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中的破与立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农村,改革
  • 发布时间:2014-01-20 14:35

  从《诗经》中的“适彼乐土”,到《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从东汉末年黄巾军的“黄天太平”,到明末李自成的“均田免赋”;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大同思想,可谓是中国历来有关理想社会的最经典的表达模式。

  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人民公社,无疑是对“大同”社会理想的超大规模实践——它发生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8亿人卷入其中,持续时间长达27年之久。而结果却是,导致亿万人在食不果腹的困顿中挣扎。

  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这一按,改变了小岗村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命运。

  1979年,小岗村民以粮食总产超过“文革”时期平均产量的4倍,回答了一年前那冒险按下的18个手印的价值。然而,这却不能阻止左倾势力的群起围攻。政治重压之下,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以其非凡的勇气和胆识,外御批评,内表支持,终让这团由民间冲决旧体制的星火摆脱了被半途掐灭的噩运,迅速蔓延成燎原之势,从而拉开了史诗般的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能历经险阻破茧而出,有一个人的态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人便是邓小平。1980年5月31日,他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明确表态,支持“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给了“反叛者”一剂定心丸。

  7个月后,党中央发布关于农村发展的1号文件,“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终于作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合法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广大农村,几乎是一夜之间,便普遍完成了分田到户。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人民公社正式宣告解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位的确立,给农村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国家对农村、农业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82年到1986年,连续5个“一号文件”的出台,将农村推入了加速发展的轨道。

  在中国改革开放蓝图中,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这场农村改革是奠基,是发端。1983年9月,邓小平指出,农村的责任制可以用到城市,用到工业。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扩展到城市,这一步,不可逆转地将中国带上繁荣发展之路。

  此后30多年,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经曲折,波澜壮阔。发展的历程让我们对改革的意义有了一种深入骨髓的深刻体验——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决定中国命运。2014,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即将开启,我们翘首以待。

  莫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