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的手与陶行知的糖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体罚,陶行知,教育
  • 发布时间:2014-01-21 16:36

  “为了处罚没写完作业的孩子,老师就让完成作业的学生扇他们的耳光,谁扇得响,评出前三名,奖励一个作业本。”一被打学生的母亲王女士近日向记者反映,其十二岁的儿子豆豆(化名)在学校被扇了四十个耳光后,左眼睫状体脱离。豆豆是河南省项城市民办学校英华学校小学五年级学生。

  又一起典型的体罚学生事件。师德规范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并成为一道“高压线”,为何就是有一些教师管不住体罚学生的手?当然,这与师德沦丧有一定关系,但是,更关键的可能还是教育的内涵“跑偏”。教师,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更重要。有些体罚是赤裸裸的暴力行为,有些体罚则是“恨其不强,怒其不争”的教训,还有些体罚可能是教师急中生“愚”或黔驴技穷的表现。

  教师不妨“品味”一下陶行知先生的糖。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学生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学生激动得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有观点认为,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是一次经典的“心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罚之以心。

  体罚学生不能“碰”,但是,惩罚教育亦不可少。有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戒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代的老师都有一把戒尺。有人认为,戒尺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儆戒、警示,所以戒尺的形式不可或缺;二是尺度和方式,正是教育心理学中需要研究的警戒标准。有人呼吁,我们需要一把充满智慧的“戒尺”。这与这个时代的师德并不矛盾。关键是严慈如何相济,如何让爱贯穿教育的始终。

  有爱的惩罚教育也温情。让惩戒成为一种教育艺术,学生在受到教师批评惩戒的过程中体会出教师心中的爱,反思自己的过错与过失。回避惩戒教育、批评教育,要么继续着“不完整的教育”,要么会加剧体罚、变相体罚行为。批评教育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是一种智慧--教师的智慧、教学的智慧、教育的智慧。

  李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