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率先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来源:教育与学习
  • 关键字:城乡教育,义务教育
  • 发布时间:2014-05-07 12:36

  成都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08万,其中,中心城区40万,农村地区68万,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格局,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全面消除城乡教育差距,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成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近年来,成都市瞄准“学有良教”的努力方向,围绕“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两大主题,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呈现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全国首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副省级城市。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

  成都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了“顶层设计、标准引领、政府托底、圈层融合、强化师资、督导监测”的成都模式,初步实现了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的跨越。

  (一)顶层设计,明确教育均衡发展路径

  2003年起,成都市即开始了统筹城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伴随近年来的实践,进一步明确了“为全体市民提供均等化、优质化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县两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分解责任,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11年,市长葛红林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会议”,会议决定实施第二轮学校标准化建设。

  (二)标准引领,促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

  成都市充分发挥教育标准的导向、诊断和基准作用,本着适度超前、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教育现代化监测标准、城乡教育一体化监测标准、学校建设和管理标准等一系列教育标准体系,提高了市域统筹的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其中,在第一轮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基础上,市政府决定新增投入40亿元,计划从2012年到2014年,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将全市小学和初中生均仪器设备值配备标准分别提升至3600元/生和3900元/生,对470所公办中小学运动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全面实施教室光环境改造。

  (三)政府托底,保障学生公平接受教育权利

  成都市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12年,成都市各级一般预算安排财政教育支出162.3亿元,是2003年的8倍,年均增长26%。2003年以来,先后投入148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灾后教育重建和校舍安全等“四大工程”。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入学公平。2010-2013年,市级财政共安排各级各类资助资金40亿余元,切实履行“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的庄严承诺。2013年,共有35.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成都接受义务教育,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3%。

  (四)圈层融合,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成都市实施教育圈层融合战略,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互动发展。全市各区(市)县结成10对“一对一”教育联盟,480所义务教育段学校参与结对,2993名城市骨干教师与4546名农村学校教师结成师徒。建立“名校进县城,托管到乡镇”管理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契约式管理”方式,26所农村学校纳入中心城区名校托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快速提升。完善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机制,组建义务教育阶段名校集团52个,带动125所成员学校发展,涵盖城乡学生23万余名。

  (五)强化师资,促进干部教师互动交流

  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测评机制,制定了教师退出教学岗位的实施办法。扎实推进“县管校用”改革,强化教师培训,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3年,全市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级干部交流任职431人,占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含副校长)总数的22.21%,教师交流5224人,占应交流教师数的17.38%。目前,成都已全面消除无骨干教师、无学科带头人、无高级教师的“三无”学校。

  (六)督导监测,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成都市创新教育督导机制,2008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以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为重点,多维度、多层面进行监测,分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弱势学校及存在的问题,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看得见、摸得着、测得准、信得过。监测报告每年印发至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反馈到学校,并向社会发布,指导地方政府调整资源配置,督促学校改进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二、主要成效

  成都通过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了公民依法享有教育的权利,整体提升了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效。

  (一)全市义务教育总体均衡程度明显提高

  通过连续5年实施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评价和督导评估,成都市义务教育均衡程度明显提高。监测报告显示,2012年,成都各区(市)县义务教育均衡总指数平均值由2011年的0.39下降为0.32,差异显著减小,所有区(市)县小学、初中8项指标差异系数全部达到教育部关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标准。

  (二)学校办学条件悬殊差异得到根本性扭转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的城乡均衡教育始于2003年。十年来,成都通过对城乡中小学实施一系列标准化建设,加大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悬殊差异得到根本性扭转。2012年,全市小学办学条件差异系数平均值由2011年的0.68下降到0.43,初中办学条件差异系数平均值由0.58下降到0.35。区(市)县小学、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差异系数最大值分别由2011年的2.1、2.51下降为1.04、0.66。

  (三)教学质量校际差异和城乡差异明显缩小

  通过一系列举措,成都小学、初中教学质量的校际差异、城乡差异明显缩小。2012年,全市小学教学质量的校际差异系数仅为0.04,初中也由2011年的0.42减小到0.33;同时,小学、初中教学质量的城乡差异也不断缩小,2012年,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初中学生毕业考试一次性全科及格率的比值分别为0.9和0.59。

  (四)“择校热”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成都教育最大的民生就是通过均衡、优质发展,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成都市通过加大市域统筹力度,均衡配置办学条件和教师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和覆盖面,破解了“择校热”难题。近年来,在严格落实小学、初中学生“就近入学”的基础上,成都小学、初中择校生占新生比例大幅下降,入学机会公平程度逐年提高。

  成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与国家要求和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学有良教”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成都市人民政府 任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