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的幽雅,境的深邃

  • 来源:精品家居
  • 关键字:古典园林,施桥园,茶室
  • 发布时间:2014-05-07 15:57

  古有隐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今有雅士闲居竹院中,品茗且观景。在扬州郊外的施桥园里,HWCD设计总监孙炜以青砖为骨架,修竹为幕墙,造出了这座立于河湾的临水茶室。源自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布局融入了兼顾实用与便利的现代思考,茶室在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外围,沟通内庭与外部景观。取材当地的毛竹与青砖,则以轻灵调和敦厚,营造出虚实相映的变幻情境,从而令整体空间达至“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茶为嘉木,茶事从魏晋时就被看作“素业”,至唐宋已从“开门七件事”提升到文化精神层面,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要体味茶的清淡之美,须得静心宁神。明代许次纾在《茶疏》里细数饮茶二十四宜,将茂林修竹、清幽寺观、名泉怪石列入其中,唐寅的《事茗图》把烹茶安置于山间溪畔的幽静茅屋,以佳境衬香茗,一展怡然心境。江南园林里的临水小筑、观景亭台更是明清文人“大隐于市”的品茗胜地,观竹赏兰,轻嗅慢饮,以外在的静达至内心的逸。品茶与园林曲径相通,映照出寄情山水、逍遥隐逸的文人情怀。设计师孙炜抓住了这个共通点,在设计这座位于扬州郊外施桥园内的茶室时,从河湾地势与周边环境入手,借鉴江南古典园林的建筑布局,寻根当地文化精髓。

  最简单的中式园林布局,其观赏路线是呈闭合环形的,一般在中央设水池,建筑物均面向水池,营造出一个内部景观空间,形成向心、内聚感。竹院茶室的构造与之相仿,沿河划出的方形地块三面临水,中央设不规则水池,于陆地上的东面设主次两个入口。用砖砌出的一个个“方匣子”式房间,面朝中央水池有序错落分布,通过环池平台连为一体。有别于传统园林外围规整封闭、突显内部景观的内向型布局,竹院茶室加入了现代建筑的外向型视野,打破过于方正的外围框架。位于西南及正南方向的3间独立茶室在方形地块里呈倾斜角度平行排列,多出的交叉空间则作为露天茶室或观景平台,不设外围砖墙。借助这些空间“留白”以及墙面开窗,让内外景观得以沟通呼应,令建筑更易融入周边自然。此外,从实用性上来说,外墙开口加强了自然通风,厚实的砖墙冬季保温效果较好,减少了对人工取暖及制冷系统的依赖性。

  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这需要通过分隔与连通空间来增强景深,在有限空间里营造出丰富变化,并借由光、影所产生的各种虚像,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竹院茶室的意境渲染不仅来自砖墙的分隔、门窗的框景与借景,而且竹的运用在其间至关重要。因为坚韧挺拔、四季宜人,更兼寓意高洁、虚心等情操,竹在中式园林里一直被广泛应用。在竹院里,经过处理的本地产毛竹被排成纵向的幕墙和横向的顶棚,从外围延伸到内廊。这种手法可谓一举多得。它既遮掩了大块开窗、外围留白这些外向型布局所带来的新旧观念冲突,增添了些许含蓄内敛的清幽格调,也利用竹子间的缝隙将内外空间和视觉有机贯通,以天然材质的自身优势让整体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而随着光照角度和观景视角的变化,这些疏密有致的竹墙还能产生虚实相映、移步换景的变幻效果,同时与平台铺设的窄长实木地板在视觉上形成映衬。

  策划_徐海燕 撰文_南红 设计_Harmony World Consulting&Design (HWCD) 摄影_T+E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