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 与世界沟通的欲望

  • 来源:足球报
  • 关键字:贝克汉姆,文身
  • 发布时间:2014-04-04 09:06

  这是足球世界一道靓丽风景,来自球星们的皮肤。

  它们多姿多彩、形象百变、寓意万千。动物、文字、符号、图腾、人物、数字,球星的身体不再“干净光洁”,变成丰富的画板和百科书籍。记得贝克汉姆转会米兰时,意媒曾戏称:小贝手臂的文身太多,宛如两个袖子。观众们在啧啧称奇、赞叹美感的同时,不禁追问这些文身的含义,蕴含着球员怎样的追求。

  《米兰体育报》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解读者———作家兼文身研究学者尼科莱·利林。此人1980年2月生于摩尔多瓦一个希伯莱人家庭,父母从今日俄罗斯境内逃到摩尔多瓦(当时都属于前苏联,摩尔多瓦1991年宣布独立)。当时,摩尔多瓦处于要求独立的民族斗争中,利林全家饱受艰辛,利林从小未经历正常的人生,一度混迹街头。18岁在车臣参军,而后转到伊拉克和阿富汗给人当保镖,2004年迁到意大利定居。

  单看他经历的国家,就可猜到他非同凡响的人生阅历和磨难,及其随之而来的认知。2009年处子小说《希伯莱教育》问世,在意大利引起轰动,著名导演萨尔瓦托雷斯去年将其搬上银幕。此后,利林又出版《自由落体》等三部小说。2013年,他创立了研究绘画和文身的Marchiaturificio工作室,并将自身的文身通过模型公示于众,给模型起名为“希伯莱文身追本溯源”,在文身领域颇有声望。

  他不喜足球:“我爱的运动是柔道,两副躯体和两个头脑的对等面对面较量。”这更利于他从公正客观的立场,不带个人好恶地解读球星的文身。文身的起源?他说不清楚,但从自身经历给出说法,“我小时候进过前苏联的监狱。当时的国家贫瘠,缺乏基本生活物资,暴力盛行。监狱里,我见到一个比我还小的小伙子,在胳膊上文了文字‘我存在’。这是他最为天然的呼声:他存在于这个世界,害怕被人遗忘和忽视;然后就要保障他的存在,也就是想方设法生存下去。他看上去就是个孩子,还没有人生的概念,像一张白纸,原始的、生存的想法就是唯一追求。对了,这就是重点,文身是寻找自我存在感的表达方式,古老文化里早有这种方法。所谓的美观好看,都是胡扯,用来骗人的肤浅的解释。文身者要告诉世界:他们存在,他们需要被认可和重视。”

  文身的初始功能,造就了许多急于获得外界认可的激进群体,“这就说到文身意义的演变。它们看起来像有签名的外衣,具备显著识别功能,通常被用于定义一个群体、帮派的符号。大家一看到,就知道这人属于哪个团体。而今,文身的社会属性大幅度消失,个性化蓬勃发展,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东西。就我熟悉的监狱和罪犯群体,他们文身是在警告周围人,小心他们的来头。随着社会发展,今天的罪犯不再文身,反而害怕被人认出来。”

  文身的位置也有学问,“人的大部分躯体是被衣服遮盖的,选在外露部位和被遮盖部位,大不相同。前者,我理解为个人宣言,急切与世界交流、被倾听的欲望。现在多数年轻人都选择这个做法,在脖子上,在手指上,手腕上。为什么急切与世界交谈?因为我们的世界发展太快,电子科技太过迅猛,看手机、看iPad、看电脑成了必备,反而缺失了最纯朴的交流方式:面对面说话。我记得,小时候坐有轨电车,年轻人聊天、互相认识、成为朋友其乐融融,今天,你哪能见到这一幕?世界在狭小化,人们的心灵都窄了。”这不正是我们的当前时代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