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皮克迪:公众钱包投出的经济学明星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托马斯·皮克迪,经济学,巴黎公社起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5-27 12:32
皮克迪出生于巴黎近郊克里奇的那一年,正逢法国人掀起著名的巴黎公社起义200周年
一个经济学家,怎样才算有名?抛开像亚当.斯密和凯恩斯那样开宗立派的大师不谈,现在经济学人的圈子里,至少得拿个诺贝尔经济学奖,才算有资格进入精英圈子吧。
其实,比起让一个神秘的委员会选出有名望的经济学家,让公众用钱包投票显然“民主”得多。
用这种方式计算,“70后”法国人托马斯.皮克迪,无疑算得上经济学界的当红人物,他的著作《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主义》已经在亚马逊畅销书百强榜上呆了八周有余,还一度雄踞榜首。这本书也征服了《纽约时报》畅销书的榜单。
一位靠数据和模型吃饭的经济学家,荣获在著作认同度方面的“流行大奖”,等同于写下《冰与火之歌》的乔治.马丁老爷子或者畅销书之王丹.布朗类似的待遇,在经济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都算得上不寻常的大事件。
有趣的是,亚马逊的畅销书单还透露出一个信息:在进入百强榜超过50天的作者里,皮克迪是最“保值”的一位,即使读过的二手书,售价也能在新书价格的八成以上,这足以让挑剔的经济学家感到自豪。
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成绩,并非皮克迪开了“金手指”,是因为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的独特观点太有市场。
巴黎郊区走出的经济学家
皮克迪出生于巴黎近郊克里奇的那一年,正逢法国人掀起著名的巴黎公社起义200周年。
从巴黎公社开始,法国人就一直拥有街头政治的传统,皮克迪也是在一个充满政治激情的家庭中长大。他的父母都有左翼政治倾向,曾参加过1968年打倒传统法国的示威游行,后来他们前往法国南端的奥德省,一边养山羊,一边进行乡村改造实践。
虽然一头黑发的皮克迪从小上学就有些偏科,中学会考时理科只得了“C”,但在经过预科班后,他在18岁那一年考入了法国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数学和经济学学位。在大学期间受到精英汇聚的激励,皮克迪爆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由于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方面研究出色,他只用了四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得到博士头衔后,皮克迪先是远赴海外任教,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部当了近三年副教授,并在那里继续从事研究。“我的博士论文主要是关于纯粹的经济理论的,因为那是最容易做的事。我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做助理教授时也是研究经济理论。”他说。
皮克迪对自己的第一份教职很在乎,他回忆说:“那时我很年轻,在那方面做得也很成功,所以那是个轻松的工作。但是我很快意识到,那里没有人认真收集关于收入和财富的历史数据,所以我开始做这件事。”
虽然通过把在美国收集的经济数据与法国的数据相比较,皮克迪在社会生产与财富分配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经过欧洲传统学术训练出身的他,很快对美国的经济学研究感到失望。1995年皮克迪回到故乡法国,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潜心研究,并在新世纪来临时,转到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担任董事。
皮克迪对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并不陌生,他当年从事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课题时,一些研究工作就是在那里完成的。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5年,专门为培养社会科学家而设立。故地重游的皮克迪在那里完成了不少经济学方面的著述,并在2002年获得了法国优秀年轻经济学家奖,当时他31岁。
皮克迪之后协助组建了巴黎经济学院,并于2006年出任首任院长。学术研究方面也有进展。2013年他获得了伊尔约.约翰逊经济学奖,这个奖项每两年评一次,授予45岁以下欧洲最优秀的经济学家。除了收获荣誉外,在同年8月,皮克迪出版了影响力巨大的著作《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主义》的法文版。
5个月后,该书的英文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577页正文加上78页注释的大部头书推出之后,皮克迪很快就在一大堆经济学的获奖名单之后被加上了一个看上去颇为怪异的头衔---亚马逊畅销书作家。
艰难的政治尝试
在经济学领域耕耘多年,皮克迪拿了一大堆荣誉。但他并非那种把自己死死关进书斋的学究,他曾短暂尝试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政治实践。
2006年,在新成立的巴黎经济学院没干几个月,这位研究经世济民学问的学者就卷入了政治。皮克迪一改之前在政治方面中立的立场,转而支持左翼社会党的女候选人罗亚尔,加入了她的竞选阵营。
罗亚尔是法国现任总统奥朗德的前妻,皮克迪在加入其竞选团队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为其提供经济方面的咨询和建议。在2007年的法国大选中,罗亚尔代表社会党与人民运动联盟参选代表,对决萨科齐。
罗亚尔在与萨科齐的电视辩论里,在社会财富再分配方面,比如弱势团体福利、身心障碍学童福利等议题,出乎意料地强力炮轰对手,令人印象深刻,而这些“炮弹”的准备过程中,就有皮克迪的影子。
电视辩论的小胜并没有改变大选的结果,最终罗亚尔以六个百分点的劣势惜败萨科齐。竞选团队解散后,皮克迪又回到巴黎经济学院任教,但他还保留了一些参与大选的纪念品。他没有丢弃自己的舆论阵地,继续在法国《世界报》撰写专栏,并不时在《解放报》发表一些言论。
重归校园的皮克迪也没有完全放弃政治,2012年4月,他和42名同事一起发表公开信,在接下来的新一届总统大选中继续表示对社会党候选人的支持。这次社会党出马竞选总统的是上次候选人罗亚尔的前夫奥朗德。这一次,奥朗德没让皮克迪失望,大选中击败了萨科齐,成为新一任法国总统。
从皮克迪2006年身体力行介入法国大选开始,他就被贴上了中间偏左的标签,他惯于发表言论的报章也都是左翼的舆论阵地。在这些阵地上,皮克迪对不公平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重新审视。当然,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属于从未受到共产党诱惑的一代;我太年轻了,没有赶上那个时代。”
皮克迪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被戴上马克思主义者的标签。他回忆说,苏联解体后,20岁的他和一位密友曾在1990年初去罗马尼亚旅行的经历,更让他明白了一些道理。“这个经历多少令我终身对站不住脚的、反资本主义的花言巧语免疫,因为当你看到那些空荡荡的商店,当你看到人们在街上排起长队却买不到任何东西。”他说,“你就清楚地知道我们需要私有财产和市场制度,不只是为了经济效率,而且是为了个人自由。”
当然,虽然在政治倾向上不愿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在研究领域皮克迪却充分利用了马克思的知识遗产,他也在探求一种更加公平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我更容易用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和不公平等重要话题。”皮克迪说。
巨星般的学术明星
皮克迪提到的全新眼光,包括欧洲学者最擅长的历史和统计。从完成博士论文开始,皮克迪在他2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从事经济公平分配方面的研究,历史和统计就是他最惯用的研究方法,他善于将两个世纪前的数据信手拈来,论证历史的演进和趋势。
皮克迪描绘出一幅过去两百年全球不平等的历史图景:在整个19世纪,收入分配不公的趋势逐渐拉大。从一战结束到二战之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收入分配有了很大的改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平等的程度再度恶化。如果继续现在的趋势,21世纪将会和19世纪一样:巨大的贫富落差、尖锐的社会矛盾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战争。
在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后,收入分配公平成为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词汇,皮克迪在这个时刻提出了自己对公平的解读范式,恰恰迎合了很多人的需求。皮克迪认为这种容易引发动荡的不平等,其首要因素并不是人力资本的差异,而是金融资本的差异。比如,富爸爸们有能力为孩子们提供各种便利,让他们进入有竞争力的大学,并会加剧不平等。
有趣的是,皮克迪本人现在也算得上是一位“富爸爸”了。《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主义》这本热销的著作改变了皮克迪的生活状态,他畅销的经济学著作为他带来高额版税的同时,也能为三个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
每个人都在看着畅销书榜单,在茶余饭后热衷讨论皮克迪这个名字,可实际上却鲜有人能耐着性子从头到尾读完他那本一公斤多重的硬皮著作。
但即使没看完皮克迪的书也没有关系,因为他已经成为最当红的学术明星---一位经济学界的贾斯丁.比伯。
他受到的待遇也和歌星相仿,比如上个月他去美国访问时,确实受到了巨星般的待遇,在华盛顿他甚至见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身边的人。在纽约,他在各家电视台轮番亮相,赚足了曝光率。在社交媒体上他的粉丝们也组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群,一直保持活跃状态。
虽然受到美国人的追捧---这在他20年前在麻省理工任教时的待遇天差地别---但皮克迪并不买美国人的账,他坚定地认为美国是财富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
“1914至1945年期间,欧洲的财富不平等现象因为战争、通胀、国有化和税收而减弱。之后欧洲各国建立起来的制度虽然缺陷颇多,但结构上比美国的制度更平等、更包容。”他说。
皮克迪做出的一项研究显示,以2012年为例,美国人当中,收入最高的10%的那一部分人群,其获得的收入占了全国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这些数字显示,即使经历了衰退,美国收入集中的程度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发生之前的年份相当,甚至更严重。高股价、房屋价格高涨、企业利润飙升,都在经济复苏时期推高了美国最富裕人群的收入。而其他人的收入则由于蓝领和白领就业人群失业率高涨、工资水平停滞而受到抑制。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收入受到抑制的群体看起来都不是售价高达39.95美元著作的目标读者,但皮克迪却成功通过对这个群体收入公平分配的历史性关注,成就了自己的学术明星地位。
文 | 孔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