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动力——第三届中国计算机行业发展成就奖评选揭晓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浪潮,东软,英特尔,戴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29 08:59
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的国民经济发展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其中第三季度GDP增长7.3%,创下了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新低。
告别了多年来8%以上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转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企业该如何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的发展机遇,持续创新,找到未来发展的新动力,是每一个企业家必须未雨绸缪的新问题。
10月17日,由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计算机行业发展成就奖颁奖典礼暨2014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大会”在北京圆满结束。浪潮、东软、航天信息、曙光、神州信息、IBM、英特尔、戴尔、太极、慧点科技、数字认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及其产品和解决方案获得了相关类别的奖项。而众多企业家在本次大会上分享的精彩内容,也让大家在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时有了更多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发展,IT企业和机构相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了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推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两化融合进程,发挥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行业发展成就奖” 是经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是目前我国计算机行业中唯一由国家认可的权威奖项。中国计算机行业发展成就奖评选活动的举办,就是为了总结我国信息产业取得的进步,体现我国IT业界的积极进取精神,肯定第一线IT人员的辛勤工作,展示我国IT业界的最新成果,表彰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士和企业,进一步落实我国发展IT产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成功样本
联想、浪潮等IT企业的发展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示。
坚持以电脑为主业,联想集中优势资源深耕PC市场,不断提升国内和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最终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厂商。IDC最新的数据显示,联想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0%。另一方面,联想又在新兴的移动互联网领域投入“重兵”,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产品上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二的品牌。近期,随着对IBM x86服务器业务的整合,联想又开始在企业级市场发力。
在竞争激烈的服务器市场,浪潮长期坚持自主创新,它在2013年推出的天梭K1是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机产品。该产品解决了业界公认的多项难题,实现了在金融、电信、电力、政府等关键行业的应用,使中国成为继美、日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新一代主机技术的国家。由于抓住互联网数据中心大规模建设的契机,浪潮相继成为百度、阿里巴巴和奇虎360等互联网企业最大的服务器供货商。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浪潮服务器出货量在中国市场名列榜首,位居全球市场第五,同比增长288%,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服务器厂商。
在此次中国计算机行业发展成就奖评选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像联想和浪潮一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它们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中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为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副会长刘鑫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给我国的ICT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不断涌现的新机遇,要求我们的企业家必须做好以下几件工作:第一是紧跟国家政策,洞悉市场需求。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在“安全自主可控”的新形势下,抓住更多市场机会。第二是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在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的同时,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工作。做到以技术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是结合自身能力和可以获取的资源,抓住不断涌现的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培育新的增长点,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第四是转变产业的发展模式,重视应用、重视服务,并注意紧跟时代步伐,采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推广和社交模式。
在“第三届中国计算机行业发展成就奖颁奖典礼暨2014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代表济济一堂,大家围绕如何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应用的兴起的时代抓住机遇,如何创新产品,如何为整个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做更大贡献等话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信息消费是新蓝海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树翀在题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的演讲中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经济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信息技术所起到的支撑作用,以及一些重点行业的IT应用发展前瞻,让大家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2013年,包括信息产品、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在内的中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达到1.93万亿元,其中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占据主要份额。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
在信息消费拉动中,宏观经济真正的增长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应用上,诸如互联网视频、互联网游戏和互联网阅读等消费者体验,都是高速增长的领域。再加上多层次、多模式的云计算应用,信息消费市场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一片新蓝海。
除了本身增长潜力巨大以外,信息消费还对很多市场及产业具有明显的支撑及带动作用,同时信息消费还将不断衍生出更多新市场及产业。信息消费的发展在拉动内需、缓解内需与出口之间结构不平衡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信息消费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将不断提升,在拉动相关投资的同时不断扩大社会性投资的影响范围。
“显然,信息消费还成为了我国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工具。”李树翀认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引领了产业的各种变革——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商业模式持续创新,产业融合不断涌现。
老行业 新商机
金融、零售、制造、医疗等行业都是应用信息技术较早、较深入的领域,也是目前IT企业进行市场争夺最为激烈的领域。随着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应用,这些行业在不断焕发新生机的同时,也给众多的IT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金融行业是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领域,其在IT应用方面的发展进程大致分为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普遍处于从网络化向智能化转变的过程中。在电子化的过程,银行IT应用主要着眼于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相关的项目,如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统一资产管理等,都是由需求部门来驱动。如果财务部门觉得工作不够高效,就开发一些相应的系统。到了下一步的智能化结合,银行的IT应用驱动将转变为由业务驱动。在 “为客户提供移动、即时、人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的大目标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挖掘、第三方灾备、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等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不断涌现,而这些需求都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撑。
零售业是受互联网冲击比较大的一个行业,但也有一些零售企业,抓住了电子商务和O2O的机会,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取得不错的发展。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零售业都一定是以客户为核心,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则以CRM、SCM(供应链管理系统)、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等为基础,围绕精准的客户营销战略、快速的供应链管理、高效的商业运营、便捷的销售与服务等四方面关键内容不断深化。现在,很多企业甚至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和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借助其平台收集客户反馈意见,在产品推广和销售时更是与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绑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制造业是两化融合的最主要领域。除了生产制造环节本身的应用,信息技术还在智能定制、信息融合、服务融合等方面,给制造业带来很多改变。比如,红领集团借助数据智能化技术实现大规模服装定制的C2M (Customer to Manufactory,顾客对工厂)模式,实现服装制造领域的O2O;高露洁应用基于SAP HANA的COPA加速器将报表分析时长由77分钟缩短至13秒;小米公司通过多种社交平台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增强用户参与感,推行“营销即服务”理念,使其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还有更多发展空间
在大会上,曙光公司数据中心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沈卫东给大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曙光绿色数据中心新技术,曙光在服务器研发领域的诸多创新之举,引起了现场众多与会者浓厚的兴趣。
中晟国计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总经理张学军阐述了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面临的信息安全威胁以及目前的网络和终端防御措施存在的弊端,并介绍了中晟国计的安全计算机终端产品。该产品采用独立双主机、彻底物理隔离,独立的安全防护系统,多重用户身份认证,用户操作行为全程监控等多种安全防范措施,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
北京云知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梁家恩博士与大家分享了2014年智能交互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他表示:“语音,即便不是下一代计算设备群(即物联网)的唯一交互方式,也是最自然的方式,在开车、做饭和各种‘束手’的状态下,语音识别及自然语言解析的好处不难体会。”他认为,基于语音和图像识别,将成为智能设备的两个重要入口,车载导航、智能家居等与此相关的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商机。
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总监王桐则在题为“新一代敏捷型商业智能技术的发展”的演讲中分析了大数据分析领域的发展新趋势、敏捷型商业智能技术与传统商业智能技术的差异,以及敏捷型商业智能技术背后依靠的多种技术和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他还通过某研究机构应用敏捷型商业智能技术的实例告诉大家,在大数据时代,提供“铲子”也是一项有着不错发展前途的生意。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我国的计算机行业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多企业的创新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只要企业能潜下心来,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和营销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投入产品研发,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本报记者 王沛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