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胜读万卷书开放人生迎大同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游学胜
  • 发布时间:2010-05-21 11:20
  去年4月,我刊曾专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先生,请其谈海归人才的发展和中国高层次人才的建设,引起热议。但如何成长为学有所成的海归和真正的国际化人才,却是我们更为关心的话题。王先生阅历丰富,他的每一份经历都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当年最拉风的事情,他一样都没有落下,出国潮、海归潮、创业潮,现在他又投身公益潮、做国际化智库;他还是中国欧美同学会的副会长和商会的创始人,是中国当代海归和国际人的领军者和代言人;他还率先垂范。带一双儿女游学世界,致力培养出新一代更加国际化的精英人才。从王先生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国际化人才的特点和成长之路,引以为鉴,必有裨益。

  经历练就性格 性格造就命运

  曹永刚问(以下简称问):看您的履历既丰富多彩,又别具一格。下乡留学、为官从商,一路梦想成真,让人艳羡不已。回顾过往,请问您有哪些特别的人生感悟?

  王辉耀答(以下简称答):我从小生活在有天府之誉的四川成都,人杰地灵。然而,盆地终归是盆地,偏居西南一隅。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川蜀英杰冲出夔门,越过剑阁关,只为见识更广阔的天地。从幼时起,我就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能>中出盆地,无论是身体还是思想。幸运的是,我的父母在铁路部门工作,于是在那个时代,我和弟弟便有机会周游全国,看到了山外之山,天外之天,视野得以扩展,心胸得以开阔。

  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已经可以像今天的“背包族”一样一个人去北京、杭州、武汉……很多地方“自助游”。有一次在火车上,我邂逅了一位先生,我们聊了很多天南海北的话题。当他知道我从小就去过很多地方,就感慨道,你父母让你们四处游历的前瞻性,会造就你们的一生。我当时对他这句话体会并不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外地念书,后来又到国外求学,才越来越感激父母带我们游历的经历,这是人生中使我终生受益的一笔巨大财富。

  我在18岁刚刚高中毕业时,就下到一个没有公路、没有电灯、没有瓦房、进城要先走30里路才能搭上车的山区插队。但是,我很快意识到尽管整个人生的发展道路已经被封闭,但我不能成为井底之蛙,我必须坚持学习与奋斗。因此,从下乡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诫自己一定不能放弃,一定不能沉沦,一定要坚持下去。所以才有了后来上大学、进国家机关和出国留学的幸运之事。现在我偶尔翻看18岁的日记,尤其看到当初住在茅草屋自赋的一首《茅屋》诗,依然感慨万千。当时,我在诗中写道:“茅屋四壁荡空空,又冷又湿又透风,吾身虽居寒室里,环球风云装胸中。”

  虽说我在大学学英美文学专业,毕业后到国家外经贸部工作,这些有助于我早早跨出国门,融入国际舞台。但最重要的是年少经历和家庭影响以及不甘平庸、不断成长的梦想追求,使我走过了这看似有些特殊、但实则也很简单的发展历程,是经历练就性格,性格造就命运。

  开放心态是根本 能力永远最重要

  问:您是成功的海归、典型的国际化人才。请问您怎么定义国际化人才,或者说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对于国际化人才来说。首先最根本的是要具有开放心态和全球化视野。只有开放的社会,才能为个人的奋斗提供多元化的成功渠道,才能为国际化人才的发展提供机会和舞台。但是,开放首先源于心态,也只有心态开放的人,才能善于把握时代和社会所提供的机会。

  心态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人内心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这种趋向对人的思维、言行、情绪、思想具有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也会有什么样的理想、目标、规划、个性。西方哲学家J·E·丁格曾如此说:“关键的不是我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的心态。”

  开放的心态,是一种主动进攻的强势心理,也是一种勇于进取开拓的奋斗精神,一种积极沟通与合作的处世原则,更是一种心胸开阔的生活境界。心态开放,能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反之,封闭和保守的心态,则是一种弱势和防守的心理,一种围墙的文化,一种因固步自封而被动挨打的困窘。心态开放者,通常会从多个角度、全面、辩证地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心态保守者则常常以一元化的价值、一成不变的方法处理事情。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我的一位朋友曾这样形容心态带给人生的变化:“世上有四种不同的人:第一种人是口袋里没钱,心里也没钱,他可以比较轻松地过一辈子:第二种人是口袋里没钱,心里有钱,他会痛苦地过一辈子;第三种人,口袋里有钱,心里也有钱,他会累一辈子;第四种人是口袋里有钱但心里没钱,他就可以快乐地过一辈子。因此,面对金钱要有理智开放的心态,面对人生更要有全球观、大局观的开放心态。

  其次,要具备国际化的沟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主要有三种能力。一是跨语言的沟通能力。二是跨文化的生存能力,三是跨学科的创造能力。成为国际化人才的能力中首先是外语能力,中国人能说外国话,等于多长一张嘴,多生一双眼,多有一副耳朵,多有了一个世界。我很早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英语。我最终能够熟练掌握英语不仅是因为我大学专业是外语和工作后常常用到外语的缘故,更主要是自己的强烈意识和不懈努力。想当年,学英语的人凤毛麟角。今天,学英语已成为一项全国运动,连出租司机都要学,但只有真正学精学通才能达到国际化人才的外语标准。而学好外语,就有能力去进行沟通和深入了解多元文化,从而就会有国际化的生存能力。

  前不久,我参加了美国“百人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19届年会。在这次年会的一场分论坛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校长,分别阐述了各自对培养新一代全球领导者的看法,介绍了在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人才方面的经验。四位校长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全球化时代国际化的思维和交流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校长是著名的女化学家,她提出优秀的大学应该具备三个“I”:Interdiscipline、Internationalization、Innovation,即跨学科的、国际化的、创新的能力。国际化人才往往既是专才又是通才,能够整合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创造价值,这也是最核心的能力要求。

  读万卷书学而时习之 行万里路实践出真知

  问:现在全球都需要甚至争抢国际化高端人才,结合您的成长,如何才能尽快成为国际化人才呢?

  答:游学海外。行走天下,勇于实践,敢于创业。要想成才,首先要学习,而“学习”这两个字,原本源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这里“习”的意思不仅是复习,更是“实习”和“实践”。换句话说,学习本身就暗有“游学”之义。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能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的也只有游学。自中国有私学和大众教育以来,孔子就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学识,开拓视野。这是我们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经阶段,也是为什么出国留学会成为我们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的原因;同样,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有了见闻博识,自然会有创业的愿望,会在工作中做出超出常人的贡献。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当年,中国的“留学第一人”容闳曾如此表达自己留学的目的。一个落后国家要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去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学习先进的制度、技术、理念必不可少。“二战”结束之后,几乎所有落后于欧美的国家都派出过大量的留学生去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自身教育体系和培养人才的体系落后,就把学生送到世界上教育最好的国家去“借鸡生蛋”,这正是“人才流动”和“人才培养”的意义所在。

  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国热”和现在的“海归潮”。上世纪80年代回归的留学人员,特别是公费留学生,大部分都集中在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国有企业就业。但90年代以来,大多数的海归人才都在体制外就业,主要活跃在新经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领域,西方跨国公司的在华高管、新经济领域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留学生出身,这些高层次人才是中国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随着本土企业走出去的需要,海归人才未来还将在本土企业国际化上发挥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中国本土的创业事业中,海归带回了国际先进的技术与人才,以及现代化的创业理念、商业模式、社会文化观念,他们代表着中国如何从“制造中心”成为“创新创意中心”的发展方向。中国当下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正是海归现在所努力做的事情。

  问:您一直倡导游学和出国留学,是否在您看来要成为国际化人才必须出国留学呢?或者说,出国留学就能成才、就能拥有国际竞争力呢?

  答:出国不一定要读学位,出国工作、出国考察,甚至出国旅游都是不错的国际化的学习和体验。另外,在中国本土的跨国公司里面担任一个职业经理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国际化的选择。我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条件具备的话,早期出国留学可以具有更完备的国际化知识和经验。当然,出国留学只是成为国际人的一个途径,或者说重要的途径,并不意味着出国留学就一定能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留学出去的绝大多数是精英,现在留学已经进入大众化的阶段,出去的人很多,难免会鱼龙混杂。不能说出了国就一定是万能的,如果仅仅拿回一张文凭或者连外语还没有过关,那这种出国留学就要另当别论了。最关键的是你能不能学到知识,能不能闯入国际社会,或者是国际企业。能不能在国际化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打好今后发展的基础。我个人的经验是适应国际化的环境很重要。而有比较好的文化和语言基础的准备,适应起来更容易。我刚去加拿大的时候,一口气看了几十部北美的故事片,对于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知识很有帮助。然后就是MBA的训练对我很有帮助,敢说、敢闯、敢干、有自信心,让自己相信自己能做成这个事。

  游学过程就是培养 人生见识就是收获

  问:您不但自己成为优秀的国际人,还正努力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新一代的国际化人才。能否请您谈谈对孩子国际化教育的看法?

  答:我始终认为,当今是一个产生国际人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国际人的时代。不仅过去、现在需要,将来更需要。现代社会对社会成员最根本的要求是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一纸文凭。成为一个能自立于社会的、身心健康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我认为,青少年阶段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教孩子学会健身,学会接触大自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理财,学会交往,学会心理调节,让他们今后能自立于社会。

  为此,我一直在探寻和设计一条能帮助孩子成长的最佳路径:能不能使他们成为市场经济时代和国际化时代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且少走一些本不该走的弯路?能不能通过各种努力,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培养他们成年后自我设计和发展的能力,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美好的人生?通过研究分析,我觉得对于孩子的培养,重在开阔视野、开放观念。除了在信息发达的社会读万卷书、上万维网,还不妨通过游学开阔视野,到外地、到外乡、到外省、到外国去,我觉得这些出游开始得越早越好。

  每个家庭对自己的子女,都可以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设计游学计划。由于在学期内忙于功课,对绝大多数国内中小学生来说,利用假期参加各类夏(冬)令营学习课本以外的各种知识,锻炼各种实际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北美社会也特别注重通过野外生活和营地训练来锻炼孩子的独立人格。

  我只要有机会,每年春、夏、冬三个假期,基本上都是带着女儿安琪和儿子安东四处游学,足迹遍布国内和美、欧、亚、非四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女儿已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二,有志向将来回国施展所学;儿子在加拿大最好的私立中学读书,中、英、法三种语言都很熟练,在刚刚过去的温哥华冬奥会中还去做一个热心的志愿者。

  中国与国际接轨,需要靠有世界眼光的下一代;中国走向世界。需要有能力整合世界文化的一代。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年轻父母要学会运用新的国际视野,去力所能及地培养具有国际化观念的一代,为下一代多做一些准备。儿女未成年时,往往无法拥有足够成熟的心智去设计自己的人生成长道路;作为父母,我们的选择往往对儿女的一生发挥决定性作用。

  思想提升境界 责任驱使前行

  问:看您的履历,人生就像是“突围”,从出国留学,到归国创业。这一次次“突围”都很清晰、很成功,不知您现在又要做一次怎样的“突围”?

  答:我觉得人活着不过就几十年,除去年幼不懂事和年老无力外,有效时间不过两万多天,应该干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不仅能够解决你自己的问题,同时还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是通过你做的工作,不断开辟新的领域,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很好的人生。所以,人生对我来讲就是一个不断奋斗、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有所奉献、有所作为的过程。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但我们的精神文明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今天,我们依然缺乏现代商业文明,缺乏现代思想和思想市场。而正常的逻辑应该是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然后才有可能取得相应的成就。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在《礼记》中的《礼运》篇所描述的大同世界令人神往,看起来距离我们还很遥远,但只有我们抱有这样的思想和境界,才可能做出一些超越现实和物质层面的事情,才会对中国未来有不可估量的贡献。

  有这样的一些想法,也是前一阶段人生收获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我始终要做一个社会企业家,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所思所想写出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更多的年轻人走向国际舞台,成为国际化人才,帮助海外学子回国创业,报效国家。在我看来,社会企业家是创建各种非赢利社会组织,创办或参与管理社团,服务社会公益,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在国外,做义工和公益事业不计报酬的人有很多,中国刚步入全面建设温饱、小康社会的阶段,需要有人出来做这件事。一个成熟而稳定的社会。一般都是政府、企业、社团共同创建和发展的。现在中国政府和国际接轨的步伐很快,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非常迅速;相比之下,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社团组织相对滞后一些。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此作出一些贡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我所创建的欧美同学会商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就直接参与和组织了大量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同时,还非常注重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参与推动中国民间外交、大学教育发展、中国留学人员创业计划等社会事业。

  同时,我现在更大的人生目标是建设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思想智库,通过政策研究和建言献策为中国社会的正确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中国从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比如,物理工程、高速公路、铁路、电力等都已经很好了,总的GDP也很惊人。但人文、社会和政策研究、思想方面的基础设施和架构还远远不够。虽然在国际化的市场带动下中国自身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是政策导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基于此,我现在愿意多做一些社会工程事业。比如,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推动海归和海外人才对中国发展的积极作用,包括最近中央出台的“千人计划”,我们参与做一些研究工作。希望这些工作能为促进社会快速、和谐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