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清的茶汤与迷蒙的山岚中体验风的召唤——探寻武夷山原生态鱼类

  • 来源:路亚中国
  • 关键字:武夷山,郑博元,台湾钓鱼,台湾钓游家
  • 发布时间:2014-09-22 15:28

  郑博元,1964年出生于中国台湾。1984年开始独立撰写路亚文章,1988年开始系统化地推动路亚运动,1990年后游钓世界,见习其他国家发展路亚运动的模式,其足迹遍及亚洲、北美洲、非洲、北欧以及密克罗尼西亚、新西兰等22个国家。

  郑博元曾任《台湾钓鱼》杂志总编,《台湾钓游家》双周刊社长,是《台湾联合报》、《自由时报》、《中时晚报》、《太平洋日报》路亚专栏特约作者,并著有《路亚族》、《全新路亚族》系列图书。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路亚运动的推广,并坚持“环境保护与中国特色路亚运动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主张将不同性别、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引入路亚活动中来,针对中国鱼类的多样性来发展中国化及国际化的路亚运动。

  曾经在许多场合听说过武夷山。当我真正走进朦胧的武夷山之后,我发现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山,也不仅仅是大红袍岩茶的原产区,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茶文化的发源胜地。喜爱喝茶的人都知道,好茶必定与好山好水密不可分。秀丽的层峦叠嶂中,经年不散的岚气与流淌的清澈溪水将优良的茶树涵养出来,片片丰腴滑润的芳香茶叶之中,揉捻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茶文化,富含中国文化的芬芳茶艺正浸润着其他爱茶的民族,毫不吝啬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豁达悠久的精神。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武夷山正是一片君子无所争的净土!

  2008年的初春,是我行脚各省积极推广路亚与飞蝇钓法的第三个年头。那时候,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初会武夷山。当我来到武夷山脚下的时候,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里的山水及盛行的茶艺,处处痕迹都像极了我的故乡,再加上环绕武夷山的条条清溪四散奔流地滋养着这块土地,我在当时就埋下了再次造访武夷山的心愿。然而真的没有想到,在阔别了6年之后,我竟然重返这片美丽的天堂。

  今年4月份,一位武夷山的故友彭小良突然给我致电,话题为几年前我到访武夷山时留下的空白——探寻武夷山的路亚及飞蝇对象鱼资源。在对方的积极促成下,我于5月份组织了一个探勘小组前往武夷山,并且顺利地与武夷山市副市长张贤军及各位重视本次探勘活动的当地领导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会议的主题围绕在发展以武夷山原生态鱼类为基础的路亚及飞蝇活动,以增加武夷山绿色资源的多元化运用。本次会议的气氛热烈且融洽,对于未来发展武夷山原生态鱼类的路亚及飞蝇活动,张副市长也表示认同和支持,这使得我们的探勘工作在后续的几天进展得十分顺利。

  我在游钓过全球各大洲的许多国家之后,总觉得绿色资源的发展与运用有望在未来中国得到更多的实践,收获更多的成果。就路亚及飞蝇运动来说,我们具备许多国家所没有的优势,比如各种溪水、河流、池塘、湖泊及绵长的海岸线;我们拥有比其他很多国家都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从冷水到温带、热带,而且极具中国特色。如果将这些资源加以合理开发,便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多元化地经营庞大的绿色环保产业。但是,就我国现状来看,这种资源目前尚未被重视,也并未得到有效运用。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正确且细心地规划整合这些资源,那么这个产业就能带来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最起码这个产业链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它能被人们长久地循环利用,而且能代代相传。

  武夷山的会议结束后,我们便开始了探勘武夷山原生态鱼类的行程。在彭小良的陪同下,我们首先走访了一条保护得相当成功的溪流——九曲溪。在这条并不算宽阔的溪流中,我们不仅发现诸多肥硕的溪鱼,还看见宋朝理学大家朱熹的手迹“逝者如斯”。另外,这里还有一块禁渔石碑,镌刻在石壁之上,上面清楚地标示了九曲溪的禁渔流域范围,以及被禁止的渔猎方式。这也是近千年来,武夷山当地一直实行鱼水资源保护的一项历史证明。这项禁渔令早已穿越时空,成为当地人民的一项共识与荣耀。

  我们中华民族的环保意识发源相当之早,早在成汤时代的“网开一面”,以及《孟子.梁惠王》中提到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直到武夷山在宋朝时立下的这方禁渔令,充分展示了环保与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深植于华夏文明之中的,而且我们也能自豪地向世人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各民族中最早提倡环保意识的先行者。在如此一条短短的九曲溪中,除了满溪的鱼群外,我还看见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与磅礴浑厚的文化内涵。

  告别了九曲溪后,我们转向武夷山的两大水系——东溪与西溪,继续探勘原生态鱼类及适合开发的钓场。我们参观了福建著名六大水库坝址之一的东溪水库,这里的水域面积极为广阔,横无际涯,浩浩荡荡,里面的鱼类资源也相当丰富,是一处适合发展游钓的好地方。如果对其进行合理规划,这座水库便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在接下来的探勘工作中,我们见到了如成人小腿般粗壮的军鱼,以及正逢繁殖季节、浑身满是艳丽色彩的宽鳍鱲与马口鱼。置身于优美的湖光山色中,我们用飞蝇和路亚与武夷山的精灵们进行了一次难忘的交流,当然,钓鱼的故事我会留到下期详谈。

  山岚飘渺,流水潺潺,用路亚及飞蝇钓法在武夷山的溪流中作钓,真是一种独特的意境!

  武夷山鱼类小贴士

  光倒刺鲃,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称青棍、坑坚鱼、光眼鱼、黄娟鱼或粗鳞鱼。

  光倒刺鲃在武夷山当地被称为“红眼睛”,国内钓手一般称其为军鱼。武夷山的军鱼体型硕大,在保护区流域中,常见个体重量均在数斤以上,最大个体甚至达到10斤以上。在非保护区的东溪与西溪流域中,军鱼的个体也非常大。

  武夷山当地居民在食用军鱼时,通常有不去鳞片的习惯,也就是连鳞片一起吃。这种习惯与江西赣州一带相同,虽然两地相隔甚远,但是吃军鱼不去鳞的习俗却是相同的,这似乎暗示着两地之间的某种关联性。

  在本次武夷山勘查工作中,我只发现了光倒刺鲃,但并未发现体型更大的中华倒刺鲃。

  撰文/摄影中国台湾·郑博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