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决策只是起点
- 来源:足球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校园足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7-31 14:58
教育部长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常似乎很难与中国足球扯上关系。但这次不同,今年的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的讲话,明确提出了要以足球作为校园体育改革的突破点,人们盼望多年的校园足球已经在决策层取得了突破。在为这样的突破高兴的同时,我们也足够有理由担心,未来的校园足球会不会只成为一场应付领导的运动,教育部在作出决策的同时,是否做好了建立起一套成熟体系的准备。
在袁贵仁部长的讲话里,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就是“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早在2008年,我们就已经提出过,必须通过建立自上而下的校园联赛体系,才能解决学校、家长让孩子踢球的积极性。有了一个成熟的大学联赛,大学才会以特招的方式从高中选拔优秀的球员入校,以此类推……不要说中国的家长与学校“势利”,整个东方的价值体系里,如果没有升学作为“奖励”,等于是让孩子用自己的未来投身足球,又有几个家长会同意自己的孩子进行这样的不可逆的豪赌?
但是这样的一个机制,一个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公平性。体育、艺术类的特招生,原本就充满争议。就在今年的高考当中,多个地方出现了体育特长生的资质问题。对于教育部来说,如何打造一个公平、公开的平台是一个关键。以特招的方式促进体育人才的发展是好事,但如何保证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甚至成为一些权钱交换的手段更为重要。现在网络已经异常发达,教育部应该联合中国足协,打造一个少儿球员的公开注册平台。未来任何一名“特招”的足球学生,必须能够在此平台上查得到连续的注册纪录。每年的特招学生应该公开公布,并接受公示。
合作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想要打造一个成熟的四级校园联赛,仅仅依靠教育部显然是无法实现的。与足协合作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成立的校园足球机构里,教育部与足协两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氛围相当之差,甚至出现了双方互不买账的情况。对于两个没有任何隶属关系,没有任何交集的部门来说,合作非常困难。似乎只有成立一个独立两个部门之外的第三方机构才是相对较好的办法,但是这样的一个机构如何完成与两大部门的协调与对接也是新的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由教育部单独来搞四级联赛,毕竟与学校的衔接才是最重要的,而其间的足球竞赛专业人士,可以由教育部出面公开招聘。在现有的国情下,减少不必要的扯皮环节才是保证效率的关键。
在袁贵仁部长的讲话里,有一点需要提起警示,那就是“用3年时间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由目前的5000余所扩展到2万所”。这样的目标不仅过急,也不切实际。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我走访了一些校园足球的定点学校,以及校园足球开展的比赛。全国校园足球之前每年拨款4000万元,但是定点学校(不包括大学)就有4000多所,平均下来每个学校每年的经费不到一万元,国家体育总局从2013年起每年拨款从4000万元增至5600万元后,也是改善有限。这些钱再经过一些克扣,很多时候也就够学校的球队报一点车费、水费的。而如果把定点学校扩展到2万所,就是以现在的规模而计,需要的资金每年就是2亿多。且不说这笔钱从何处支出,即使支出出来,一平摊下来对于校园足球的发展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与其这种大面积的铺点,还不如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到刀刃上,真正保证足球重点学校的经费。而对于以普及为主的学校,其实资金不是最重要的,很多时候利用考核的杠杆就可以达到目的。
校园足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政绩工程。对于校园足球来说,利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如果能够搭建起一个稳定而可靠的系统,已经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工作。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决策时别拍脑袋,执行时别拍屁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