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军:走在生态摄影的大路上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顾晓军,生态摄影
  • 发布时间:2013-12-08 13:07

  顾晓军,摄影家。

  他的摄影成就从他诸多的头衔中就可见一斑。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烟台市艺术摄影学会会长的名号并非浪得虚名。2011年,他的作品《冰海王者》获得了“北戴河杯”中国国际野生鸟类摄影大展金奖。他还创办了烟台摄影网,而且在2005年建立了图片资料库,使他和影友的作品实现了商品化。

  这种定位对顾晓军来说显然有些粗略,他还有更准确的定位--生态摄影家。生态摄影家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自己工作的价值完全呈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可以“使人们更多地了解那些生僻的领域”,从而提高人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进而“促使一些动植物保护区的建立”。但经过这一漫长的过程,谁也很难说清楚他们的工作到底在整个链条中有多大贡献。

  谈起他的生态摄影生涯,他说:“高兴事不多,眼睛里看到的、接触的以不高兴的事为主。”

  胶东半岛的中华攀雀比较出名,“鸟巢低、背景好”,是理想的拍摄地。好多生态摄影家来到这里拍鸟。可是“今天发现的鸟巢,第二天就被人摘去”。他说这种事情不可避免,这需要“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使不法之徒没有生存之地”。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他们目前能做的只是在“发现鸟巢后注意保密”。而今,“这种情况少多了。”

  虽说不高兴的事占据更大比重,但“拍到了新鸟种,高兴”。这几年,他喜欢到黄渤海的荒岛上去拍鸟。这些荒岛就是海鸟保护区,在荒岛上,他可以与鸟近距离接触,拍摄“从求偶到哺育等环节的系列照片”。当然,这得益于他“常规的广角镜头加无线遥控”的拍摄方式。这种拍摄方式“有挑战性”,主要体现在视角的变化上,“可以从非常规的视角观察鸟类”。

  相比于此,他认为用微距镜头对摄影人的要求更高一些。使用微距镜头的摄影师,要“更能体会到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界的影响”。今年夏天,他在山东昆嵛山偶然发现了一种叫“水牛”的昆虫,而上次他看到“水牛”已经是35年前的事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会使物种重新选择生存地,物种多样性是判断地区环境质量的重标准。顾晓军“平常很关注一些拍摄对象的生存环境的情况,故能发现变化的细节”。

  而今的昆嵛山建立了国家级植物保护区,“去的人少了,在深山里还有些净土”。这大概就是生态摄影人的成就--生态摄影家们在这里拍摄了太多的照片。现在他依然每周都去,主要拍昆嵛山的风光片。

  他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看似矛盾,实则可以和谐发展。但这要靠多方的努力:“国家可以完善立法,使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分配”;而每个人都要“以最实际的行动保护自然生命”。

  顾晓军的行动,就是继续走在生态摄影的大路上……

  撰文/名扬 摄影/顾晓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