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弃一个孩子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教育
  • 发布时间:2014-10-10 15:45

  芬兰是个仅有五百四十万人口的小国,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个大国。它连续数年被评为全球识字率最高的国家,文盲率为零;它有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它是让教育最快乐的国度:芬兰学生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芬兰教育,堪称“奇迹教育”。

  最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芬兰走访了一周时间。所到之处,每谈及引以为豪的国民教育,芬兰人都会说到一个词:平等。

  哪里条件弱,就在哪里投入越多

  说到教育平等,就要从“一碗热汤”说起。二战结束后,芬兰作为战败国要支付天价赔款。为了还款,不论是男人、妇女还是老人,都从早到晚辛勤工作。最终,芬兰在1952年还清了最后一笔赔款。

  赫尔辛基市政府的媒体专员卡瑞·科皮对记者说:“我的祖父辈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因为当时的芬兰人别无选择,只有不停地劳动。但是令这代人刻骨铭心的是,必须要让下一代有知识,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改变芬兰命运的唯一出路。唯有教育,才能让芬兰在世界上重新立足,让芬兰人有尊严地站起来。”

  科皮说,那时芬兰还很贫困,地广人稀,孩子们为了上学要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中午,大人们都在外忙于劳动,没有人给小孩做饭。为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芬兰政府规定,所有中小学校必须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喝到一碗热汤,不论这个孩子来自什么样的家庭,所有人一律平等。这也是如今芬兰为在校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的雏形。

  对于教育设施的投入,很多国家是当地条件越好,对教育的投入越多;但芬兰恰恰相反,哪里条件弱,哪里的投入就越多。

  赫尔辛基市库洛岛中学校长哈拉告诉记者,教育部每年划拨给赫尔辛基每个学生的经费约为七千五百欧元(一欧元约合人民币八元五角)。但是在北部的拉普兰地区或者一些群岛,一个学生一年的教育经费可能高达一万两千欧元。

  没有强迫,没有功利,只有尊重和保护

  在芬兰的中小学里,有一类“特殊需要学校”,这里专门接收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教育处的官员邓理明说,孩子们的个性、智力水平、身体状况千差万别,芬兰教育充分认识、接纳这个事实,决不放弃每一个“问题儿童”。教育的公平,就是“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在特殊需要学校上学的,都是多动症儿童、有先天障碍的儿童等。老师会给予每个人特殊帮助,直到他具备了正常学习的能力。

  邓理明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去艾斯堡学校参观。当时,教室里有十几个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在上音乐课,音乐老师正在弹钢琴,每个学生面前有一面小鼓,他们跟着钢琴的旋律,扬起鼓槌自由敲击。每打十分钟,老师就停几分钟,让学生们稍稍休息,然后再打。这样的课,每次一小时,每周上三次。当时,那名音乐老师兴奋地对他说:“经过几个星期这样的训练,超过80%的孩子的多动症能够明显好转。他们开始集中精力,回到普通学校学习。”

  然而,最令记者深受感动的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一目标背后,没有强迫,没有功利,只有对孩子的尊重和保护。

  赫尔辛基教育局局长玛柔·凯罗尼夫人说:“中小学教育工作,不仅要充满奇思妙想,还要懂得保护孩子的心灵。特别是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更要默契配合,保守秘密。”特殊需要学校会给每个孩子单独建立档案,老师把孩子们在校的表现、进步、治疗进展写在档案中,悄悄告诉家长,让家长在孩子回到家中后,继续辅助治疗。老师会指导家长,当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时,要有足够耐心,而且会提出简单易行的建议。

  老师,精英中的精英

  “芬兰教育的成功,就是源于最过硬、最棒的师资力量,他们是全芬兰人的财富。”凯罗尼夫人说,芬兰有着尊师重教、尊重知识的历史传统。教师是芬兰的热门职业,虽然工资水平属于中等,但想当老师非常不容易。芬兰全国有教师四万人,他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连小学教师都必须是硕士学历。每年要经过层层选拔,只有那些拥有教学热情、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荣任教师的职业。

  “决定一个人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他在中小学所接受的教育。这几年间的教育经历,几乎决定了他的人生。”在离开芬兰之后,凯罗尼夫人这段话仍久久地停留在记者的脑海中。

  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也不可能都复制芬兰在教育方面的成功,但每个国家都可以从芬兰的教育中学会一种态度,那就是平等与尊重。

  【原载2014年第15期《环球人物》本刊有删节】

  刘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