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暴雨考验预警信息化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北京大暴雨,预警信息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8-01 14:08
北京“7.21”特大暴雨已经进入救灾善后阶段,截至发稿时,本次暴雨已经确认导致77人死亡,经济损失116.4亿元。
众所周知,排水体系的缺陷是导致本次暴雨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完成此类基础设施的改建并非短期工程,需要完善的规划和充足的时间。因此,在这一“病根”彻底消除之前,基于IT信息化的应急预警方案就成为了减小损失的关键。
遗憾的是,这也是民众此次质疑最多的部分之一。北京市气象局与三大电信运营商之间的“预警短信风波”,双方争议令公众产生颇多疑问。
暴雨过后,所有人都想知道:我们的应急预警系统,到底发生了什么?
技术之殇
没有人愿意出事。对于类似“7.21”的极端天气,北京市政府也并非没有相应的应对预案和预警系统。
“北京市乃至全国的防汛预警系统建设,近几年还是得到了重视,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国务院颁布的一些相应文件就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信息化在防汛工作中的作用还是非常认可的。“但坦率地讲,预警系统在这次暴雨中发挥得并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比较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刘洪伟却公开对外表示:此次暴雨天气,我们的预报非常准确,预警非常及时,各级部门的防汛预案也是非常到位。
很显然,“发挥得不理想”与“非常及时”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说法,令人疑惑。对此宁家骏的看法是:如果只是传统信息的加工处理,现有的预警系统确实足够了。但要真正起到防灾的作用,现有的系统还远远不够精细,导致效果与预期差距明显。“从根本上说,现在的预警系统没有很好地和大数据处理很好地结合起来。”
事实上,7月21日之前,北京市气象局确实发布了预警,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渠道告诉民众当天会有暴雨天气。但紧靠专业的预报并无法让公众意识到这会是多么糟糕的一天。
“一种极端天气,必须与当地的地理条件相结合才能很好地预测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比如,在山区、低洼地、河流等不同地段,结合当地不同的排水体系,暴雨造成的后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地方积水严重,有的地方却一点事都没有。”宁家骏认为,预警系统的搭建一定要重视大数据处理及相应灾害模型的精细化。“我们现在的预警系统还只是停留在信息上报、发布的阶段,技术滞后,所以没办法做出很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对于技术上的问题,本报记者多次致电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气象局等部门试图了解预警系统的建设状况,但截至发稿时,未能得到回复。
失灵的联动
记者注意到,最新的《北京市防汛应急预案》(2012年修订版)中,共有34个机构作为应急防汛成员单位被提及,明确分配了在暴雨防汛期间的相应职责。其中,市经济信息化委和市通信局负责灾情发生时的通信保障任务;市气象局负责提供实时气象服务,及时向社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发布暴雨等灾害天气过程的预报、预警信息;市水务局的职责包括防汛信息化建设、管理和维护,检查、监督各部门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从责任分配不难看出,以上提及的几个机构是极端暴雨天气下,信息化预警的关键部分。而市水务局更是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的常设办事机构——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驻地所在。
很显然,该预案在制定时就明确了很重要的一点:防汛过程中,不同部门的协作联动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在预警层面,则可以被解读为数据信息的共享和业务职能的协同。遗憾的是,在此次暴雨灾害中,这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成为了预警过程中的软肋。
暴雨过后,面对公众“为什么不群发短信预警”的质问,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的解释是:发送短信的基站十分有限,一秒钟最快只能发出去400条,但是北京有2000万常住人口,发完时降雨可能就结束了。“技术原因导致这个方案无法实施。”
这一言论立刻遭到了三大电信运营商的齐声反对,认为全网发送短信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
曲晓波的“技术论”或许是“有据可依”的。就在7月12日举行的2012应急管理(广东)高层论坛上,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孙健曾经就提及过,手机短信预警的缺陷在于“大量发送时延较长”,当时并没有受到任何质疑。
双方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自身的说法,那么惟一可以确定的是:机构之间沟通的缺失,使得联动机制失灵。运营商与气象局仅是防汛预警工作中的一环,见微知著,可见在需要多部门合作的防汛工作中,一旦有一个环节的信息不通畅,将导致整个流程的整体滞后。
“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现阶段确实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宁家骏坦言,种种复杂的原因之下,使得当前各个部门的预警系统都是各自为战,而并不是统一的共享、交换平台,这就影响了信息的获取、调度以及发布,最终影响应急预警的效率。“从“7·21”特大暴雨的救灾效率来看,各部门之间的预警系统联动显然还应该做得更好。”
相比之下,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反应,则要快速得多:7月25日,北京市再次遭遇暴雨警告,百度自21日暴雨过后短短4天内,迅速联合了MINI中国、路况电台、英菲尼迪等企业,开发新版Android百度地图,提供积水和拥堵路段的预警服务。
当然,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由于运行的机制差异过大,现阶段要达到民营企业那样的快速联动确实有难度;但至少在暴雨损失惨重的教训过后,各部门能够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和方案。
“从技术层面看,有许多的解决方案用来加强现有的系统。”宁家骏认为,未来的应急预警系统一定是一个跨部门的统一系统,这样才能高效地发挥作用。“同时,也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能够真正联动的预警体系。”
本报记者 王哲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