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日军赎罪一生的日本女护士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日军,女护士
  • 发布时间:2013-10-29 08:24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军驻东北第一陆军医院接到上级命令撤退。院长带着两千多名伤员和医护人员拼命逃跑,却被波涛滚滚的牡丹江拦住去路。院长挥舞着东洋刀胁迫大家跳江自杀,牡丹江吞噬了一个个年轻的生命……

  这段经历,永远留在档案资料以及伊藤郁子的记忆中。伊藤就是当年被逼跳江的护士之一,所幸她死里逃生。“当护士时亲眼目睹日军的残忍,他们杀死那么多中国人,我要将功赎罪,替日本人还债。”从江中脱险后,伊藤被解放军救护队收留,嫁给如皋籍战士并一直留在中国,将余生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

  只懂如皋方言的89岁老人

  4月的一天,记者赶往如皋市如城镇,采访了这位传奇老人。当记者敲开她位于二楼的门时,伊藤颤颤巍巍地走来,她一手拿着扑克牌,一手开门,笑着说:“我在通关呢!”原来,每天与自己玩一把扑克牌,就是打游戏通关。她的家虽然简朴,但是收拾得千干净净。

  “二战时刚到中国,我一句中同话也不会说,后来就跟着身边的护士们学习,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会写字,也会说中国话。”伊藤老人对记者说。

  伊藤郁子今年已经89岁了,她的脸上时常带着笑容,每当记者用普通话与她交流时,她总是很诧异,伊藤的女儿对记者说,现在母亲只能听懂如皋方言。“我来如皋有六十年了。熟悉我的人都喊我伊藤。”她说,当年那段曲折的风雨人生路,现在看来,都是过眼云烟。“我在中国挺好的,现在我是一个幸福的中国老太太。”

  “我来中国是为了赎罪,为了替日本人还债,日本人欠你们的太多了。”在伊藤郁子的讲述下,我们了解了她传奇的一生。

  死里逃生的难忘记忆

  伊藤是在二战将近尾声时来到中国的。之所以会参与到文章开头所说的悲壮跳江经历中,首先是因为伊藤郁子有着为人类健康和和平奋斗的梦想。“我1925年出生在日本北海道附近岩手县郊区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伊藤管治是岩手县农林局专员,母亲是地道的家庭妇女,我在家排行第三,从小爱游泳,水性很好……”

  1945年,20岁的伊藤从日本盛冈市的“红十字会”护士学校毕业,被派往中国东北,在“中国东北第一陆军”野战医院当护士。在那里,她见识到日军对中国人的残忍,心中总是充满愧疚。跳江事件发生时,伊藤抱住一块木头,纵身跳进激流,瞬间消失在滔滔江水中,伊藤在江中曾绝望地挣扎。“我当时就在想,我才20岁,日军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我不能死,我要将功赎罪,替他们还债。”她说,当时自己凭着一身好水性,与风浪搏斗三个多小时后,才死里逃生游到岸边。“当时日军已逃得无影无踪,我就剃光头发女扮男装混进逃难人群,两天后被解放军医疗救护队收留,于是投入到抢救伤员的行列……”

  伊藤对记者说,她加人解放军医疗救护队,她护理的一名截去双脚的年轻战士临终前,将身边唯一的苹果给了伊藤郁子作为感谢。“我的眼泪簌簌而下,那不是一只普通的苹果,是滚烫的中国心。”

  转眼,抗日战争结束了。此时摆在伊藤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返回日本,另一条是留在中国。“我想念父母,但当我眼前浮现日军挥舞大刀屠杀中国百姓的凄惨场面时,我很内疚,这笔血债日本人子子孙孙也还不清。再想到中国军人收留自己并教自己学汉语写汉字的情景,我想,我就留下还债吧!”就这样,伊藤留下来了,成为解放军牡丹江野战医院的一名护士。

  伊藤郁子回忆,在牡丹江野战医院,自己很快成为骨干,并曾用自己的O型血挽救了17名中国军人。解放战争后期,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周保中到医院看望伤员时还专门接见了她,“称赞我是日本的女中豪杰!”

  “我25岁时被调至解放军山西康复医院,在那里遇到了我的爱情。”伊藤郁子对记者说,在那里遇到了前来疗伤的宗序定,祖籍如皋,当时是公安中央纵队第一师第三团的一名军官。两人一见钟情,一年后,当其他的日本女兵申请回国时,伊藤则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同年与宗序定喜结良缘,次年生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1954年,一家三口回到江苏如皋县城定居,伊藤在县人民医院外科当护士,从此扎根于此。

  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伊藤省吃俭用,掏钱为困难病人买鱼买肉改善伙食,多次无偿献血抢救农村病员的生命,自己则一天天消瘦,体重最低降至60斤。“消息传到当时县长魏志田耳里,魏县长拎着红糖、鸡蛋、猪油来到医院看望我,并吩咐院领导‘限她一周内吃光,不许转送他人’。”伊藤对记者说,自己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好评,院领导号召大家“远学白求恩,近学伊藤郁子”。

  伊藤郁子向记者讲述了她与周围人之间的一段往事。十年浩劫中,有造反派要闯进医院揪斗自己这个所谓的“日本特务”。当时70多名病员和医务人员齐刷刷挡在办公室门前阻止。包括院长在内的所有人都护着她说:“伊藤是有功之臣,要揪就揪我好了。”在场的人一起保住了伊藤,伊藤从内心由衷感谢如皋人。

  愿中日世代友好

  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之后,当年的11月底,伊藤郁子办好回日本探亲手续,在阔别了27年后,第一次回日本与亲人重逢。当时日本媒体对这一事情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

  “当时84岁高龄的母亲搂着我哭得死去活来,她说,家里条件比中国好,回来就好了。”伊藤回国探亲的消息惊动了整个日本。档案资料显示,当时日本东京的几家报纸均在头版头条做了报道。“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首相府接见了我,他说如果我愿意回日本定居,他代表日本政府衷心欢迎。但我始终微笑不肯表态。”

  伊藤告诉记者,事实上,那时自己已经决心提前回去。“病榻前,年迈的母亲苦苦相求,求我回去定居陪伴她最后的岁月,但是我不会离开中国,因为那里有我的丈夫和女儿,有我的事业,有数不尽善良的中国人。”伊藤郁子对母亲说:“我不能制造第二次骨肉分离!”

  就这样,在1973春节前夕,伊藤含泪辞别了亲人,于除夕之夜奔回了日夜眷恋的中国。“中日建交以后,我5次回日本探亲,每次都提前回来,因为我的心永远在中国。”

  1994年,伊藤的丈夫宗序定去世。1998年,日本的“红十字会”寄来慰抚金及一张表格给伊藤,通知她携带子女回日本定居,日本政府分配住房,并安排专人照应她的晚年生活。但是伊藤很快将表格退回,并附言:“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中国!我的心永远在中国!”

  1999年,伊藤的老母亲已经110岁高龄,她惦念着远在中国的女儿,伊藤声泪俱下给妈妈打去电话,但是依旧选择留在中国。现在,伊藤的母亲已经去世,说起母亲时,她的神情有一丝黯淡,但说起她现在的生活,她觉得很幸福。“女儿照顾我照顾得很好,晚辈对我也百般孝顺,可以尽享天伦之乐。”

  伊藤对记者说,七年前,自己因心肌梗塞住院,如皋市人民医院让出最好的病房,派出最好的医生竭力挽救了自己的生命。“感谢如皋人,一次次让我转危为安。”

  现在,伊藤郁子有一个简单的梦想,她打算在有生之年带晚辈回日本探亲,一来看望亲朋好友,加强沟通;二来也希望两国的下一代彼此相识,子子孙孙世代友好。

  (龚成杰荐自《扬子晚报》)

  文/李冲、杨予琪 责编/Ester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