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尼黑
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分为老城与新城两部分,总面积达310平方千米。它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排在柏林与汉堡之后,总人口约130万,是巴伐利亚州的文化中心兼首府。宝马、西门子等世界性的大企业总公司就设在慕尼黑。慕尼黑工科大学的科研开发堪称世界一流。慕尼黑在所有德国城市中经济实力最为强大,在德国的3个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失业率最低。
J.S闵
年龄
27岁
就读学校
Technische Universit at München
待了多久
5年
是啤酒做的血
2010年夏天的星座书上写,双子座,本月朋友可能失信于你。
信则有不信则无。后来最好的兄弟果然去了炙手可热的澳洲,留我一个人穿着幸运色的明黄外套踏上征途。为此我做足功课,去之前就知道比起北京,慕尼黑的夏天短了一些,所以气温一热,大家都赶到室外享受日光浴。也做好放眼望去草坪上全是白花花大屁股的心理准备。
现实比预期更震撼。男女同学不少人都仿佛天生和水有亲,校园超市里最爆销的不是方便面而是泳装和冲浪板。我笑着说,你们这是存心不让腿休息。这还远远不够,世界杯来临的时候,我在寝室戴着耳机观看当地电视台直播小组赛都能听见千米之外的喧嚣声。室友约翰终于忍无可忍:“一个人独享,不如一群人狂欢。Let’s go.”结果没想到连饭堂老板也加入队伍。他风趣地说,一个生日在2月29号的男孩,每4年才有一次的放纵,谁忍心委屈了他?
这场狂欢让大伙熬成了兔子眼,每天教授往台下扫一眼就能知道谁又通宵看球了。哦,狂欢是项体力活,必须要有足够的吃喝才能填满血槽。饭堂人道主义地24小时营业了一个月,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我千杯不醉的技能便是在那时候练成的。当地同学都是用排比句作介绍:这里有全球第一所啤酒大学,每年批量生产酿造学硕士;有最大的Hofbrauhaus酒馆;还有比圣诞节还重要的啤酒节,平均每人每天要饮上1公斤。难怪我在脸书上看过一个段子:给慕尼黑人照X光,可能会发现他们是啤酒做的血。
这些全民打鸡血的活动伤身又伤神,可慕尼黑人天性热爱竞技的状态从不打烊。譬如每月例行的死飞,比大姨妈还准时。很多寒冷的冬天,在我们哆嗦着滚下床、双脚着地的瞬间,那些漆黑夏夜里振臂高呼的激昂,不合时宜地演奏成了心底生动的回响。
高墙内的人
除了我们这样的留学生,慕尼黑365天还有世界各地的旅行团不间断到访。我在路上不止一次听游客抱怨:这里公交线路比盘丝洞还乱,物价突破天际,凌晨公园的流浪汉随时会扒走你的手机,对外它却宣称是德国最安全的城市。难以想象,德国其他的地方住的难道都是外星人?总之有一种被骗过来的感觉。
后来同学说,本地人口其实少得可怜,很多是空降的外来人。我忽然想,如果不是有幸搭乘了世界杯的顺风车,我应该也会有跟游人相似的困惑:怎么规矩比头发还多?那是本地人竖起的一道高墙。
“一个人只有见过慕尼黑才有资格说他见过德国。”这是最著名的君主路德维希一世的名言。慕尼黑的居民认为自己首先是慕尼黑人,其次是巴伐利亚州人,最后才是德国人。他们脸上写着不可一世的骄傲,仿佛每个外地人都活该坐点冷板凳,再给你打入内部慢慢通关的资格。如果水土不服,应该出门左转到法兰克福。
但据我了解,其实这面高墙内,自恋的另一头连着自卑。
据说,因为1958年那场空难成了慕尼黑全民心头最隐秘的耻辱,至今他们都在打造全球最顶尖的飞行工具。当地男生就算再优秀,若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根本不会跟意中人告白。
我曾经跟学妹开玩笑说,我赌五毛,慕尼黑一定是双子座的,混血儿。人们活得极端两面化,外放时动若脱兔,静下心来学习和工作,又能切换成一丝不苟的静音模式。明明在向世界投放出海量的宝马,又不遗余力地推崇低碳出行。老教堂里是优雅矜持的公爵,教堂外是围着国际象棋血拼的放荡赌鬼。但这样多元,也才显得有血有肉。
颠覆,但不辜负
对一座城,只有渐入佳境的了解,才可能产生深刻的爱。
我喜欢用实力征服每一个看轻的眼神,也凭3万字的原创实验报告让导师将我推介到生物工程学院留校当讲师。
代价肯定不小。同学都说没泡过妹子的大学等于白上,我却面不改色地拒绝过几段感情,希望全副精力投入前程,方能对得起出发时那一腔孤勇。印象最深的当属一个金发女孩,听完我的“野心”后挥舞着拳头说:“如果你食言,中途放弃梦想,我一定不会让你好过。”
敢爱敢恨的才叫青春。为了每天第一个到实验班,我在校内一住四年。我曾经因为从惰气里保存危险系数极高的丁基锂,操作失误差点炸伤手指。也尝试过在五平方米的小阳台研究如何将电流变成液体注入机器人的肌肉,一个交换生曾对我诉苦,他在北京待一年就折寿一年,日子实在太难熬。其实谁没有过困顿的时刻呢,那些日子我只允许自己清心寡欲,是为了褪去校园的保护壳以后还能做自己。不知情的室友直呼我是演技派,工作后反倒变得玩心四起。如此看来,那几年本身就是一场颠覆性的实验电影。
前几天我主动给散落各地的同学发邮件,问是否记得留言簿满天飞的时候,我们集体约好2014年通宵再战世界杯。近七成的同学回复我,用德语说好久不见。
好像又回到三年前,我们以让密集恐惧症抓狂的密度,看着每一颗落网的球,热血和泪水在光影中忽明忽暗。
文_鹿童 设计_兰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