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安:科技绿色创新是时代的旗帜

  • 来源:中国民商
  • 关键字:绿色发展,创新,联想,IBM
  • 发布时间:2014-12-01 15:27

  我非常赞同论坛的主题:全面改革,绿色发展。因为这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命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励精图治。古老华夏有了千年难遇的创新机遇。我们今天要使天空更蓝、大地更绿,空气更清新,城市更美丽。要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景,很重的要两条,就是通过改革和创新来实现。

  中国政府决定走创新驱动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事关全局的重大举措,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我们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当年的全球化,得益于大合资,大引进。实践证明,当你的国家与其他国家差距比较大的时候,引进是一条捷径。但是等你一旦起飞,竞争对手就认为你的引进影响了竞争对手的发展。这个时候你再依靠引进,就是在自毁前程。

  因为核心技术是引不来的。从联想并购IBM就可以看出来,核心技术并购也买不来。前不久我们一个上市公司购买美国的医药公司,并买其专利,但是美国法律规定,即使是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也不能接手核心专利和知识产权。这个公司花了二十多亿元,白买了。

  自古华山一条路。引进只能缩小差距,这是我们成功的经验,但是决胜未来,就要靠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寂寞长跑,多数失败,少数成功。因此,不能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据我观察,目前中国企业在创新问题上存在“四多”“四少”:第一,面向国内的多,面向国际的少;第二,面向眼前的多,面向长远的少;第三,模仿、山寨多,独创少;第四,创业公司多,实质性的创新少。很多创业公司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创新有其规律和方法,用山寨的办法搞创新,喊得再响,做出来的产品也不是创新。跟在别人后面,不叫创新,创新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而我们现在国内的自主创新实质上是国际上的创新。

  为什么当下“山寨”如此盛行,缺乏真正创新呢?经过调查,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缘于山寨学术,有的人患了“科研浮躁症”和“自闭症”,习惯于作坊式研究或者复制别人的东西。什么行业(领域)“火”就干什么,但是往往是当你开始涉足这一行业(领域)的时候,别人已经开创出更好的创新成果。学术上大量复制别人的文章,同时,这种成果还容易形成“名人化”和“行政化”,领导和名人排在前面,干活的人排在后面。从“政治化”到“行政化”,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化”。这种“政治化”和“行政化”都一样会压制创新,导致学术民主和团队精神的缺失,这种“政治化”和“行政化”正是导致创新文化缺失的原因之一。

  如果想发展科技创新,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创新要尊重其规律和特点;二是尊重市场的选择,处理好企业、市场、政府的关系,处理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关系。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企业的作用发挥得不够,科技人员远离市场,行政化和政府掌握的资源、权力过于集中。这就导致:第一,创新资源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中国从事科技研发人员世界第一,学术论文发表世界第二,国际专利申请世界第三,占世界总量的10.5%,国内专利申请59万件。2013年国内投入的研发经费是11847亿元,占全国GDP的2.09%。而这些资源都没有很好地发挥,所以需要再进一步深化改革,使这些创新资源充分发挥效益。第二,大企业(包括大型的国企、民企)的创新能力没有发挥。中国的大型企业应该走在国际创新的前面。而现在,国内大型企业受体制的束缚、过分依赖垄断利润,甚至有些所谓的大型企业、世界500强企业都是合并出来的。这些现象都是违背科学规律、违背经济规律的,这种行政兼并最不利于创新。这一切都需要全面改革来解决,所以说,不改革寸步难行。

  改革和创新是一场硬仗,而弘扬改革的文化、创新的文化是当务之急。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差距一:中国“抄”的能力了不起,抓项目的能力也不得了,但是挑战权威的意识不强,创新文化的气氛不浓。“抄”的文化影响知识产权的保护,致使其他组织花费巨额研发费用的项目得不到回报。从而,致使整个社会缺乏创新激情。

  差距二:缺少对失败的宽容。容忍失败是硅谷的第一优势,风险投资是新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它缔造未来的产业。而我们现在的企业家都惧怕失败,社会上也缺少对失败的宽容,而硅谷的失败是“光荣”。我们现在都太功利、太急躁、太急于求成,这都不利于创新。

  差距三:重技术、轻市场,重论文、轻市场的导向。市场需求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但是,我们现在是创新选题缺乏自由度,很多国家计划都是专家来定的,而这些项目大多都是外国人做过的--或者是正在火的项目,或者是快淘汰的项目,既缺乏市场竞争性,也缺乏超前性和前瞻性。创新脱离市场的评价就是纸上谈兵,脱离实际。

  差距四:创新的思路是撞出来的,单枪匹马不可能取胜,竞争中合作是其特点。但是中国科技人员喜欢关起门来搞研发,现在我们存在基础研究不基础,应用开发不实用,自由探索不自由,基本跟着项目走,这种体制缺陷是急功近利的原因之一,体制不变观念难以转变。

  差距五:创新产业化需要有风险投资的合作。而我们很多创新者不愿意金融家分享自己的胜利果实,而他们自己又没有优秀的运作团队和足够的资金,最后导致创新成果胎死腹中。高技术创新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高技术创业有早盛早衰的特点,这是一个要求速度的时代,胜利属于那些快速转型的公司。就信息产业而言,有小吃大的现象,即使是微软、英特尔这些巨无霸企业,也要被后来的创新企业所击败和淘汰,这是信息产业后来居上的特点。

  差距六:现在,我们对创新企业、创新人才的扶持一般是给钱而不是给机会,创新型企业和传统企业不同点就在这里,传统企业一般遇到问题大多是资金链断裂,给钱就能解决问题。而创新型企业最需要的往往不是资金,而是需要机会和创新的激情。国际上通常把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作为衡量高技术企业的标准,中国企业研发的成本是国外的几分之一,所以现在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比较低的投入拿到较多的知识产权,但机会转瞬即逝。

  当然,最重要的差距还在于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

  当代科学技术诞生以来,有一个基本的规律:每一个时期,一个国家要成为经济中心也要成为科学中心,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到十七世纪的英国,到十八世纪的法国,到十九世纪的德国,到二十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四次转移。这些科学中心是经济强国的基石和源泉。

  我们国家如果想成为新的一个科学中心,就需要科学技术人才。我们现在只是从我们自己的留学生中挑选人才,而美国是从全世界70亿人中选尖子为其服务,这值得我们研究。当今诺贝尔奖百分之四十多是美国籍,美国还请其百分之七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其服务。奥巴马最近公布了一个十万人到中国留学计划,他认为到中国留学可以打通通向未来的视野和大门,带来友谊带来成功。现在大约有两万美国人在中国留学,中国有十几万人在美国留学,我们也要引起反思。

  上个世纪中叶,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出现了互相依赖,世界交融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未来我们面对的是在知识、文化、视野方面真正交融交通的世界。现在有人讨论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各抒己见,但是有一点值得研究,我国老一代科学大师们精通东西方文化,现在我们这种人不够多。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建立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文化,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文化就要站在世界文化巨人之上,这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我们面临着要把中国推向世界,并要得到世界广泛普遍的认可,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吸纳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世界文化对中国还比较陌生,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也没有被世界各国广泛的接受,我们的产品打出去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大挑战。我们必须补上这一课。

  另外一点,从世界创新的发展来看,全世界创新的主力大多都是民营企业。如果国家把民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力之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我相信中国的民营企业能够杀出一条血路,在创新中扬帆启航,创造奇迹,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大贡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