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智慧城市是物联网的靶心,物联网是打通智慧城市任督二脉的关键技术。它为智慧城市提供了感知能力,实现市政、民生、产业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那么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各IT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智慧城市构建中,怎样将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深度融合?
为此,《计算机世界》物联网专栏将开启全球智慧之旅,遍访世界典型IT企业及物联网业内一线专家、学者,深度调查智慧城市构建中的物联网产业。本期,NEC社长远藤信博用近一个月来练就的不太熟练的中国话向记者解读NEC的智慧布局。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芝加哥市按照100年后的需求建设了管网,将地下水的最大管径确定为3米,而那时的最大管径只需1米,这就是用智慧的理念造福下代人。“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是要实现安心舒适的居民生活,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存,让整个社会安全、持续、高效发展。”NEC社长远藤信博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那么,在技术上拥有云计算应用、虚拟化、物联网感知系统,在终端又拥有接入云计算、物联网元器件(传感器、智能手机、卫星)的NEC,如何看智慧城市构建过程中的物联网发展?
相辅相成
智慧城市主要包括舒适、平安、交通、物流、健康养老、绿色环保等。要达到这些要求,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必须相辅相成。
终端数量的规模化导致物联网应用对物理资源产生了大规模需求:一方面,接入终端的数量可能是海量的;另一方面,采集的数据也是海量的。而云计算技术与物联网相结合后,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物理资源的共享,实现业务处理能力的动态扩展。 所以,在智慧城市构建中,物联网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然与云计算相结合。“智慧城市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持,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十分有限,云计算平台可以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院士曾表示。
举例来说,“智慧城市在构建各个基础设施时需要面对海量数据,NEC要构建放心安全的基础设施,就需要从很多个摄像头当中收集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进行融合和互动,从中抽取有用的信息。”远藤信博表示。
而摄像头就是元器件,信息通过摄像头收集上传到云端,再通过NEC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脸部识别、指纹认证系统进行认证,并通过GPS进行定位,把相应的服务提供到用户手中。
因此,拥有云计算、物联网、终端制造三个业务领域,并使其相辅相成,令NEC在打造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时拥有坚实的基础。“但更需要扎根于地区,同地区合作伙伴紧密合作。”远藤信博说。
因地制宜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和因时而变。”远藤信博说,智慧城市规划不是“在某一时间段设计最佳的城市”,而是要“提供能弹性应对未来变化的结构”。
“日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们在日本推出了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对于中国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压力能够做出贡献。”远藤信博透露,今年3月,NEC与中国养老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智能老年公寓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是针对老年公寓入住老人服务流程管理、自理/护理业务管理、老年公寓运营管理以及信息化办公管理的应用软件平台。
位于昌平区、占地117亩的汇晨养老公寓已经落地,生活在这里的700多位老人,将首先体验到智能的养老服务。“老人通过平板电脑,在房间里即可订餐、预约园区里的各项服务设施。同时,通过无线网络,医护人员还可以利用平板电脑将老人病历信息、病程医嘱、病情观察信息等,在房间的床头集中汇总展示,实现移动的医护保健。”NEC大中华区执行董事、大中华区总代表木户脇雅生说。
然而,在智慧城市构建热潮中,NEC并非一枝独秀。同是日本企业的日立集团已分别和大连、上海、嘉兴等城市确定了共同建设智慧城市的计划,东芝也联手中国企业共同建设物联网;此外,IBM宣布将首个中国智慧城市项目落户广东,中国企业神州数码、华为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区域优势。NEC要如何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争得一席之地?远藤信博相信,深入地了解客户、区域特点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
据远藤信博介绍,为了可以真正地了解老人的需求,推出养老院的解决方案,NEC的工作人员曾经在养老院生活了3个月。NEC在建设智慧城市时,有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可以构造互联网络和云平台,而终端又有元器件的生产优势做贡献,在城市节能、环保方面又可以通过电池技术做保障。
记者观察
智慧城市物联网落地难
自从“智慧城市”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就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我国已有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产业,“十二五”时期物联网试点城市已经超过30个。
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在两方面确有进展。在网络层面,部分地区运营商已经将光纤宽带、Wi-Fi、3G等多种网络提速;在应用层面,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为主体的大量应用、研发已经投入在具有一定信息化基础或涉及民生的行业和领域。
但是,我国仍处于智慧城市构建的初级阶段。由政府推动的智慧城市计划虽有蓝图,但其内涵和目标仍不清晰,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完善的政策和整体规划,大多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缺乏自主的整体解决方案。以企业和协会机构等角色推动的智慧城市项目,只能说是部分基础或雏形,加之网络传播的“发展物联网就看关系网”的说法也并非毫无根据,导致以物联网、云计算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协调的利益关系网庞大而复杂。 (文/王博)
本报记者 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