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种植模式盘点

  同一个梦想,不同的实现路径。农资人将脚跨进了种植业,但选择的方式与路径并不一样。农财宝典记者通过采访归纳,整理出当前农资人跨界种植的三大模式。

  家庭农场模式

  选择人群:以县级批发商和零售商居多

  操作思路:投资承包流转的土地,运作家庭农场,面积以100-200亩居多。资金来源既有个人独资,也有与他人合资,还有以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入股。运作家庭农场时,农资人投入自家的农资产品,自己经营农资积累的种植技术也有用武之地。

  家庭农场选择的作物,以有特色、有高附加值的为主,也可以选择柑桔等常规作物。家庭农场规模适中,单个人管理起来游刃有余。

  模式优势:消化部分库存,避免积压的农资产品过期导致的营收流失;将家庭农场作为农资产品的示范场,通过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农资的销售;规模适中,投入相对较少,更容易盈利。

  模式劣势:家庭农场本身的盈利能力有限。

  专业合作社/协会模式

  选择人群:市县一级经销商、中小型生产企业

  操作思路:通过做农资积攒的影响力,联合周边种植户发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任理事长或理事长单位。农资人自身可以直接经营农场,也可以不经营。农资人面向全体成员提供农资产品和全程植保技术服务。

  合作社成员接受农资人提供的产品和技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可以交由农资人销售或加工后销售。合作社成员经营的农场,实现统一的生产和管理标准。农资人可以带动成员,探索寻找高附加值的作物品种和管理模式。筹建种植行业协会或单个作物产业协会,同上述模式类似。

  模式优势:连结种植户,保障农资产品的销量;通过合作社向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延伸,实现农业产业化,有效争取更多利润;通过统一标准和规划,避免滥种、扩种和质量问题导致的“卖难”风险;通过合作社扩大农资人的影响力,通过社内成员带动社外种植户,增加农资产品的客源。

  模式劣势:需要较多投入资金,对农资人的技术要求高。

  大基地模式

  选择人群:大经销商、大中型生产企业

  操作思路:自建大基地,种植面积以成千上万亩计。大面积种植某种作物,机械化作业,实现种植—农资—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种植作物可以选择甘蔗等大宗作物,也可以选择多种附加值高的特色作物。种植地可以选择在广西、云南等较容易大面积流转土地的地区,也可以选择更容易大规模承包土地的东南亚国家。

  模式优势:产业链完整,经营成熟后盈利巨大;能带动当地某个作物品种的种植,制造巨大的农资需求,为农资经营开拓市场。

  模式劣势:需要数千万计甚至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一旦资金链断裂,有可能血本无归;对人力资源的掌控和生产技术的要求极其高。

  《农财宝典》记者 戴春晨 钱普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