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这是我们已经踏访过的汽车博物馆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12-08 17:30
  让我先算算,自己去过几个汽车博物馆:兰博基尼、本田、奥迪、斯柯达,加上马上要去的菲亚特博物馆,也就勉强够上1/4,作为一刊主编,实在惭愧。

  “汽车博物馆”做了20期,我们自己觉得是越做越好,从奔驰到雪铁龙,从红旗到标致,编辑部内也都在暗自较劲,每次采访出发前都嚷嚷要把“史上最强”终结在自己名下。

  斯柯达和捷克都有着大量的故事,绝对是很不简单的组合,因此我不敢怠慢,出发前做了不少功课,而且现场采访也都非常顺利,与真正的馆长阿丹莫娃女士深入地聊了几个小时。阿丹莫娃女士身高一米七几,四十岁左右,非常非常有气质,一看就知道年轻时是一大大美女,她对斯柯达品牌历史可谓了如指掌,甚至对捷克和欧洲历史都有深刻的研究,让我大感佩服。当我问及为什么会选择斯柯达博物馆馆长这个职位时,她马上回答我:“斯柯达是我的最爱。”原来馆长女士一家人都是斯柯达员工,从小她就把斯柯达当成了自己的“家族事业”,理所当然地深入研究“家族历史”,并且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品牌、热爱那些人、热爱那些机器。所以对她来说,为斯柯达博物馆贡献自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也许是馆长阿丹莫娃女士感动了我,让我觉得,精心制作一期“汽车博物馆”也同样是神圣伟大的事业。让一个汽车品牌的精髓流传,为读者展现汽车世界的精彩,是我们对世界汽车的使命和责任。为此,我们将乐此不疲,一如既往,希望大家继续捧场。

  吴佩看

  做汽车博物馆栏目之前,我时常在发问:人们是出于什么目的去这些汽车博物馆?博物馆对他们是怎么样一种情感?

  去过大众、通用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博物馆,我想现在我能够给出个答案了。

  对于造车的人,汽车是他们的孩子,博物馆就是他们的家族陈列馆。在通用博物馆的时候,老馆长很忙,但依然抽出半天时间引着我们逐一介绍。对于他来说,这些车都是他的孩子,济济一堂,说到他的孩子,他充满骄傲,如数家珍,甚至还能掏出一个手工艺品,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们:“这是利用1978年凯迪拉克的水箱制造的!”

  在博物馆里,我说错了一款corvette的年份,老先生有点不开心,特别细致地给我“补了一课”。

  那眼神,竟然如同长辈一样严厉……

  而那些来参观的车迷们,似乎就更放松了,这里更像是他们的回忆馆,那些与汽车有关的事情或许都能在这里找到回忆的蛛丝马迹,第一次开车的惶恐、第一次买车的骄傲、第一次在车里的浪漫……

  在大众汽车城,我看到一对老夫妇,在一台60年代的甲壳虫面前伫立良久,先是老先生趴在车窗前看车里,然后夫人也凑过来,两个人一边看,一边议论,久久不忍离去。这台甲壳虫一定记载着他俩很多故事,汽车博物馆为他们保存着一份回忆,不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只要他们回到这里,都能找回当年的感觉。

  还有一群孩子,他们在博物馆里风风火火,玩得不亦乐乎。

  一个汽车博物馆,能够吸引孩子们过来,就不愁汽车未来的希望了,这就像是一个祠堂,中国有句话:供给祖先的香,都是做给后代看的。博物馆大概就是“做给后代看的”。

  刘志峰看

  我承认我是一个对汽车(车厂)历史相当痴迷的人,每次走进汽车博物馆,我都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满足感:如同小孩子得到大人“赏赐”一个棉花糖,那种幸福的滋味甜入心头。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先后走访了奥迪、宝马和雪铁龙的汽车博物馆,如果你要问哪家最让我一看难忘?我会将票投给“最不显眼”的雪铁龙博物馆。严格来说,这里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博物馆,它只是一个雪铁龙车厂摆放藏车的仓库,许多在历史上名震一时的经典车型都被挤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这里没有镁光灯的照射,没有舒展的摆放空间,每一部车面前只有一块贴牌作简单介绍。随着雪铁龙车型日渐增多,新到的家伙们甚至只能被放在馆内一角,用透明的胶纸遮罩着,上面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与一些大型汽车博物馆相比,这里的展示条件显得很简陋。藏车馆负责人DenisHuille跟我透露:其实他也很羡慕同行们,有一个规模庞大的汽车博物馆,碍于车厂近年有一些人事更替,建造新馆的事情一直没有落实下来,所以这些“宝贝们”也只能无奈地暂时搁在这。作为一位在雪铁龙服役超过25年的老员工,有这份迫切的心情,我是完全感受得到。

  尽管这里没有的华丽装修,但藏车馆的内涵是足够深厚的,小至车厂徽章,大至戴高乐将军的DS总统车,千奇百怪的概念车都系数罗列,还有从世界各地搜罗回来2CV……,小小藏车馆,我却看了大半天,不禁感叹雪铁龙人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完全颠覆我过去对雪铁龙的认识……

  我一直这样认为:做每一期的“博物馆”其实就是我们对这个车厂再认识的过程,每次看完一遍,我都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哦!原来它是这样的。或许懂得尊重历史,我们会更清晰看清楚现在与将来。

  袁启聪看

  “不把博物馆栏目编成一本书太可惜了”

  这是我经常和博物馆栏目负责人谢忻说的话,她主理的这个专题,已经成为导报的品牌栏目,更是为杂志定基调,定性格的重要内容。而我们这些编辑记者们,也借着这个栏目,有了周游列国的借口,看了博物馆,也懂了各地的风情,连看车的角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是,刚开始时不非这样,对博物馆这个栏目还是心存怀疑,以为自己没本事去说文化,说历史,说品牌,自然也不会积极去参与其中。

  一次我接到任务,要做“奔驰博物馆”,正郁闷这回躲不开了。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应战,没想到,借着这个机会,我竟然逼自己静下心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真态度,对一个品牌作了大量的研究,然后带着种种的知道和未知,走在博物馆里面,那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真是奇妙。回到办公室,一气呵成一篇文章,这种说故事的感觉和写一篇试车是完全不同的。

  做杂志,其实就是在做文化,汽车类专业杂志也不例外,抽象的文化和机械的汽车,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博物馆”栏目就是连接的桥梁,说实话,参与制作了几期博物馆后,我对汽车有了新的理解。还很自觉地找出以前的杂志,像复习功课一样,一篇不落地把前期制作的博物馆专题再看了一遍,然后和谢忻说:“你不把博物馆专题编成一本书太可惜了”。

  颜光明看

  我以为“汽车博物馆”,是对汽车历史的了解和知识的补充,并在取材和写作,以及编排上作了有益的尝试。作为此栏目的作者之一,我的体会是,除了介绍不同品牌的汽车博物馆和公司文化,以及藏品的传奇之外,主要还是帮助读者打开了一扇对“汽车物化”的窗口,这对于作为器物的汽车有了一个纵与横的实物比较和文明的启示。如果把一个个博物馆串起来实际上就是一部生动而丰富的世界汽车演变史。这也是最初设计这个栏目的初衷和要努力的方向。

  在我看来,博物馆是每家汽车公司生命体的展示或存在方式,也是一部活的历史。这种经验是我到了一些博物馆的现场才发现的。无论是展示的方式和藏品的陈列,还是代表车型的历史价值及相应年代背景或实物影像资料对照等,无不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如奔驰博物馆的三叶草造型反映了一种亲和力的创意,具有很深的文化造诣在里面;同样,具有现代化品味的宝马汽车博物馆留给参观者的印象是有个性力量的工程师文化;而大众汽车博物馆则是一个主题公园的概念……

  此外,在意大利、法国、美国等不同汽车公司的博物馆里都能看到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展览的方式,以及他们对于藏品的认识和收藏标准。事实上,无需解释,通过实物和影像资料就能大致领略到不同汽车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你就会感受到汽车在不同国度里所扮演的角色。

  徜徉在各国汽车博物馆里,犹如置身在不同公司的“小世界”,会触摸到真实的历史,惊喜地发现诸如性格和灵魂的东西。我想,这也许就是汽车博物馆之所以吸引人的缘故。

  徐茜看

  是我动议开设这个栏目的。

  很荣幸,我平生第一个参观的汽车博物馆是福特博物馆,很不幸,那时候(10多年前)的我没看明白里面的很多内容,但还是被它庞大的面积(近50万平米)、庞杂的展品(一百多万件)镇住了,我相信,等美国的历史足够长,它就相当于中国的故宫博物馆。

  再后来,因工作关系,我已经记不清到底去过多少个汽车博物馆,但没去过的就很清楚:法国去了多次,都不是因为法国车厂,所以,看阿聪写的标致、阿峰写的雪铁龙饶有兴致,英国、南美则还没去过。

  欧洲人有museum情结,什么都能开个museum,这说明他们习惯于沉淀自己,而且他们的博物馆通常逻辑清晰严谨,展品细致入微,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而是一部部立体书。旅行社带领大家出去的时候,最省事就是把你扔进一个博物馆,半天时间就打发了。

  所以,大部分汽车公司也都会煞费苦心做一个自己的博物馆,而且各有各精彩。我不知道那些似乎见多识广的人说:“汽车博物馆有啥好看,还不就那回事”是怎么回事,因为我确实对看过的汽车博物馆都有印象--SAAB馆里进门那架飞机、大众汽车城里那份二战后恢复建设期间手工绘制的预算表、斯柯达博物馆里给早年日本皇室定制的豪华车、宝马厂家博物馆里那些车身彩绘、VOLVO馆里卖的安全带护套小熊、墨尔本一个老爷车博物馆里的拍卖场、SUBARU博物馆里功勋卓著的赛车、通用赞助佛罗里达迪士尼的汽车世界寓教于乐、你不仅要用眼看还要动手动脚的丰田博物馆、和葡萄酒博物馆为邻的澳门赛车博物馆……

  在《汽车导报》开设“汽车博物馆”栏目是我早就有的一个念头,就是觉得读者朋友们可能有能力走遍世界,未必有可能踏进汽车博物馆,而这里的精彩纷呈绝对是爱车之人不能错过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我们的见闻与读者分享就变得非常有意思。所幸一年多来,在各个厂家的大力支持下,谢忻“馆长”主持的这个栏目已然蔚为大观。按我的设想,这里不仅可以报道那些厂家博物馆,也可以把许多与汽车有关的私人收藏品博物馆也放进来,但限于种种客观原因,估计未必能行。走着说吧。

  谢忻看

  操作这个栏目之初,真没想到能亲临现场地采访这么多的汽车博物馆,这在国内汽车传媒界堪称一大创举。作为“汽车博物馆”的“馆长”,关于汽车博物馆我想要说的东西实在太多:品牌的、车型的、博物馆设计的、工作人员的……然而,现在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博物馆一个不落地采访完毕。有时候觉得挺无奈的,越希望完美,结果就越会留有遗憾。一次次的采访,又一次次地总结,我们力求将真实完整的品牌故事通过“博物馆”这个栏目,讲给读者听,而缺憾仍然存在。或许,我们真的只能通过今后的再次翻新,才能将它做得更加完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