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罗伊特的刚与柔

  • 来源:留学生
  • 关键字:拜罗伊特,德国,音乐
  • 发布时间:2014-08-08 13:12

  近年来欧盟经济形势严峻,欧盟本身也颇多困境,欧盟的两大巨头德国和法国为此费尽心思。法国自近代以来一直是欧洲的强国,而德意志国家的成形,在整个欧洲都算是非常晚近。但德国也有法国和英国无法与之相比的骄傲,那就是德国的音乐。

  也许我们上面的说法对法国有些不公平,毕竟法国巴洛克时期还是有不少音乐大师,但和德国的音乐大师相比,后者的光辉明显更胜一筹,至少对普通乐迷来说,肯定如此,没有听过3B(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勃拉姆斯Brahms)的乐迷恐怕基本没有,没有听过夏尔庞蒂埃(Charpentier)或吕利(Lully)的则大有人在。但德国音乐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微妙,因为我们欣赏或研究音乐,常常把德奥两国的音乐放在一起,一说就是“德奥音乐”。

  要说在德国最常听到哪位音乐家的作品,如果是在教堂里,大概是巴赫,我们一般听到的各种管风琴音乐和合唱音乐,大半出自他的手笔。

  在教堂里听这些为教会和信众写作的宗教音乐,要比在音乐厅里聆听震撼得多,哪怕很多时候在音乐厅表演的是更专业的音乐家,但在教堂里,可能是有千百年来信仰之力的环绕,这些时常颇为业余的团体,也能演奏或唱出令人灵魂为之一清的音乐。当然,这可能也和不同的建筑结构所拥有的不同的声响效果有关,教堂里的混响很大,四壁的吸音又并不是很强,就有一种特别浑厚甚至可说震耳欲聋的声响。

  可要说音乐厅里演奏最多的作曲家,大概要数勃拉姆斯或贝多芬,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每年总有机会完整听上两遍。贝多芬的各种作品也是音乐厅里常常听到的,虽然我已经听过了许多重要乐队的演绎,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不莱梅室内乐团这个并不起眼的小乐团。说它小,是因为不莱梅室内乐团的编制不大,更偏室内乐的规模,而非最经典的交响乐的配置。这样的乐团演奏瓦格纳或瓦格纳一系的布鲁克纳和马勒肯定会力量不足,但演奏莫扎特的那些东西就再适合不过,至于贝多芬,他们的小巧灵动给贝多芬的9部交响曲带来了全新的质地。整套交响曲停下来,感觉是连贯的,连在一起,而不是听了9部独立的交响曲。这样的感觉,在我的聆听体验中,还真是绝无仅有。从那以后,每当有朋友来德国,我的推荐城市里一定有不莱梅,我会建议他们去听听这个有意思的乐团,哪怕就为了听音乐,也值得去这个城市。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神奇的城市,如果你置身那里,你会发现那里几乎所有人都是为了听音乐而来,这个城市就是拜罗伊特。

  拜罗伊特可谓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一座专为一位作曲家而建的剧院,一个只演奏一位作曲家作品的音乐节,而这个节日要持续整整一个月。之前一直听说要提前好几年订,否则根本没位置云云,所以2012年我想去拜罗伊特音乐节的时候,本以为不太可能,只不过是抱着先查查资料看看再说的心态去看他们的官网,后来发现,原来订满了的只是《尼伯龙根指环》的套票,单场的票都还可以买到,于是我就买了单场票,把《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全部看了一遍,都是从下午一直看到晚上,虽然分了四天,但还是让人感觉兴奋之余非常疲惫。

  拜罗伊特剧院是个很特别的演出场地,这里的乐池比通常要深,符合瓦格纳“音乐为戏剧服务”的“总体艺术”理念。当然,观众也因此可以专心欣赏舞台上的表演,虽说,现在瓦格纳的歌剧还真谈不上什么表演,也演不出什么特别赏心悦目的戏来,所以还是好好听音乐吧。

  瓦格纳给人印象就是只写歌剧,其实他也写过动人的艺术歌曲。那是他写作《女武神》的时期,他当时因为积极参与1948年革命,被迫流亡瑞士的苏黎世,他在那里碰上了他的仰慕者奥托.威森东克。威森东克不仅资助瓦格纳,还邀请瓦格纳夫妇到自家别墅去住住。瓦格纳疯狂爱上了女主人马蒂尔德.威森东克,他用马蒂尔德的诗写出了不朽的艺术歌曲,人称“威森东克之歌”。这也是瓦格纳唯一一次用不是自己写的文本作曲,对于他这样自我的人来说,能做到这一步,真是爱神的力量无边了。

  近年来,古乐(早期音乐,包括格里高利圣咏时期或者文艺复兴等时期的音乐)大行其道,一时间人们都开始用羽管键琴演奏巴赫的《平均律》,用夹腿提琴演奏《无伴奏大提琴》,连握小提琴的琴弓,都要往上握上半尺,据说是更轻柔,更接近巴洛克时期的握法。

  这同一座城市除了古乐团,还有最为现代的音乐。随着西方古典音乐自身的发展,现代派越来越不满足于原有的声响效果和乐器,20世纪的作曲家想尽了办法去制造新的乐器和新的声音。其中施托克豪森不可不谓是佼佼者,除了比较“传统”的现代序列音乐、电子音乐、磁带音乐、随机音乐、具象音乐,他也是开创性的领军人物,而他最早创立新音乐实验班,正是在他于科隆任作曲教授之时。所以在科隆这座城市,你可以从一千年前一直听到当下。

  可音乐也不仅仅是古典音乐,德国的各种“通俗”音乐也毫不逊色,大名鼎鼎的迷幻摇滚(Krautrock)影响了无数热爱音乐的人们,虽然现在我们基本听不到这些乐队的现场演出了,但我们仍然难忘同样是在科隆组建的乐队CAN。不过,真要是想看现场,电子音乐这一系的“活化石”发电站(Kraftwerk)还在频繁巡演,所以不一定要去杜塞尔多夫,也许哪天他们就会到你所在的城市呢。四位加起来足足有300岁的“老小伙儿”在台上仍然活力十足,而且特别与时俱进,这些年3D技术盛行,他们就也开始用3D技术做他们的现场演唱会,如果哪天人工智能真能实现,恐怕他们会用四个虚拟人代替他们表演吧。

  德国就是这么一个矛盾而富有活力的国家,你在这里可以找到你想要听的一切,可以听舒伯特和舒曼美妙动人的艺术歌曲,也可以听“战车”(Rammstein)或者“以泪洗面”(Lacrimosa)这样的暗潮、金属类音乐。各种哥特音乐更是日耳曼民族的特产,随便找一个听听,都很有意思。可能有人会说这一俗一雅两种音乐太分裂,我倒觉得,其中有一种暗暗的统一。如果我们去听舒曼的套曲《诗人之爱》或者舒伯特的套曲《美丽的磨坊女》,我们就会发现,里面既有温柔的吟唱,也有痛苦、愤怒的咆哮,德意志的血液里,本身就同时包含了温柔与刚烈。这也是我热爱德国的原因之一,这片土地有丰富的可能,正如它的音乐。

  文•李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