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真妮的女儿小时候写作业时,别的孩子来找她玩,女儿问妈妈:“我可以出去玩吗?”蔡真妮马上说:“先玩去吧,回来再写作业,别耽误你玩耍。”女儿就高高兴兴出去玩了。蔡真妮认为孩子在与同伴玩耍中学到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而且进入社会大有用处。虽然从成绩看,女儿“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进入中学后后劲十足,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蔡真妮用自己的教育观养育了三个孩子,并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写成了一本书《用接纳成就孩子的一生》。
和蔡真妮不同,大部分的中国家长会说:“赶快写作业,就知道玩!”蔡真妮认为,人品、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世界观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但是这些难以用分数来衡量,父母心里没底,还是督促学习更有把握。何况每个孩子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蔡真妮在书中引用了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故事:林清玄复读了三年才考上大学,而且刚过分数线,可以说是倒数第二。倒数第一的是谁呢?是后来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老板张毅。林清玄说,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就像山坡地种竹笋,沙地种西瓜,烂泥地里种芋头,这个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同的孩子教育成一个样子。
按照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路径,好好学习上一个好小学,才能上一个好中学,然后上一个好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钱多不累还稳定,然后结婚生子,一生圆满。但是孩子真的能按照父母的设想成长吗?蔡真妮讲了一个华裔美国妈妈的真实故事:老大很调皮,老二很乖巧,妈妈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在老二身上,对老大放养。老大一路中不溜上了普通大学,搞发明,开公司,结果赚了钱,生活也积极向上;老二上了哈佛却斗志全无,勉强毕业后每天在家睡觉,对母亲说:“你不是要我上哈佛吗?现在我的任务完成了。”
蔡真妮说:“父母不可能一直为孩子设计未来,得学会早早放手,培养他自己选择并为自己负责的能力,让他一直保有梦想。无论父母的设计多么好,孩子都无法活出自己的生命。”很多父母也知道要培养孩子的品行,知道为了考试而学习是不好的,但还是随波逐流,为什么?蔡真妮说:“因为父母对未来没有安全感,还是跟着大拨走,这样自己也算尽力了,求个心安。”
所以父母要接纳孩子,首先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很多时候是我们觉得自己不好,才对孩子有要求,甚至想让孩子实现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其次要在自己的安全感上下功夫,不要和别的孩子比成绩,要比的话,就比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吧。西瓜也好芋头也好,活出自己的味道就好!
【原载2014年9月1日《北京晚报·闲事》】
李峥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