好莱坞,编剧,罢工
  • 发布时间:2012-05-31 10:18

  1835年,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其著作《美国的民主》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考察美国,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合理的好奇心,我的愿望是找到一些我们自己能够从中受益的启示。”后来刘瑜把这段话原封不动地摘录到她在内地出版的美国观察随笔集《民主的细节》,其意图不外乎表明自己的立场--“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今天来谈论好莱坞的编、导、演工会,其目的也是如此。但是好莱坞工会的游戏规则,不像公交车“前门刷卡,后门下车”那样可以直接“拿来”;动辄靠“罢工”来达成目的的消极做法尽管百发百中,但这种多数人的暴政带来的各种得失,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此“会”非彼“会”

  我曾经一直把好莱坞各种协会组织颁发的奖项一律称为“工会奖”,但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是和“工会”无关的“协会”。比如声望卓著的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它更准确的性质是摄影师精英俱乐部。所谓工会,是指某个行业或工种的人团结起来,为提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保障最低工资和医疗保险等权利与资方斗争的组织。两者的区别很明显,工会基本上都是有地域性的,但上面说的俱乐部性质的协会通常面向全球。

  因为工会成立的目标是保障劳工权利,所以它的人数庞大,演员工会有十几万成员,其他工会动辄成千上万,但俱乐部最多只有几百人。因为工会只要满足了它很低的基本条件,任何从业人员都可以申请加入。但俱乐部发展新会员是通过邀请、推荐、投票的形式,有很浓的精英味道。俱乐部的职责也不一样,跟罢工、涨价没有半毛钱关系,它们致力于推广、改良、提升该项技艺。获得俱乐部会员资格是一种荣誉。

  所以,“协会”的属性更像是一种交流技艺的沙龙,而工会则是实打实地落实到会员们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说是关于“劳资均衡”的组织。

  惹不起的工会

  在好莱坞,编剧、导演、演员三大工会与制片工会签订的合同为三年一期,几乎每次到期,双方都会有一场拉锯战,原因只有一个:钱。

  在好莱坞历史上,尽管编剧、导演、演员都曾闹过罢工,但动静最大,改善最多的还属编剧工会。1988年代它曾经策划了一场历时5个多月的罢工运动,尽管在运动之初,好莱坞并没有太当回事,毕竟每一次的双方合同纠纷都会有罢工的传言出来。正如美联社所说的:“编剧们有两样武器,一样是罢工,还有一样是威胁要罢工。”但毕竟双方唇齿相依,在过去无数次的谈判中,双方大多以和解告终,只有在1988年,编剧工会“成功”进行了一次长达5个月的罢工,好莱坞为此损失了5亿美元--别忘了那是美国的80年代,算上通货膨胀,那可是一笔天文数字。此次罢工运动不是梦工厂或米高梅拖欠编剧稿费,也不是斯皮尔伯格或卡梅隆盗用编剧劳动果实--说出来别觉得矫情,此次编剧诉求的主题是想从家庭录像带的版税中分一杯羹--别忘了那是美国的80年代,民主意识和法律保障已经完善到了2012年的中国仍未达到的程度。

  2000年,工会又发起一次小规模的罢工。此番罢工争议的焦点是演员工会要求按照他们所拍摄的广告的播出时间来付给报酬,而广告商们很难同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是因为有线电视和互联网发展迅猛,而且互动电视呼之欲出,在这种情况下,按广告播出时间付给报酬不但很难实现,而且付出也太大。结果谈判破裂后,演员工会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大罢工。罢工从2000年4月起,到7月才告一段落,参加罢工的不光是演员,还包括制作人员,这使美国的电视广告业几乎瘫痪,演员工会也遭受了巨大损失。

  最近一次罢工是在2007年,主要矛盾聚焦在新媒体的分成。编剧工会认为过去与制片工会签订的分配利润方式让编剧们在新数字时代损失惨重,因此这几年一直强忍怒气,直到合同到期才发作出来。拥有1.2万名会员的编剧协会要求提高DVD销售利润的分成比例,以及从节目的互联网销售中分得一定比例的利润。在过去,美国的编剧获得的是一次性报酬,但他们的创作却会转卖到国内外的电视台,或者重播,或者制作成录像带销售。1985年,编剧们曾经通过谈判获得了从录像带销售收入中得到追加酬金的权利,每销售一盘录像带,编剧可以获得4美分的报酬。现在,编剧从每张DVD的销售中依旧获得4美分的报酬,但是DVD的制作成本比录像带可要低多了,抓住利润大头不放的是节目的制作方。这一要求激怒了好莱坞的制片人,在一份公开声明中,影视制片人联合会指责编剧们太过贪婪,声明说一个编剧的年薪有20万美元,去年仅西部编剧协会的成员就从DVD销售利润中获得了超过5600万美元的提成,继续要求增加提成给制作人们带来极大的负担。由于双方谈不拢,编剧协会的会员在10月19日以90.3%的支持率通过了从11月1日开始大罢工的决定……如你所知,这次罢工依然以编剧胜利告终,而电视台的损失高达20亿。

  罢工是一个痛苦的传递

  罢工是一个痛苦的传递过程,罢工者在罢工过程中把自己的疼痛(没有工资)传递给老板(没有产品)。在一个娱乐至上的好莱坞,编剧罢工比铁路工人罢工更让人坐立不安。尽管美国的编剧们正在进行一场事先大肆张扬的罢工,但其引发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脱口秀纷纷“开天窗”,美剧也面临被砍或夭折,连好莱坞大片也胎死腹中,唯一不受罢工影响的,就是《美国偶像》这类真人秀节目。

  一位脱口秀节目制作人说:“如果真的罢工,我们只能用重播节目来填满时段了。”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大卫·莱特曼的《大卫深夜秀》同样受到影响,但是大卫·莱特曼表示自己会站在编剧的一边,“正如1988年的那一次”。不知道大卫·莱特曼是否知晓,那些买下美国电视节目播映权的境外电视台,是如何疯狂地寻找替代节目以填补时间空当。

  你以为这就是最坏的最恶劣的影响?答案远非如此--受到这次罢工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电视制作的周边行业,比如化妆师、灯光师、音响效果,甚至给剧组提供餐饮的人,他们为洛杉矶的经济贡献了7个百分点。而这次罢工无论成功与否,都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所以他们比电视观众更积极地要求编剧们赶紧复工。这次罢工,唯一的既得利益者,可能就属当时的总统布什了--他再也不用担心成为夜间脱口秀主持人打趣的对象,所以编剧罢工对于布什来说,心情跟度假一样。

  貌似说了半天,都是在描述从业者的境况,有谁考虑过观众的利益?编剧的三次罢工,除了电视台,就属观众的损失最大。因为他们在辛苦了一天之后,却只能看过期重复的节目,但是千万别以为观众离开了电视机就活不了--1988年的编剧大罢工期间,许多观众借机养成了晚上阅读的习惯,或者多做户外运动以减掉一些因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而增长的体重,这些人在罢工结束后再也没有回到电视前。这次罢工开始没多久,就有人出来鼓励美国人重新回归阅读,把看电视的时间用来与家人的感情交流。现在,当我们看美剧或好莱坞电影,经常发现主人公的家里竟然没有电视机,对于出版社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对于整个电视从业者而言,这简直就是最悲催的噩梦。

  编剧争取自己的权益固然不是错事,但如此劳民伤财的罢工,正应了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中的忧虑--民主会造成“多数暴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