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就业,国民经济,十二五
  • 发布时间:2012-07-20 11:29

  一、发展小企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贡献税收、稳定社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些年来,我国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在不断改善,但困扰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税费重、保障少、经济地位不平等、制度建设不到位、扶持措施不落实、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国家经济结构要进行重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要进行重大转变,而数以千万计的小企业将在这种转变和调整中发挥中坚作用。因此,全社会都要从国家发展和国家稳定的战略层面,对小企业发展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和系统推动。

  1、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群体迅速壮大。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小企业上缴税金总额14707.84亿元,同比增长28.32%,增幅较上年同期加快14.12个百分点。小企业实现利润25944.43亿元,同比增长50.50%,增幅较上年同期加快32.27个百分点。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纳税额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不仅为国家减少了在社会保障方面(失业保险等)的财政开支,还创造了大量的工商税收。

  2、小企业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小企业。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小企业仍然为全社会提供了1369万个新的就业岗位。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十一五”期间累计吸纳就业6000万人,年均增加1200万人。从数据可以看出,全社会的新增就业岗位主要由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小企业提供。小企业为大量的城市无业人员、国企分流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缓解了劳动力供求矛盾,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保证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每年要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实现这一目标,还是要靠发展小企业。

  3、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小企业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近三十年来,约65%的专利是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小企业开发。

  4、小企业是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引擎。发展小企业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农村向城镇化、城市化转型的根本出路。小企业还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扶贫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治本措施。

  5、小企业是推动市场竞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催化剂。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发挥着“鲶鱼效应”,会倒逼大企业适应市场要求,加快改革,促进产品升级。我国小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构建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活跃了各类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二、发展小企业的途径和措施

  (一)政府要加大引导和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力度

  应由政府主导,将发展小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由政府制定小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完善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合理调配各种社会资源,为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此作为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和重要考核指标。

  1、通过政府引导和推动,尽快建立和完善发展小企业的市场机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公平有序、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在现阶段必须通过政府力量的推动,才能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

  2、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引导和扶持小企业发展中,不仅要抓大放小,还要放大扶小。制定有利于小企业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规则;构造有利于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促进体系(如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加大政府对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和健全对小企业的行政和司法监督。政府不仅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还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3、建立专业化的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小企业发展。目前,县以上和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逐步建立小企业管理局(厅),而中央单位“多龙治水”的局面依然存在。这种局面不利于统一规划小企业长远发展,不利于统筹使用相关资源促进小企业更快发展。为此,建议成立国务院直属的小企业管理机构,提升小企业管理机构的独立性和行政层级。

  4、放宽民营资本的投资领域,鼓励民间创业。目前,我国以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为目的,对小企业发展给予前瞻性政策支持,特别是积极发展科技型、文化型、创新型的小企业,加快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军工、金融、市政公用设施等前景明朗、盈利水平较高的行业。按市场法则,引导并鼓励小企业做大做强。

  5、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制定有利于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积极发挥税收在拉动投资、扩大出口、结构转型、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应设立支持小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加大财政支持。

  (二)全社会要建立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建立促进小企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既要有政府的服务,但更多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服务和企业之间的服务。

  1、建立针对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设立向小企业提供各类中介服务的社会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在业务咨询、法律顾问、人才培养、信息交流、技术开发、资金融通、市场开拓等方面为小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2、要加大社会服务力度。根据小企业的特点和对服务的需求,支持兴办小企业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鼓励科研院所与小企业在“产、学、研、用”上紧密结合。在小企业集聚地区,建设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政府和社会共同支持小企业的机制。

  3、发挥商会、协会等小企业社团组织的作用。在政府引导下,健全配套法规,帮助小企业建立自助自律的社团组织。引导小企业社团组织企业化经营,在抗风险上形成“筷子效应”,在筹融资上形成“互保效应”,引导小企业走联合化、联营化、合作化道路。

  4、处理好小企业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大企业和小企业要互为协作伙伴。比如专门为大企业生产标准化和特需的零部件。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小企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小企业得到大企业的支持,加快小企业技术进步,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金融业要全力以赴帮扶小企业发展

  要继续发挥商业银行融资的主渠道作用,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板,积极推进创业板,健全创业投资机制。稳步推进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规模。鼓励和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1、商业银行作为小企业金融服务最重要的力量,是金融支持小企业的主渠道。2010年,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10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7.27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4.01%。目前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还有很多政策障碍,如歧视现象,风险责任追究过严等等。

  (1)打破大银行天生不能为小企业服务的误区。鼓励资金雄厚、网点众多的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小企业服务。从目前的情况看,工行、建行、中行等大型银行都已经加大了支持小企业的力度,工行小企业贷款年均增速高达40%,高出同期公司客户贷款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建行小企业贷款余额达7333.6亿元,连续两年居各银行之首。下一步,大银行应加大对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在国家引导下,增加小企业贷款占比。

  (2)促进中小银行加快发展。中小银行资金规模小,但供给能力与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更匹配,更愿意服务小企业。发展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村镇银行、县域农村商业银行等),是构建和完善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3)打破银行经营定式,加强业务创新。银行所能提供的服务不能仅止于贷款,小企业需要银行提供结算、投资、外汇、咨询、理财和金融衍生品等各个方面的服务。

  (4)国家要对银行小企业业务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政府要给予银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税负,允许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拨备税前列支,增强银行核销小企业贷款坏账的财力,弥补小企业贷款风险损失。不再将小企业贷款纳入银行存贷比限额管理,对银行小企业贷款经济资本耗用实行差异化考核,引导银行多做小企业贷款,而不是一味“垒大户”。再一方面,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给予银行更加灵活的小企业不良贷款呆账核销政策,只要收益可以覆盖风险,就可以允许银行自行核销呆账、加快核销与应核尽核,更准确地衡量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真实风险成本和收益,减轻银行负担,有水快流,使小企业贷款真正成为一江活水。

  2、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市场大有可为。

  在资本市场,小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规模大幅提高。截至2011年7月,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家数分别为601家和247家,分别占深市的45%和19%,流通市值分别占32%和4%。2011年上半年,深交所中小板和创业板合计有141家公司IPO上市,占全球IPO数量的两成;融资总额达1123.17亿元,位居全球IPO融资额第四。其中,中小板市场发行上市股票60家,合计融资595.33亿元;创业板发行上市81家,合计融资527.84亿元。在债券市场方面,2010年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异军突起,成为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亮点。

  拓宽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首先相关管理机构应加大对小企业改制上市的引导和推动力度,完善扶持小企业上市的政策措施,帮助那些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小企业,借助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实现直接融资。其次要加大创新力度,丰富小企业融资市场主体结构和产品结构,研究高收益债券、可转换债券、资产支持票据等适合小企业的新型债务融资工具。第三要加强债券市场制度建设,设立层次清晰、易于操作的信息披露体系,增强小企业信息披露的意愿和可操作性,同时以信用评级公司为载体,完善小企业信用评级机制。第四要进一步丰富投资者结构,发展多样化的投资者群体,提高中小企业债务融资产品的流动性和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

  3、多样化的小企业金融服务方兴未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势头良好,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成为支持农村小企业和农户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1年1季度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52家,其中开业448家,筹建10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收资本23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33亿元,其中83.4%的贷款投向了农户和小企业。

  民营资本进入信贷市场步伐加快,小贷公司发展势头迅猛,成为缓解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力量。截止2010年10月末,全国30个省(区、市)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348家,贷款余额1620亿元。小贷公司在“支农支小”方面表现出色,政策目标初步实现,形成了机构与社会双赢的局面。信用担保机构蓬勃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共有4817 家,筹集担保资金达3915亿元,当年为35万户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额1.58万亿元,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况。另外,融资租赁、电子商务信用等新兴融资方式,也在缓解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作用。

  目前,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得到一定解决,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小企业融资体系尚在完善,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观,小企业融资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小企业,扶持发展小企业任重道远。当前,应当把发展小企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大力鼓励全民创业、全民创富。社会各界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创业和再创业。加快建设全民创业型社会,打造全民创新型国家。

  江汉大学商学院 邱鹏│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