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黑犀牛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黑犀牛
  • 发布时间:2013-12-08 13:00

  黑犀牛是坦桑尼亚的代表动物之一,被誉为“非洲五大兽”,受到各界的格外关注。黑犀又叫尖吻犀,体长2.8~4.0米,肩高1.3~1.9米,重达900~3000公斤,是陆地上仅次于大象的第二大动物。黑犀牛的体色其实是灰色的,但由于经常在泥土中打滚,看起来反倒是黑色。它皮厚毛少,稀泥可以保护身体以防蚊蝇叮咬。鼻骨上突起两只角,纵向排列,前面的角较长,最长可达1.3米。黑犀牛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上唇卷绕,在取食时能用来剥枝条上的叶子。

  上世纪70年代,坦桑尼亚还生活着3000多头黑犀牛,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持续的盗猎,到90年代时,它们的数量下降到不足100头。尽管没有现代医学依据,一些亚洲国家迷信犀牛角的药用功效,导致它们被大量猎杀。

  在国际社会的反复呼吁和专业保护机构的帮助下,坦桑尼亚国家公园管理局(TANAPA)于1995年启动塞伦盖蒂国家公园黑犀牛种群恢复项目,此时公园内的黑犀牛只剩下可怜的三头:一公两母。

  经过艰苦而漫长的努力,截至2013年1月,塞伦盖蒂的黑犀牛数量增长到25头,这是一个可喜的势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黑犀牛保育工作,我跟随黑犀牛保育基地的工作人员,对生活在塞伦盖蒂内莫鲁地区(Moru)的黑犀牛做了一次全程跟踪。

  工作人员们首先将这3头黑犀牛的尖角割开,安装进去一个微型无线电跟踪装置,通过接收信号,实施24小时监控。然后,公园巡护员根据信号,每天跟踪着犀牛,如果它们越过塞伦盖蒂的边境,进入人类聚居地,就立即开车将它们驱赶回来,以免它们遭到盗猎。与此同时,科研人员为每一头犀牛建立身份档案,详细记录它们的身高、体重、出生时间、健康指数、进食量、发现地点、发情时间、产崽时间等。

  莫鲁地区位于塞伦盖蒂的东南角,是一片寂寥空旷的荒野,盐水湖和零星的岩石点缀其间。第一天,我和3名公园巡护员驱车来到莫鲁,天色已晚,就在湖边宿营。我们拾取了一些枯枝,生起一堆篝火,以免大象或水牛找我们的麻烦。我拿出一口大铝锅,吊在火堆上,煮起一锅热腾腾的白菜、火腿、面条汤。不一会儿,面汤熟了,我们几个人吃得精光。夜里,我裹着厚厚的睡袋在帐篷里睡去,斑鬣狗们在帐篷外游荡,发出“呜呜”的哀嚎声。

  第二天清晨,我们驱车到莫鲁石下(Moru Kcopjes),四脚并用爬上巨石顶。一个巡护员打开无线电发射天线,站在耸立的巨石上,寻找黑犀牛的讯号。另一个巡护员擎着望远镜四处观望。第3个巡护员则持枪在周围负责警戒,以免狮子突然出现。

  无线电发射天线的有效范围是10平方公里,但在茫茫无边的草原中,依然如大海捞针。我们搜寻了好一阵子,只收到两个微弱的讯号。于是,我们换到数公里以外的另一块巨石上。这一次收到了清晰的回音,“滴滴--”。巡护员抬手一指,讯号来自姆巴拉盖提河边。我们像蹄兔一样纷纷跳下石头,钻进越野车里,径直朝河边驶去。

  河边蒿草连天,足有一人多高,无线电接收器的讯号已近满格,但仍没有犀牛的影子。“它一定就藏在附近的草丛中,我们得集中注意力。”一名巡护员轻声对我说。

  我问:“我们能不能把车开到草里搜寻?不过,这样的话,犀牛听见声音,会不会跑掉?”

  “那可不行。黑犀牛脾气特别暴躁。它们虽视力不佳,但有灵敏的嗅觉和听觉,如果我们太靠近,它们会朝我们发起攻击的。”

  正说着话,前方不到15米的草堆里“梭梭”响动了几声之后,一只黑黝黝的脊背露了出来,在草丛里慢慢移动。黑犀牛!终于找到你了。我抑制住内心的狂喜,赶忙拿起相机,一阵猛拍。

  这是一头年轻的公犀,大约只有5岁。犄角已长成,笨重的大脑袋抬起来,像狗一样吸着鼻子,好像在判断我们是否带来威胁。它的右耳朵上缺了一块,那是研究人员给它做的识别标志。巡护员很快在档案夹上找到了它的名字,它名叫“努尔努尔”。

  努尔努尔已踱出草丛,来到河边一片空地上,犄角直冲着我们,小眼睛眨巴眨巴,鼻孔里喷出粗气,前脚掌重重地踏着地面,做出随时朝越野车发动攻击的姿势。巡护员们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它的信息,比如几时几分发现它,它正在做什么,它的健康情况如何等。

  一名巡护员说:“你看,它不高兴了,它不喜欢人离它太近。黑犀牛可比白犀牛危险多了,我们还是赶紧离开吧。”在回营地的路上,我问:“黑犀牛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年?”

  “它们一般能活到45岁。”

  “黑犀牛几岁性成熟?”

  “8岁。”

  哦!努尔努尔的世界才刚开始,真希望它能平安无事,在塞伦盖蒂大草原上健康地生活,繁衍后代。尽管盗猎依旧猖獗,我相信只要人们共同努力,自觉抵制犀牛制品,就一定能使黑犀牛这个物种延续下去。

  撰文、摄影/非洲的青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