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美轮美奂的簪

  簪,是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发具,它曾经是古人最常使用的发具。《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中国少数民族有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常见的女性头饰簪、钗、胜、步摇、金钿、珠花、栉、勒子等,都是古代女子美化发髻的工具。这些首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女子对于修饰、审美的情趣。而在这其中,发簪的使用最具代表性,更好地体现了女性首饰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簪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祖先使用发簪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出土的殷商时期文物中,发簪就已经显现了它远古的身影。

  发簪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变

  发簪,顾名思义,是一种管束头发的实用品、饰品。它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男女通用。簪的本名为“笄”,起初是单一的实用性发具,后来转换角色,演变为男子的发簪讲究实用,而女子的发簪完全是为了修饰,起到美饰发髻作用的一种头饰品。

  中国民族发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簪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中,当时的簪是用兽骨做的,呈扁长体,底部稍宽,一端磨制成圆形。在新石器时代,发簪的式样比较简单。有的只在簪身上刻一些横、竖、斜纹,有的将簪头刻成球形、环形、丁字形及一些不规则形状。

  商代,仍然是用骨簪,但形式已经很丰富了,开始在簪头上雕刻各种装饰,如兽头、鸟头等。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的一只骨簪较为突出,簪头饰有一团黑色粘胶,胶中镶着36颗白色小骨珠,环头有5圈同心圆刻文,可谓是4000年前的盖世佳作。商代以后至春秋战国时期,簪头出现了人形及各种鸟兽形,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种骨簪,簪头为凤头形,头顶戴有刻着锯齿形花边的凤冠,特点极为鲜明。贵州平坝马场东晋墓出土的发簪实物大小20多件,出土时,全部摆放于女墓主的头骨四周,且参差穿插在一起。

  到了汉代,簪的名称才被正式确定下来,其制作的材料、规模逐渐扩大改进,骨簪、角簪、铜簪、金簪、银簪、玉簪,有的少数民族甚至还用鱼骨做簪,簪上开始缀有珠宝花饰,装饰性更强。这一时期流行文官簪笔风俗。古人外出都有手持锡板的习惯,有事需要记载,立刻写在板上,以免遗忘。于是将随身带的笔簪于头上,后来朝廷文官纷纷效仿,簪笔冠饰便成为汉代文官的一种代名词,叫做“簪白笔”,这一风俗一直沿袭魏晋隋唐各代,盛行不衰。秦汉以后,玉制的簪子成为妇女的主要头饰,簪和钗、环、镯等相互搭配使用,并且在制作工艺上不断创新,镶嵌宝石的黄金首饰成为魏晋达官、六朝粉黛的奢华追求。

  唐,簪的形状、制作工艺更见高度繁荣,当时唐代贵妇皆头饰,金、银、牙、玉竞相生辉。而平民女子将头发盘起,斜插一枚与众不同的发簪,便可别具韵味;若是两到三支发簪交叉插在发髻上,更可以营造出万种风情。唐末以后,金银发簪十分流行,做工也极其精致。

  及宋、元、明,簪则渐演变成时尚,姑妇老妪皆著发簪,形质庞博,不一而论。清朝时期,满族入主中原后强制性地剃发易服,汉族男性用发簪来固定发髻的习俗受到不断的冲击,故男子用簪笄渐鲜,仅以白铜制作的錾有花纹的圆头长条形发簪流行一时。而女性佩戴的发簪却更加工艺精巧,金凤簪制成展翅凤凰之形,细部用盘丝、垒丝,稍有变动,羽铃便随之颤动。吉林通榆县兴隆山清公主陵出土的金龙发簪,簪身与簪头皆以金丝网制成,簪首以松、竹、梅三种耐寒植物作为装饰,寓意为“岁寒三友”。整件器物造形别致,制作十分精巧。

  民国时期,随着去髻剪发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在历史上风光一两千年的发髻才被发夹、发卡取而代之。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妇女佩戴发簪,引领一时的风尚。但不可否认的是,发簪已风光不在,更多的已因精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转而成为大众的收藏品。

  发簪的寓意色彩

  簪的应用与中原华夏民族的结发盘髻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小孩头发多作小雅角,称“总角”。男子满二十岁,父母便要为他们举行成年的仪式,以示他们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龄,其中男性为冠礼,所戴弁冠,用簪与缨带固定。《礼记》说:“夫礼,始于冠”,又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弁冠的佩戴,意味着从此要接受诸多社会规范,成为温恭贤良的君子。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出嫁的年龄一般是十五岁,不到十五岁的少女都是披发,到了十五岁要将头发结成辫子,盘发为髻,在发髻上插一支笄横贯固之,被视为标志成年的人生大事,并需要举行仪式,成为“笄礼”。

  战国时代是一个礼仪制度极为严明的时代,贾谊《新书·服疑》说:“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位”。同样,簪也以质料的不同来区分尊卑。诸侯、王后、夫人用玉制的,大夫与其妻用象牙,而一般平民只能用骨制的。如《诗·风·君子偕老》中“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副:一种女子首饰。笄:簪。六珈:笄饰,用玉做成,垂珠有六颗),《毛传》:“珈,笄饰之最盛者,所以别尊卑也。”就是说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性才能使用,孔颖达《疏》说得更明白:“此副与珈饰,唯后夫人有之,卿大夫以下则无。”

  汉代以后,簪子的佩戴不再被严厉的礼仪制度约束,发展形式繁多。仅从质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荆、竹、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等。簪的首端或镂以花鸟等装饰图案,或缀以珠宝玉石。

  琳琅满目的少数民族发簪

  近现代,随着人们发式的改变,发簪在汉族中已失去了许多固有的意义,而逐渐衰亡。但在少数民族中仍然流行,许多少数民族妇女盛装时,仍保留着发簪满头的习尚。

  中国少数民族发簪种类繁多,异彩纷呈,质料不同,形制各异。

  从质地上看,为簪的质料有竹、木、石、陶、骨、牙、玉、贝、金、银、铜、铝等。其中,流行最广泛,数量最多的是以白银为质地的发簪,不论是北方民族,还是南方民族都喜欢用白银打制成的发簪。较有特色的银发簪有羌族耙形银簪、布朗族三尾螺银簪、侗族坠花穗银簪、锡伯族刻花扁银簪、瑶族刻寿字蜜蜂纹扁银簪、白族刻花扁弓形银簪、土族花头大银簪、苗族长针银簪以及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镶宝石嵌珐琅坠珠穗花鸟虫型银发簪等。骨、角质发簪以黎族的人形骨簪和藏族的镂花牛角簪最著名。铜质发簪有朝鲜族的弯头空心带响铜簪和黎族伞形铜簪。此外,金质发簪也在少数民族的发簪大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以回族、维吾尔族的金簪最有名。

  从形制上看,中国少数民族发簪的形制多种多样,有繁有简,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无论民族间或民族内部都没有固定的形制。综观各少数民族发簪,有的长达40余厘米,短到4至5厘米;有的宽20多厘米,窄的不到1厘米;简单的只用兽骨稍加磨制或把金银丝一端磨尖,另一端盘扭成一个小结,就算是发簪了,复杂的则经过精心细致的打磨、雕刻,并镶嵌珠宝、坠饰金银穗链,簪头上还有各种形状的装饰物,有的作花鸟状,有的作龙凤形,也有将树木草卉、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的形象来装饰簪首的。

  土族妇女的银发簪长40余厘米,最宽处达15厘米,形制独特,粗旷大方,堪称发簪之最。阿昌族妇女拔下豪猪的硬毛作为发簪,可谓是最简单的发簪了。布朗族三尾螺银簪长约15厘米,重约30克,簪头呈三个螺尾状,品字排列。黎族的人形骨头簪形制特别,通体呈扁条状,长短、宽厚各不相同,其主体多为双人头像,也有单人头像的。整支头簪由顶部、中部、尾部三部分组成,顶部为高尖帽顶,中部为男子侧面头像,尾部没有一定的规范,多是刻制一些象征吉祥、美好的动植物以及民间常见的水波纹和横条纹、方形纹、三角纹等几何形图案。在其顶端往往还钻有几个小孔,使用时穿上若干串银珠、银铃、银叶片和各种彩色穗等做装饰,有的则在中部系两根银链连接数串缀有绿玉珠的红缨穗等饰物。显得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侗族、苗族银发簪的形制、款式也别具特色。有的呈长锥形,有的呈缝衣针状,有的簪头上缀饰有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飘带等。有一种呈鸟羽状的银片簪,下端宽约4厘米,逐渐缩小至上为针状,长20多厘米,针状部弯如镰刀。银片中部有一小环吊5根约50厘米长的银链,系一尾部带针的蝴蝶或飞蛾,上刻有花鸟等图案,既可用来固定发型,又起装饰作用。

  羌族的耙形银发簪长15厘米,最宽处5厘米,重72克,簪头自然弯曲,簪端有两个横条,两股簪尾,整个银簪呈耙状。锡伯族妇女的大扁银簪长14厘米,宽3厘米,重10克,簪头镶嵌有珍珠和珐琅质图案,簪体上刻有花卉、蝴蝶等花纹,款式呈长扁状。白族的扁弓银簪,形制类似现代都市女性的大发夹,呈扁弓形,两端扁粗,中间细扁,上面刻有鱼、龙、花、草、三角、蛇骨等花纹图案。瑶族的刻寿字蜜蜂纹扁银簪也是两端粗扁,中间扁细,上有蜜蜂顶寿的吉祥图案。这些银头簪的形制、款式极具民族特色。

  从形制的复杂程度看,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银发簪最为突出。其银簪大多由簪头和簪干两部分组成,簪干细长,尖端呈针形。簪头有宝花、鸟花、蝴蝶、蜻蜓、如意、蟋蟀、蝈蝈、喜鹊、麻雀等动植物图案形状。这些动植物均用银块或银丝制做或编结而成,上面还镶嵌涂抹着珠宝、珐琅和金汁等,图纹精细,形态逼真,民族特点十分突出。

  少数民族发簪的文化特征

  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发簪,不仅有丰富的种类和悠久的历史,而且还集多种文化特征于一体。不同民族插戴头簪往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黎族插戴人形骨头簪的习俗源于对祖先的崇拜。据传说,骨头簪上部头戴官帽的人头像是一位名叫“总管三”的部落头人,他英勇善战,为百姓排忧解难,是古时候黎族民间崇拜的一位首领,也是黎族族祖权力的象征。为了使子孙后代永世不忘族祖部落头人,民间老艺人就把总管三的头像精心刻制在头簪上,以示对其时时膜拜和纪念。过去黎族男子也留长发挽髻,以人头形骨簪为发饰,后来随着男子发型的改变,人头形骨簪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图案和细致的做工,逐渐成为深受黎族妇女喜爱的头饰之一。

  许多民族的发簪中往往还包含着美丽动人的故事。如布朗族的三尾螺银簪,民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布朗族少女捡到一只有三尾的奇特螺壳,她把它装饰在头部上,容颜就会一日三变,美艳绝伦,这位少女因此叫朗三飘(布朗语意为一日三变的姑娘)。一天,当地傣族头人发现了她,并强纳为妻,十分宠爱,因而遭到头人妻子的妒忌。头人妻子探察出布朗少女美貌的秘密后,把三尾螺骗走,毁了三尾螺。朗三飘从此容颜日衰,最终被逐出门。后来,布朗族妇女为了怀念自己民族的美女朗三飘,便把头簪做成了三尾螺的样子,流传至今。苗族银片簪也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有个长工和财主的女儿相好,财主极力反对,并把长工赶走。长工临走前到山中打了一只美丽的白鸟,选取一片羽毛赠送给姑娘插在头上,以示纯洁的爱情。后来,妇女们便用银片簪代替鸟羽作为饰品,流传至今。

  许多民族插饰发簪除了固发和美饰外,还把它当作男女成年的标志,有的民族还把发簪当做护身符插于发间,以祈愿得到神灵的佑护。发簪还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男女青年首选的定情信物。广西东兰一带的壮族、瑶族有春节击铜鼓祈年的习俗,每年春节,未婚女子常用银簪连同自己的发辫一起敲击铜鼓,并将银簪作为定情物赠送给在场的意中人收留。这是男女之间最珍贵的礼物,婚后,丈夫要将银簪奉还妻子,插回妻子的头上,以祈愿生活幸福,白头偕老。

  发簪的文化寓意

  发簪,经过历史沉淀,在民间流传几千年,已有了自己的故事与传奇。这种传统饰物,一枚枚造型别致,颇具东方古典神韵,在费时费工的背后蕴藏着古代工匠聪明智慧、技艺高超、质朴天然的情愫,或高贵、或淡雅、或清新,不同的风格,各异的形态,也是一种自然灵性与人文精神的美好结合。

  当我们慢慢走过发簪发展史,可以发现华夏头饰的绵延就像一个巨大的风筝,有长长的线牵着,飞得再高再远,也飞不出握线的双手。头饰文化源远流长,它穿过铁血诗书的大汉,穿过万邦来朝的盛唐,穿过繁花似锦的宋朝,实在让人感叹中华五千年文明之精华。

  (编辑 刘小苏)

  ■文 文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