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设备的春天来了

  • 来源:微型计算机
  • 关键字:穿戴式,谷歌眼镜,智能手表
  • 发布时间:2013-11-06 17:26

  穿戴式设备是近期兴起的诸多科技产品分支当中,最受行业和个人关注的一类。甚至有人将穿戴式设备看作是个人电脑、移动互联之后的又一次产品革命。《福布斯》杂志之前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称:智能手表和谷歌眼镜等穿戴式设备有可能取代智能手机,或将智能手机变成一块只提供显示功能的“哑屏幕”。未来,穿戴式设备真的会达到这种高度吗?

  仿佛在一瞬间,穿戴式设备就火了。无论是在时尚圈风靡的GoogleGlass智能眼镜,还是三星新发售的GALAXY Gear智能手表以及主打健康概念的Jawbone UP智能手环,都在各种时尚圈、玩家圈里引起了围观。有调查机构预测,今年全球市场在穿戴式设备上的花费将达到14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18年将达到190亿美元。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于穿戴式设备消费意识的提升。来自Bl Intelligence的报告称,穿戴式设备2014年的出货量将会超过1亿台,到2018年将达到3亿台:ABIResearch给出的数据更加激进,他们认为2018年穿戴式设备的出货量将不少于4.85亿台。

  一类产品的市场潜力直接取决于需求程度、用户粘度以及更新动力。在这几个方面,穿戴式设备都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从需求程度来看,随着数字化生活环境的建立,以及人们越来越关心自身的健康,消费者迫切希望能有更好地设备来帮助自己。从用户粘度来看,越小巧便携的设备用户的使用时间就越长。在这方面穿戴式设备有先天优势,因为它是科技设备与个人消费品融合的复合型产品。其设计初衷就是将科技无缝融入个人生活,并形成用户对其的依赖,从而成为用户7x24小时全天候的随身设备。

  有了需求、有了粘度,还要有足够的更新动力,才能催化出市场的爆发。穿戴式设备因为具备先天的随身特性,所以用户对其细节的体会更加敏感。用户对于接触时间长的设备更新的需求比其他设备更加明显,设备功能的不断扩展、应用程序的不断丰富,都在推动着穿戴式设备的升级换代。另—方面,穿戴式设备因为需要随时携带,其自然损牦的速度会显著增加,设备遭遇物理损伤的概率更大。

  其实,穿戴式设备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在衣服、饰品乃至人体内植入相关的科技设备,我们在科幻片中更是经常看到一些超酷的手表、眼镜和头盔。在之前这些穿戴式设备只是人们想象的概念,而现在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技术实力来支撑它们成为现实。就连钢铁侠里面的盔甲都有现实版的军用人体骨骼来对应,我们曾经幻想过的通话手表、通话眼镜成为现实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相比其他穿戴式设备,智能手表无论是从形态上还是从操作上,都是与目前手持移动设备最接近的一个产品类型。加上目前有一大堆的手持智能终端厂商在高喊着“创新、转型”的口号,因此在此前我们曾经看到了一波智能手表的热潮,无论是三星、耐克还是酷派、盛大,都推出了各自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智能手表。除此之外,一向以产品设计天马行空著称的华南电子企业,也早已推出了各种外销型的智能手表产品。一时之间,似乎穿戴式设备的未来方向就是将智能手机的功能精简整合之后放在手表的壳子里。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想法完全是舍本逐末,没有抓到穿戴式设备的精髓。现在的智能手表,只能算是科技企业为了解决穿戴式设备“有无”问题的圈地I具。即便是三星的Gear,现在看起来也只是Note 3的第二块小屏幕,它更像是智能手机大屏化之后对于手持便携的一种妥协。这种妥仂、下的智能手表能否取代传统手表?能否发挥出穿戴式设备的优势?

  穿戴式设备要想真正被大众接受,仅仅将思维停留在传统的科技产品上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发挥便利性和数据采集的优势,构建出完整的数据系统并为用户的健康、娱乐服务,才是穿戴式设备最核心的问题。现在看来,穿戴式设备在便利性方面的问题已经不大,无论是芯片、传感器、电路乃至电池方面的技术,都足以支撑设备的小型化,并实现较好的携带便利性。但是,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只是从产品能不能用的的血糖监测、数据存储、自由分享、远程问诊、日常饮食运动及药物的提醒和建议、病友社交网络的控糖经验交流分享这一全方位闭环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系统。但是,做为新兴企业的一个最大弊病就是产品不成熟,现在的糖护士还需要使用血糖试纸这种初级的检测模式,距离真正的智能穿戴式设备形态还有不小的距离。不过,个人健康这个方向是正确的。通过穿戴式设备中集成的各种传感器,来监测用户的体重、运动量、睡眠倩况等身体数据,周围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气压、噪音等环境数据,乃至血压、心跳、血糖等生理数据,通过在云端的数据分析比对,来为用户提供相关的参考建议,无疑更符合穿戴式设备的定位。

  看看前不久才发布的耐克Nike+FueIBand SE智能手环,相较第一代的改进主要集中在电池续航时间、防水性、耐用性以及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方面。另外,耐克还提供了新的Nike+Move应用,它可以让用户借助iPhone 5s的M7协处理器来实现类似耐克Nike+ FueIBand SE的功能。在耐克的规划下,其Nike+体系下的产品,无论是手环、软件、运动鞋还是智能手表,都是构建NikeFuel运动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操作模式,应该能够给其恺穿戴式设备厂商提供一些参考。

  其实,无论是把穿戴式设备划分到传统科技行业还是划分到生活消费品行业,都是不合适的。它更像是我们常说的跨界产品,是属于1+1>2的典型,无论是哪一个行业想要单方面霸占穿戴式设备市场,都是不现实的。即便是曾经引领过穿戴式设备潮流,推出了Nike+系列运动鞋、FueIBand腕带等成功产品的耐克,也不敢说自己能够独力在穿戴式设备市场取得成功。耐克CEO马克-帕克(Mark Parker)近日在参加一个设计创新会议时就表示,他清楚耐克在数字领域的局限,未来耐克不会反对与其它企业合作。尽管耐克已经试水穿戴式设备市场,但是他们很清楚耐克需要帮助才能继续前进。帕克说:“我们可以与其它企业深入协作和合作,实际上,我觉得任何企业、任何业务如果要将创新最大化,都需要保持开放心态,拥抱各种协作和合作,从而释放潜力。”

  除了合作,穿戴式设备行业大鱼吃小鱼的企业融合速度也将会越来越快。在智能手环领域表现不错的Jawbone在上半年以超过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BodyMedia,从而获得了后者在多传感器领域拥有的80多项专利。BodyMedia的主要产品包括臂带型健康仪器Body MediaFIT;只需佩戴在手臂上就能推测用户消耗热量和睡眠质量等信息,以表格和图表的形式把相关数据应用到健康管理和减肥之中。穿戴式设备的未来会涉及到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海量数据分析,这些不是靠一家企业就能全部完成的,需要上下游软硬件厂商一起来努力。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讲:穿戴式设备的春天来了。但是,要说穿戴式设备已经真正进入了商业化、实用化时代,我觉得还为时尚早。这里的春天,只是说这个产业开始了加速启动,无论是创业者、转型者还是投资者,都正在将资源转向这一领域,并催生出越来越多具备创新性的产品。与此同时,用户在对智能手机、平板、PC等设备产生审美疲劳之后,将目光投向更有噱头、和自身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穿戴式设备领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关注不代表认可。除了喜欢尝鲜的玩家,还没有太多普通消费者接受目前的穿戴式设备,因为它们无论是外观、功能还是易用性,都还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穿戴式设备的发展,虽然已经出现爆发的态势,但是依然还需要保持循序渐进的节奏,通过两三年的时间来检验、改进产品理念。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但要不断通过新技术、新设计来完善穿戴式设备的形态,同时也要通过不断的测试积累足钐多的个人数据来完善后端的数据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套完整、成熟的穿戴式设备系统。现在的穿戴式设备,才刚刚上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