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逃离应用商店——《应用商店将死 浏览器永生》续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UC优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6-13 11:37
本刊上期《应用商店将死 浏览器永生》一文发表后,在业内引发了一轮新的争议和讨论,针对各种观点本文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阐释。
我们坚持认为,基于如下几个不可剥夺的理由,Web应用将取代应用商店模式成为发展主流趋势。
对于用户:更好的体验
互联网不断开放融合,使得人人交互、人机交互、人网交互已经成为常态,而应用商店本地化应用在交互上似乎有着天生的缺陷,用户在满足应用差异化需求之后,未来必然有着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的需求。以记者自己的使用经验来看,就十分反感从应用程序操作中被跳往到浏览器的链接。
UC优视创始人、产品总裁何小鹏告诉记者,相比客户端应用,Web应用最大的优势就是统一便捷,Web应用有免下载、免安装、免更新、随时随地即点即用、交互和体验保持统一性等诸多特点,随着浏览器对HTML5支持能力的提高,Web应用在操作体验上也可以无限接近甚至超过客户端。
何小鹏认为,用户实际并不关注自己用的应用是客户端应用还是Web应用,他们只希望最简单有效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从互联网当前看,已经有越来越多原来在客户端上才能完成的工作或者消耗的时间,现在已经可以在Web应用上实现或转移,例如:视频本地下载到在线观看的转换、客户端网游向网页游戏的转换、企业客户端应用正在向页面企业应用的转换等,其实这也是互联网应用下载站点日趋不被重视的深层原因。
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规模不断扩大,超越PC是业界公认的趋势,而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愈发要求在PC与移动终端上获得跨平台一致的体验。
试想,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是否已经厌倦了在各种终端上来回拷贝资料呢?是否已经厌烦了操作系统和各种软件的重复安装或升级呢?
闪聚CEO刘兴亮告诉记者,未来的操作系统和应用不再以本地化为主,将变得跨终端跨平台、更轻、更方便快捷。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是PC、手机或平板,用户都能轻松看到自己统一的个性化界面和内容信息,这就是未来互联网的存在形式——文档、邮箱、搜索、通讯录、网址、各种应用,人们需要了解和使用的就是互联网上的各种服务。
去本地化程度更高、受终端硬件制约越小、不再需要频繁的软件升级,个性化体验也就更好。用户将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使用相应的Web入口,在各种环境下登陆到自己个性化的界面,跨终端平台获得一致的体验。
互联网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不能因为终端的不同而被割裂开来。而能跨平台跨终端的浏览器无疑是融合的最好阵地,将Web由内容平台改造为标准化的应用平台,并统一各大平台阵营的标准,正是HTML5的终极使命。HTML5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大幅提高对动态图像、位置服务、本地存储的支持;降低插件的重要性,简化Web开发;提高浏览器安全性。未来随着宽带不断提速、随着云计算的成熟,Web应用势必逐渐替代大部分本地化应用。
对于开发者:更普遍的盈利
目前,在国内手机应用商店做应用开发可谓一片火热,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大量开发者赚不到钱,甚至亏损,尤其是在安卓平台上。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手机应用开发者实现盈利的仅占13.7%,主要以依附企业本身或者个人研发应用产品及广告获利为主;亏损的占64.5%,持平的为20.8%。另外,用户每天打开的核心应用并不多。尼尔森在美国针对Android应用的一个调查显示,排名前十的应用占了使用量的几乎一半(43%),前50个应用则占了使用量的61%。显然,排在这之后的几十万个应用状况堪忧。
5月10日,参加移动互联网大会的巨鹿移动开发者关系经理刘之元透露,目前一些开发者正在放弃安卓而选择苹果,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至少可以生存。对于很多个人开发者来讲,他们根本等不到用户数增长到一个可观到够去找天使投资的那一天。
可见,应用商店靠海量应用捕捉到了用户,但开发者并没有与此真正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
究其原因,应用商店模式之中,没有普遍的用户付费习惯、没有成熟的广告和增值服务系统,很难打通社交、电子商务和支付。
而在Web平台上,上述问题能更简单的得到解决。
首先,众多知名网站都有着很高的点击率,有巨大的流量导入。浏览器有着庞大的用户群,而百度新首页、新浪微博、腾讯Q+这些互联网开放平台,用户日常花费其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粘性越来越高,广告系统趋于成熟,而且逐渐建立了一些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
这些互联网企业更贴近于广大用户的日常生活,所以更容易培养普遍的用户付费能力,更易围绕其建立共赢的上下游产业链。广告主和用户付费是整个生态系统可以持续的动力。而开发者也将获得更大的分成和盈利机会。
以Facebook为例,其在移动终端的访问量越来越大,它的开放平台将直接威胁原有Android和iOS系统里的应用商店,很可能将成为未来用户和开发者的首选,而跨平台、社交属性、庞大用户群等因素都将为其赢得不少商业筹码。
其次,大大降低了开发者的开发成本和维护难度。尤其是对于Android而言,Android的开源导致各个版本分裂,不同的硬件上程序往往不兼容,同一个应用,开发者需要重复开发多次。之前有业内人士透露,Android平台的开放,给外界造成了一种假象,即开放可以降低成本,赢得更多用户,但实际上,在开放的模式下,产业链上每个角色都各为其主,甚至各方都想涉及更广的领域,这就增加了开发者的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
为了保证产品在Android上正常运行,开发者需要负责和Android平台上的各硬件厂商进行沟通联系,做产品的适配,这会额外增加成本。有开发者曾表示,为几十种硬件商做不同的适配让Android平台上的产品要增加30%的成本。
而且,现在手机平台有渐渐演变成iOS、Android和WindowsPhone三足鼎立之势,开发者如果针对每一个平台都开发一次应用,更要耗费高成本和大量时间。
UC优视产品总裁何小鹏告诉记者,对于开发者而言HTML5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利用HTML5,这一切问题也许将成为历史。
首先,随着各国各相关企业对HTML5支持的逐步完善,开发者只需开发一款应用即可在多个移动平台和有线平台,大大减少了应用的二次开发成本;其次,Web应用开发具有高可维护性,迭代更加高效。利用HTML5开发应用可以在网页上直接调试和修改,版本更新会更快,更方便,能够节省大量的成本。当你需要进行功能的升级迭代时,也不需要通过发布新版提示用户升级,迭代的便捷性让用户时时刻刻都能用到新版本;第三,更易于发行和传播,更容易触及用户。Web应用不像客户端应用对渠道发行有强烈的依赖,基于浏览器用户能更方便的体验产品,开发者更容易触及到海量的用户。
由于原生应用必须通过下载、安装等一系列操作才能使用,而这个过程中用户的流失率很高,降低了用户体验,造成诸多不便,而基于HTML5的web应用则只需打开网页就可运行,可以十分有效地降低用户流失率。
另外,Web应用毕竟是基于网络的,像浏览网页,无论是在哪个终端、哪个浏览器上,看到的内容都是大致一样的。HTML5通过这一点将开发者从多平台多版本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进行研发和推广。
何小鹏告诉记者,UC是在去年9月在移动互联网推出Web应用概念,并且为用户和开发者建立了UC应用中心这样一个平台。推出数月,UC应用中心的活跃用户便突破千万大关,目前活跃用户已达到1500万,基本上覆盖了国内90%以上的HTML5应用,总的添加量已经突破5000万次。何小鹏表示,UC应用中心将不断的完善平台,包括应用接入平台,账号开发平台等,让UC海量的用户和资源充分与开发者共享。
据悉,UC应用中心目前比较受欢迎的包括豆瓣电台、虾米电台等音乐类、新浪微博、QQ空间等社交类、以及松鼠大战等游戏类HTML5应用,单款Html5应用的收入已经达到了月收入过百万级别。
何小鹏认为,苹果的AppStore是应用商店中盈利模式最清晰的,主要是靠用户付费下载而获得收入,但是在中国,基本上可以肯定下载付费模式不可能是应用的主商业模式,应用必须在用户使用过程中,通过增值服务、以流量分享广告收益方式等获得更持续更多的商业收入。
事实上,即便是在App Store,“长尾”的尾端,依然有大量的开发者无法通过自己的应用来盈利。而在Web应用里,虽然长尾曲线的“头”将不可避免的低下来,但是“腰”可以挺起来,让更多的开发者能生存下来。
可以预计,随着整个web应用开发的大环境不断改善,web应用对开发者的吸引度将大大加强,而大量无法盈利的开发者或选择逃离应用商店,拥抱新的曙光。
对于云计算:更好的商业化出口
当前,云计算是除移动互联网外的另一大热点,带来互联网产业的巨大变革,政府和相关企业都在不遗余力的投入和推广,但对于广大的普通用户来说,除了存储带来的一些好处,对云的概念几乎没什么认识。
而HTML5可能是未来云计算的最好终端表现途径,通过Web应用衍生类操作系统,从而深刻改变现在普通用户对互联网和IT产品的使用和理解方式。
用户将只需关心自己的体验,无所谓使用的是Windows、还是Android 或iOS系统。能上网、能登录微博、能调用编辑文档、能玩“愤怒的小鸟”就行。本地操作系统、软件运行对用户来说,本来就是无关紧要。
从大方向上看,Web应用相比应用商店走在了时代前面。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移动终端浏览器未来有取代操作系统成为平台的趋势。如UCWEB的“中转服务器+客户端”模式,由于具有向平台+增值应用方向发展的机动性,在未来具备了先发优势,是按美国标准,在国际主攻方向上的战略创新。更重要的一点在于,UCWEB是国际上第一个采用云计算架构,利用手机终端和网络服务器混合运算的代表。
HTML5能很好的支持本地存储,未来的趋势是轻数据存储在本地,重数据放在云计算平台,从前端看,用户能够通过网络按需获取资源,接入即用;从后台看,云计算能够实现对各类异构软硬件基础资源的兼容,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而以云计算为基础,大数据在Web应用的模式下将能发挥最大的商业价值。由于大量用户的上网痕迹和应用调用记录都能留在云端,海量数据得以收集存贮并更好的进行分析,在上期文章中提到,腾讯无线研发部副总经理钟翔平也认为,对于手机QQ浏览器那些登录云帐号的用户,可以结合用户的兴趣爱好,向用户按需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对于苹果谷歌:革自己的命
最后,我们完全不能忽视的一点还在于,受益于应用商店的苹果、谷歌,自己本来也是HTML5最主要的推动者,早已做好革自己的命的准备。
事实上,HTML5成为未来互联网技术的制高点。围绕这个制高点的标准,各大科技巨头们已经展开激烈的争夺。
众所周知,乔布斯当年一直极力推动着HTML5的发展。2010年2月底,苹果发布其创新产品iPad,表明不再支持Flash;2011年1月,苹果新官网上线,完全基于HTML5;iOS里苹果的自带浏览器Safari也是支持HTML5。去年7月,苹果还收购了html5.com域名。
苹果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谷歌同样也是极力支持HTML5的推广,比如Youtube就已经采用了HTML5,Chrome浏览器也是很早就宣布全面支持HTML5。
双方近几年都在抢先发布HTML5新标准,各方力量也跟随加入不同阵营。如Opera、Adobe AMD、ARM等软硬件公司支持谷歌的WebM标准;而索尼、富士、三星、微软等则是苹果所提出H.264标准的专利拥有方。
在标准争夺战中,微软也早已在此领域布局。微软IE浏览器负责人曾公开表示,HTML5代表未来的互联网应用,IE9只会提供H.264视频标签支持。他认为,Web的未来属于HTML5,对于过渡预览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的应用以及网站设计而言,HTML5将至关重要。
不过,由于各方势力角逐割据,要想各大科技巨头妥协于同一种标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2003年各巨头组成的WHATWG公布HTML5草案并被W3C接纳,2008年,W3C宣布其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HTML5方向上,但预计到2014年左右HTML5标准才能发布。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Web应用和应用商店之间肯定将会出现竞争和互补的关系,因为并不是所有应用都适合做成web形式,同时也不是所有应用都需要开发一个客户端。而目前环境问题也制约Web应用开发,包括手机浏览器对HTML5支撑的运行环境,以及行业从发展到成熟的环境。
UC优视产品总裁何小鹏认为,Web应用成为开发主流大概还需要等待两年左右时间。这中间取决于几个因素的变化:不同浏览器对Html5标准的支持和完善;微软、Adobe等厂商对Html5上下游的支持;移动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普及;网络和流量的变化对云服务的驱动。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面向未来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更应该选择Html5技术,而传统大型互联网公司,更应该努力提前探索和拥抱Html5时代的到来。
毕竟,虽然进度较慢,但各方对统一标准、向新技术新方向迈进的目标还是一致的,比如,H.264在团结了硬件播放器阵营发展多年之后,实际上已经成为下一代视频技术的标准,连谷歌的Youtube也已经向它敞开了大门。
因而,到2014年左右,在HTML5标准发布之后Web应用开发将逐渐成为主流,并与进入发展成熟期的云计算产生巨大合力,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开发者盈利和推广上普遍存在的困境,深刻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
本刊记者 范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