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孩子的秩序感

  • 来源:时尚育儿
  • 关键字:秩序感,程序
  • 发布时间:2014-09-23 11:27

  秩序感的主要表现

  孩子的秩序感有很多表现形式,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有如下3种,一旦被破坏,就可能以他特有的方式进行顽抗,给家长造成困

  扰,所以,理解孩子对秩序感的特有要求,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因,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对环境布局的“刻板”要求

  孩子出生后,周围环境中的固定陈设通常会渐渐成为他生活秩序的一部分,此时儿童的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当他已习惯的格局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甚至大哭不止。蒙台梭利在其《童年的秘密》里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一个出生大约6个月的小女孩,因为进来做客的一个妇女顺手将伞放在了房间的桌子上就大哭大闹起来,直到她的妈妈把那把伞拿走,小女孩才逐渐安静下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发现某个东西脱离了常规放置的地方后,可能还会亲自动手把她还原到应该的位置。支配他这种行为的也是秩序感。

  对事物所有权的极度敏感

  不少家长会有这样的经历:平时爸爸穿的拖鞋,如果某次妈妈穿在自己脚上了,小家伙就会显得非常不满,非要妈妈脱下来还给爸爸才可以;平时爷爷坐的小凳子,如果某次爸爸不小心坐在上面了,小家伙就对此很不感冒,直到把爸爸赶走,把凳子还给爷爷为止……这样的场景,在一两岁的孩子身上尤其明显,通常会屡试不爽。

  这些现象究竟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会对特定物体的归属十分敏感,认为家里的什么东西一个物品是属于谁的,就是谁的,其他人不能动用,否则,就是破坏了事物存在的法则,值得他去纠正和维护。家长勿要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而是应微笑看待。

  对程序的完美要求和预先设计

  孩子习惯了事件发生的特定程序之后,就会渐渐偏好那种安排,一旦被调整,就会变得焦虑不安。比如,有一个孩子,每天妈妈送她上幼儿园的路上,都会在楼下买一个包子,可是有一天妈妈因为急着送园,忘记买包子了,孩子就莫名其妙地大哭起来,直到妈妈返回原来卖包子的地方,买了一个包子,重新按照常规的程序送他入园,他才安静下来。

  而且,学前期的孩子,由于自我中心思维的存在,往往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事物的发展规则之上,会对特定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有所期待,一旦事情的发展有悖于自己的预期,在其不可逆思维的作用下,就会感觉对外界的掌控感失去控制,从而引发内心的不安,甚至就此出现哭闹、撒泼等执拗行为。

  秩序感之于孩子成长的价值

  秩序感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以下方面不可忽视。

  秩序感是安全感的基础

  由于生命产生之初的弱小感,幼小的孩子在习惯了教养环境中的日常安排后,就会非常期待周围事物的运行都是可以按照期待发生的,这样才可以让她们感觉自己对生活是有掌控能力的,一旦这个秩序体验受到挑战,孩子就会变得非常不安,对环境的安全感产生怀疑。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人的安全需要时指出“儿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种表现,是喜欢某种常规的生活节奏。他们仿佛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秩序的世界”。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秩序井然的生活环境是其安全感的基础。

  秩序感是道德感的基础

  因为对环境和生活的秩序有所要求,在孩子眼里,凡事都是有对错之分的:东西摆放在这个地方,就是对的,摆放在那个地方,就是错的;爸爸的东西,爷爷不能用,妈妈不能用;有人按门铃了,应该我来开门,你开就不行……这类对于事物存在格式和发生秩序的要求,虽然机械,却是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也是其道德感的基础。因为道德正是人与物、人与人间所建立的各种规则。

  秩序感是条理生活习惯的基础

  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会以为世界是按照特定的秩序存在的,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尽量给孩子建立科学规律的作息安排、布置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呵护孩子的物权和归位意识,则孩子更容易养成条理的生活习惯。中央电视台“周末七巧板”栏目在录制《解读孩子的敏感期》系列节目时,就在关于秩序敏感期这一集呈现了这样一个片段:在幼儿园里,一个叫强沛然的小姑娘,即使在周围小伙伴嘈杂、混乱的生活节奏中,也能自然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按照幼儿园生活的时间安排,自觉地按时吃饭、看书、自由活动、午睡、起床……这种条理性的背后,就是得到充分呵护与尊重的秩序感。

  尊重孩子的秩序感

  由上文可知,孩子的秩序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其存在的价值,那么,教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孩子的秩序感,并因势利导,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作用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尽量不频繁更换孩子的教养环境

  有的职场妈妈在返岗上班后,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采取了将孩子在外婆、奶奶和自己家轮流抚养的做法,甚至奶奶养一周,外婆养一周,自己养一周,或者周日在外婆或奶奶家,周末接过来……殊不知,这是非常伤害孩子秩序感的做法,特别是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频繁变换的生活环境,将使得孩子很难产生稳定的秩序体验,进而冲击她们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所以,保护孩子的秩序感起见,孩子出生后,最好让他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中成长。

  努力建立科学的生活作息秩序

  对秩序的偏好使得孩子天然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家长不妨利用这一点,自孩子出生起,就帮他建立一种合理、科学的作息秩序,让孩子逐步适应这种有规律的生活,为今后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基础。

  营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空间环境

  物品摆放有序的生活环境更容易让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感到舒适,对环境布局的“刻板”要求又使得孩子乐意维护这种整洁的格局,家长可以借势对孩子的归位习惯提出要求,让她们在协同维护整洁环境的努力中养成归位意识。

  尊重孩子的物权敏感

  孩子对特定物品的所有权产生敏感之后,家长就要注意尊重这种敏感,尽量不混淆物品的所有权,至少不在孩子的面前交换使用,更不能压制孩子对区分所有权的主张,否则,孩子很容易获得一种意识:物品的所有权是可以很混乱的。这对于孩子发展自己的所有权意识并不是一件好事,容易使得他们长大后也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理解孩子对程序的要求

  当孩子因为已经习惯的或者头脑中预期的程序被破坏而哭闹时,家长要理解孩子对于秩序的强烈要求,耐心地处理问题,“重来”通常是很有效的解决对策,在无法“重来”的情况下,也要做好解释工作,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可能并不马上买账,依旧大哭大闹,但这是一种健康的痛苦,孩子是宣泄的过程中,也会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来的,家长需要做的是,则是倾听孩子的痛苦,共情孩子的感受,其实,只要让孩子明白家长能够理解他的感受,就会多了一份面对的勇气,甚至就可以启动条理的思维,行为也变得“正常”起来。

  指导专家|房欲飞(网名桐桐妈,教育学博士,著有《爱出一个好宝贝》、《从“零”开始做父母》等) 编辑|姜静璐 美编|钱丽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