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也高清 移动播放器的进化之路

  • 来源:数字家庭
  • 关键字:移动播放器,进化,数字化,高清音频
  • 发布时间:2014-03-03 15:27

  最近,便携式Hi-Fi播放器迅速升温,比如HIFIMAN的HM-901,索尼的ZX1、D100,艾利和的AK120/240等。对于这类产品,我们通常津津乐道它们采用了什么芯片,用了什么音响专用的元器件等硬件方面的内容,但对于音源格式的支持却甚少关注。其实,三者不约而同地提供了对高清音源的支持。尤其是后两者,把对高清音源的支持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所以我们大胆地预测,2014年很可能会成为高清音频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年。

  模拟音频的数字化之路

  要了解什么是高清音频,首先要从CD格式开始谈起,我们知道传统的磁带、黑胶唱片都是模拟音源,1982年索尼和飞利浦推出了CD,迈进了数字化音源的时代,后来的MP3、WMA等音频格式,无一不是数字化的,所以才可能在电脑上进行存储、播放和编辑。CD当时采用了一种叫PCM编码方式,我们从CD唱片上直接抓轨下来的WAV文件,就是用PCM编码的。这种方法有两个最重要的参数,一个叫量化位数,一个叫采样频率,而CD则采用了16bit/44.1KHz规格,也就是量化位数16bit,采样频率44.1KHz。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CD制定的这套规格,现在看来已经落伍了。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数字,但平时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一般都取3.14即可。如果要取到3.14159265358979……计算会变得十分复杂,16bit/44.1KHz的量化方式,实际上也是基于这样的折衷,以现在的眼光,就显得精度不够了。所以,在CD问世的早期,大家惊叹于CD的高信噪比,大动态范围和很宽的频响范围,但后来人们渐渐发现,相比黑胶唱片甚至磁带,CD的音质显得比较冷、硬、干,也就是传说中的“数码味”,其罪魁祸首直接指向了CD规格的落伍。这导致了在20世纪末,两种超越CD音质的格式出现,“DVD Audio”和“SACD”。不过,这两种规格还没来得及红起来,进入21世纪后,MP3和网络下载的出现,直接给他们的商业上宣判了死刑,至今这两种格式都没有成为主流。商业上虽然失败了,但技术上的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两种格式的最大思想就是提高编码的精度。DVD-Audio仍然采用PCM编码,但把16bit/44.1KHz提高到24bit/192KHz,SACD采用了另一种叫DSD的编码方式,相比CD精度仍然高很多。当然,更高精度的编码需要更大容量的光盘和更强悍的解码芯片,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了。所以,我们定义的高清音频,就是超过CD格式16bit/44.1KHz的音频。一般来说,现在这类音频,量化位数可以达到24bit甚至更高,采样频率则可以达到96KHz、176.4KHz甚至192KHz。

  业界主流的高清音频格式

  高清音频主要有哪些格式,其实还是大家熟悉的WAV和FLAC,就像同样是MP3文件,有128kbps低质量的,也有320kbps高质量的。WAV和FLAC文件同样如此,既可以是CD音质的16bi t/44.1K Hz,也能是“高清版”的24bit/192KHz。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DFF格式,兼容性要差一些,支持的播放器也要少一些,但是通过软件可以转换成WAV和FLAC格式。那么,这种高清音源怎么称呼呢?业界并没有统一的名称,比如索尼叫Hi-Res Audio,意思是High Resolution(高解析度)音源,而iriver则以MQS来称呼,MQS是Mastrering Quality Sound,意思是母带级别的声音质量。不过,文件格式还是FLAC,并不是一种特殊的MQ文件。不管它们叫什么,意思都差不多,就是可以超越CD格式所能达到的音质极限,提供更好的音质。更多的时候,直接以24/96,24/192这样的名称来称呼也很常见。

  高清音频的优势和副作用

  高清音频格式有着超越CD格式的技术标准,从理论上来说比CD音质更好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像当年很多人认为DVD的播放效果已非常清晰,后来的蓝光推出之后,DVD的效果看上去立刻变得像是上一个时代的产品。所以,高清音频的最大优点就是:音质更好,这就足以让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它。更好的音质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从规格上看,频响范围可以更宽,比如CD的频响范围可以达到20KHz,正好是人耳能够听到的上限,但高清音频则可以达到30KHz甚至40KHz。尽管理论上这已经属于“超声波”,但最近有研究表明,虽然人耳听不到,但在一定程度上,身体却能够感受得到。当然,这种高音质文件的一个副作用是,文件容量大了好几倍!4分钟的歌曲,如果是CD音质的16bit的WAV文件,容量大概在40MB左右,如果压缩成FLAC文件,大概只有25-30MB。但如果是一首24bit/192KHz的音频,即便是压缩过的FLAC文件,也有160MB以上。另外,高清音频格式的数据量更大(从更大的文件容量就能看出来),解码也要复杂得多。如果使用电脑播放这类文件,你会发现它的CPU占用率上升了,如果用便携式播放器区播放,你会发现,播放器的续航时间下降了。

  TIPS

  关于“无损”

  通常,我们把WAV、APE、FLAC等格式看成是“无损”格式。它的前提是,相对于CD音质,是无损的,如果拿录音室母带级别的效果去衡量,这就是“有损”了。高清音频格式可以达到超越CD音质的录音室效果。所以,有时候某些厂商会打出“真正的无损”来形容高清音频。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之前听的那些WAV或者FLAC突然变成了“有损”,只是一种商业宣传策略而已,毕竟CD规格的音频还是占绝大多数。

  如何播放高清音频?

  主流品牌较新的随身播放器都是支持高清音频格式的播放。以索尼为例,标有Hi-Res Audio的全线产品都支持高清音频格式的播放。索尼Walkman家族中的WMZ-F885、ZX1、录音笔D100,都可以支持这类无损音频的播放。Astell& Kern的AK100/120/240,也对其提供了良好的支持。HIFIMAN的HM-901/802,也能很好地回放。其他的如飞傲的X3、X5,iBasso的DX100/50等都可以正常播放这类音频文件。如果没有这类便携式Hi-Fi播放器呢?智能手机在安装了相应App(常见的有Rockbox、JetAudio、千千动听等)之后,播放这类高清音频也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不过,大多数智能手机的回放电路比较一般,用手机播出来,效果的区别可能不那么明显而已。在电脑上,也有可以播放这类高清音源的软件,如发烧友们热衷的foobar 2000的新版本都可以支持,另外还有专业音频厂商KORG出品的Audiogate等软件。总的来说,播放高清音频,已经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TIPS

  如何简单判断设备是否支持高清音源如何简单地判断一个产品是否支持这种高清音源?如果以时间来看,大概可以这样来划分:2 010年之前很少有产品能播放这样的格式,2010年到2012年间出品的便携式Hi-Fi 播放器,能够部分支持,但大多支持到24/96。2012年以后发布的产品,基本上对其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高清音频,如何获得

  虽然在播放器和播放软件上,目前的解决方案已非常成熟,但高清音频本身,却少得可怜:CD随处可见,但用CD唱片抓下来的音轨,也只能是CD质量,与高清无缘。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高清音频文件?最完美的方式,当然是直接从唱片公司获得,网络下载也好,直接发行实体的专辑也罢,只要是直接从唱片公司获得的音源文件,效果一定比CD要出色。比如索尼就可以直接将Hi-Res Audio的规格音频文件,通过网络付费下载。这样从音源到播放器,索尼的Hi-Res一条龙的生态就显得非常完美。不过付费下载也有一个问题:高清音频文件动辄上百兆,对于下载带宽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以4M的宽带为例,你从网络上下载一首4分钟的MP3只需要约10秒钟,但下载一首4分钟的24/192KHz高清音频文件则至少需要5分钟以上,下载一张专辑的时间接近1个小时,并不是人人都有耐心等待的。除了网络付费下载以外,也有厂商还推出了用Micro SD卡来存储的实体音乐专辑。比如iriver为了配合AK100/120/240的销售,就推出了不少这样的音乐专辑。直接将Micro SD卡放进播放器中,就能欣赏到高频音频的完美效果。这类专辑的包装大小类似早年的MD碟片,装潢也十分精美对于网络付费还不成熟的国内音频市场来说,不啻为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只不过,一张这样的专辑,其价格也不菲。除了唱片公司发行的原版专辑,第二种方式,则是寻找网络上的高清音频资源。目前,网络上这类资源不多,但也有一些24/96甚至24/192的FLAC文件可以下载。另外,还有一些SACD-R的ISO(镜像)文件。这类ISO文件直接复制于SACD唱片,可以通过软件转换为FLAC和WAV文件,也就能被更多的播放器和播放软件支持了。尽管网络下载这样的“盗版“行为我们不提倡,但不失为给用户提供了一个用低成本体验高清音频的途径。

  高清音频的试听感受

  为了更好体验高清音频的效果,我们找来了常见的高清音频格式,包括24/96、24/176.4和24/192的。播放器采用了HIFIMAN的HM-901,耳机则采用了舒尔发布不久的SE846,这也是目前顶级的动铁耳塞之一。首先聆听的是来自于《泰坦尼克号》电影原声碟的第一首曲目《Never an absolution》。音源来自于SACD唱片的抓轨,然后我们转换为了24/176.4的FLAC格式。刚开始是一段苏格兰风笛的solo,婉转悠扬,空气感和细节再现让人耳目一新。接下来大鼓轻轻地一敲,下潜极深,即便用耳机聆听,都似乎能感受到空气都在微微地震动,可以说效果惊人。为了确认音源的素质究竟如何,我们与同样曲目的CD音质(16/44.1)做了对比:solo的空气感输了一筹,乐器的泛音感觉没有那么充分,大鼓的低频下潜到区别不大,但总觉得背景就像是做过降噪处理,损失了细节,也就损失了自然流畅的活生感。接下来的腾格尔的《天堂》,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两者的差距。这首曲目已经多年雷打不动的发烧曲目,但在同样曲目的高清音源面前,也棋输一着:高清音源动态爆发时镇定自若。去得尽,收得住,腾格尔的歌声就亮而不尖利,无论是背景的童声合唱还是伴奏,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声场,而传统CD音质的音源,由于腾格尔的声音偏亮,因此难免出现毛刺,不那么耐听不说,音场规模也压缩得扁一些。最后,我们基本总结出高清音源的特点:细节更充分,比如乐器的残响,感觉更加充足,氛围也更加生动自然。这种细节并不是那种“拿着放大镜去看音乐”,并不会放大瑕疵,不会让人觉得反感。此外,高清音源的声音更加细致、绵密,顺滑,相比之下,CD音质则显得更加粗糙,冷、硬、干,棱角强烈。尽管也有人会喜欢一种棱角分明的声音风格,但是只要你做过比较,相信会更加喜欢高清音频这种自然活生的感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