窜上云端的互联网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12-28 10:40
  “云计算”概念的问世,让人们开始憧憬起“超级虚拟计算机”将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巨大改变,但是当你把所有隐私都交给这朵云的时候,这朵云究竟为你做了什么,你真的了解了吗?

  “叮??”这是电话铃第三次响起,但是刘菲却因为迟迟找不到老板需要的文件,正在慌乱中。电话铃一声紧似一声,刘菲急的满头大汗,“究竟是存在哪个文件夹里了?”刘菲不停地问自己。

  终于在电话的最后一阵铃声后,刘菲找到了文件,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刘菲今天的难关算是度过。可是,一想到还有无数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刘菲就觉得脊背发凉,想要一个强大的电脑成为了刘菲最强烈的愿望。

  和刘菲有着同样困扰的员工还有很多,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不细致,而是随着信息数据的增长,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对计算机的性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强大的存储实力,还要有便捷的操作系统。

  于是,在经过计算和互联网的流行风暴后,计算机在2009年迎来了一个新名词:“云计算”。云计算一诞生,就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热浪,卖座率相当的好。可是,对于这个“云”,直到今天,真正掀开它面纱的人却并不多。

  站在云端的自我介绍

  “云”,众所周知,是个自由主义者,飘在空中,自由来去,云的大小取决于水滴的数量。其实,互联网提出的这个“云”和真实的云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专家都一致认为,互联网的云就是一个庞大的数据集合体,而且是一个超级虚拟计算机。

  友友新创公司创始人姚宏宇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称,其实云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新技术,而是在10年的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使用和创新的一种技术,只是直到今天,人们才给了这种技术一个名称,即“云”。

  对于云,虽然几经媒体炒作,已然成为了IT界的上宾,但是真正了解云的人并不多。云的产生离不开互联网,所以说,互联网是云的基础。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通过网络的通讯也越来越频繁,每一次对互联网的使用,都会在计算机上产生很多的数据和信息。

  随着数据和信息的膨胀,人们就需要计算机提供专业的存储和便捷的操作。而云就是基于这种需求才诞生的。在互联网的使用中,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和云打交道,只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使用的工具是云。

  打个比方,照片的存储,其实就是照片云;文件的存储,就是文件云;我们在网络上看的视频,也是存储在云里,由云经过处理反馈给我们。我们的博客,聊天信息,邮箱,论坛等,其实都是通过特定的云在完成。只是以前,我们不把这些操作称为云。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熟,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让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更加具体和频繁。因此对云的要求也在增长。

  现在被炒作的云,并不是这些一朵朵的小云,而是有着智能特性的大云。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认为,现在提出的云概念就好比淘宝网,你不用管你的东西放在哪里,你只要得到互联网的服务,实现买卖就好,这就是云。

  美国EMC公司副总裁范承工认为,云是以存储为基础,无论有多少信息,都可以放在云里,然后云脑通过分析处理,实现交互。

  姚宏宇则认为,云就好比我们日常中用的电,你只要插上电源有电流可以使用就行,并不会去管这些电是由哪里发的,你关心的只是,用多少,给多少钱,和云是一个道理。

  简单的说,云就是对分布的大型计算机资源进行整合,作动态的调配,实现智能管理,对使用云的用户来说,云是透明的,感觉不到,但是云提供的服务却是真实的,是实际存在的。

  云说它的身价超过1800亿美元

  云概念的创立,把以前分散的云技术聚集在了一起。2009年5月,北京成立了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并把云的概念对外界进行了宣告。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李开复把云比作“钱庄”,并且他成立的创新工厂,也会重点投资云计算领域。

  云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旦有了云,使用者就不再需要计算机硬件,只需要通过互联网购买或者租赁云就可以实现现在能完成的任何一项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

  对于用户来说,这是对操作的精简,就好比慌乱的刘菲,有了上面提到的云之后,即使是10年的文件,通过简单的操作她也可以轻松地获得,而不再会因为忘记而手忙脚乱。

  对于企业来说,因为省去了硬盘存储和管理,花费在计算机上的成本会有明显降低。据测算,互联网上功能强大的云,每年可以为一个营业额1000万的企业节约计算机成本约100万元。

  现在被社会各界看好的云主要有两种:公共云、私有云;还有一种说法是外部云、内部云。这两种云各有分工,但是技术要求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凡是使用这些云的用户,都必须把自己的资料提交给云的制造者或者管理者。

  公共云主要是处理一些公开的信息,比如博客、论坛、视频等等,私有云顾名思义是为私有信息提供服务的内部云,相对来说,技术上对保密要求较高。对于云的制造者来说,私有云更容易获取利润,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对私有云的需求很大。

  “如果一个企业的私有云在不够用的情况下,企业就可以通过租赁的形式获得一个外部云,来加强内部云的功能。”范承工说。所以云在任何时候对企业来说都是最便捷的操作,相对于现在各企业使用的局域网和办公操作系统来说,云带来的实惠除了时间成本,还有金钱和人力成本。如果非要给云在企业的地位进行一个定位,那非高级管家莫属。

  云的诞生,使得只要是有互联网的地方,就可以触及云。计算机可以,手机也可以。没有了硬件的拖累,计算机的未来也会变得轻薄,云的简洁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种新的体验。

  研究机构CodaResearchConsultancy在有关云计算的研究报告中预测,云计算在未来六年里将实现17%的增长率,这意味着全球云计算市场在2015年的销售收入将从2008年的460亿美元增长到1800亿美元。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市场调查中,80%的用户表示愿意尝试这种新的计算机应用。

  投资云是直线距离

  如今,各大巨头已经在积极布局云计算领域。亚马逊、微软和Google都甩出了自己的杀手锏。亚马逊网络服务副总裁AdamSelipsky谈到,亚马逊运行大型网络底层架构已经超过了10年,并已提供了将近4年的大型IT解决方案外包服务。他认为亚马逊在私有云建设方面一直骄傲不已。

  Google正在从头建立一个拥有云计算特性的生态体系,并且也渴望能吸引数百万开发者加入。微软声称提供软件加服务,让微软的云能尽快地飘到用户身边。

  目前来看,业内在云上有成就的企业主要还是那些巨头,IBM、苹果,互联网上则是谷歌和雅虎。对于谷歌来说,它的云会让用户发现,在自己的电脑上找东西,还不如谷歌上搜索来的快。

  美国EMC公司副总裁范承工认为,如今云概念的普及,会带来新一轮的行业洗牌。虽然那些巨头占据优势,但是对一些在云上有着优势的小公司来说,现在就是一次机遇。

  比如EMC在存储上是业内老大,云的应用,让EMC有机会突破瓶颈,在云的信息汇总上发挥优势。友友新创公司创始人姚宏宇则认为,和美国比起来,中国正在起步阶段,因此中国需要的是造云,而不像美国已经是云服务为主。因此对于像他的公司这样可以为造云提供中间件的企业也会在这波浪潮中受益。

  姚宏宇在谈到客户对云使用的反馈时说到,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客户群体。

  一种是少数群体,这拨人对云的概念接受很快,只要稍微地讲解他们就会成功地运用,这类客户是市场最欢迎的,但不是主流。

  另一种是多数群体,也是市场的主流,这类客户对云的理解各种各样,所以需要耐心地讲解,一般而言,在他们弄清楚云的概念后,基本上也都能接受这种新事物。

  云的发展已经超过10年,现在来看,中国起步虽然晚,但是市场却很庞大。投资云,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直线距离,不必走弯路。因为中国目前已经是互联网使用的大国,这个基础,对云的普及有重要意义。

  而且中国的云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技术,在创新上就少了很多环节,踩着巨人的肩膀,爬起来会容易很多。

  除此之外,范承工认为,要想成功地建设起云的模式,企业之间还需要合作,各取所长,这样才能完善云的应用,让云尽早地飘进千家万户。

  当心云的坏脾气

  但是,云毕竟是新概念,虽然有了10年的基础,但是云太多,也太分散。Google说“云计算就是互联网”;而微软则提出“云-端计算”的概念;IBM说“云计算是一个可分享的虚拟池,一个全新的企业级数据中心”,没有统一的标准,让云只是建立在各个企业自己的优势上,自说自话,难以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最有意思的是,微软提出的云概念,让简单的事物反而变得复杂化,大大降低了云对用户的吸引力。谷歌也曾因为技术的不纯熟,曾让GoogleAppEngine宕掉了几个小时。

  这些负面信息的传播,给云的世界多少扬起了一些尘土,让用户靠近云的速度变的缓慢而谨慎。并且在中国,加上中国国情的限制,云的开发者在中国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信任危机。在西方国家,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超过80%,可是在中国,50%还不到。这让云的开发者觉得很苦恼,怎样才能让用户放心地将他所有的私人信息交给你管理,成了云的开发者头痛的问题。

  对于此问题,目前为止,云的贩卖者并没有找到好的攻关途径,只能是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度,保证客户信息的安全。

  第二个难题: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云计算的概念虽然被提出来了,但是直到现在,业内也没有一个成型的模式,雷声大,雨点小,让云的创造始终停留在高调的宣传中,现在的局面依然是小云一朵朵,大云没影踪。几家做的好的企业也是没能突破自身企业的限制,比如谷歌、雅虎等,在云上收益并不明显。

  对此,业内的呼声都是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给云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让它尽快成型。

  第三个难题:各自为政。现在大大小小的和云有关的企业在中国不低于千家,但是都是各自为政的局面,也就是说企业用户难以从一家服务供货商转换到另外一家,云和云之间没有共同标准,降低了服务转移的弹性。不兼容让购买者很容易被网络绑架,客户使用云的经验愈多,就越明白兼容性有多重要。他们不想被绑死在单一厂商提供的云计算服务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