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制造业重视信息化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信息化,制造业,低碳,节能
  • 发布时间:2012-07-25 11:21

  最近读了几篇关于制造业的文章,心中不是滋味。

  第一篇文章是中国台湾某代工厂工程师写的。他所在的工厂和台积电、广联达等相似。该人硕士毕业,进入工厂三年后离职。原因很简单:前途无望。在他看来,台湾这些代工厂优势不再,不重视人才。工厂有1000个硕士、200个博士,但在这个群体中,90%的人从事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只有10%的人从事“开发、研究”工作。加上升职无望、薪水低、前途渺茫,他最后离职。这个文章认为,与美国工厂相比较,台湾代工厂仍旧利润低,仍旧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旧需要高投入,谈不上什么“高科技”产业。

  第二篇文章是中国长三角地区某制造企业的第二代所写。他描述了父亲从创业开始到如今岌岌可危的整个历程,读起来令人心酸。这个故事可以看作是整个制造业的一个缩影。该企业从事传统的制造加工,早在2006年便有了500万元纯利润。当年本想用这笔钱投资新的生产线,没想到当地政府规划园区,强制工厂搬迁,导致这500万元投资到基础建设方面。2008年之后,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这家出口型企业订单逐渐减少,加上这两年物价飞涨、人工成本飞涨、原材料价格飞涨、各类隐形的灰色行贿成本增加,土地租用费用成本增加等等费用,这家企业效益下滑,人员从原来的400人精简到40人,生产线基本停滞。这家企业不知道未来如何发展。

  第三篇文章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概念之下,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报告认为:到2015年左右,美国设在中国的代工厂将回迁。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看,中国制造业几个固有的优势不在,人力成本以每年15%—20%的速度递增,生产率的增长不足以弥补工资的增长,关键是自动化水平不足以体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最后就是其他成本如运输、土地等成本。

  这些文章表现的实质是,当前制造业危机重重,内部丧失人才培养机制,成本增长过快,低成本不再是优势;而在国际大环境下,不少代工厂又迁移到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美国又在“再造制造业”;内忧外患,制造业雪上加霜。可以简单认为,当我国制造业还在低水平重复性劳动的时候,国外已经开始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等走在下一个阶段。在这一轮的以信息技术、能源互联网为代表的竞争中,我们拿什么参与?

  我国一直强调制造业转型升级,核心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重点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以及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等几个方面。

  从技术改造和信息化角度看,绝大多数制造企业都开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但还有一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两化深度融合”的要求是提升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融汇到生产管理、经营等主要环节中,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信息化不是“灵丹妙方”,它的提升作用有限,但在某种程度上,将缓解制造业所面临的内部、外部的危机。

  所以,在以上三篇文章中,如果企业提早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可能不至于像文章中展示的那样“惨烈”。有必要再次重新呼吁制造业企业重视信息化工作,从思想高度上重视,从技术手段上落实,从人员、资金力量、组织架构中重视,唯有这样,才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看到一丝曙光,才可能缓过精力调整结构,转变生产方式。

  吴玉征 wu_yuzhen@ccw.com.cn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